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上次去臺灣,在街頭好幾次遇見順豐的送貨車,這讓我好生驚訝。
后來留意了一下,發現順豐快遞在港澳臺、東南亞、美國、日韓、俄羅斯都已經開設了自營網點,其在海外街頭偶遇的概率,大概只會低于華為。
順豐這個神秘的鏢局,到底是怎么默默做起來的呢,這一直讓我很好奇。
趁著今天順豐上市公告的發布,終于讓人們得以一窺其內幕。
首先看看家產。
截至2015年底,順豐資產規模達到了347億元,擁有12萬名員工,旗下擁有全貨機45架,其中自有貨運飛機30架,根據規劃,三年后順豐自有貨機將超過50架。
此外還有自有車輛1.5萬輛、房屋建筑199處,將近35萬平方米。
直接看數字沒什么概念,讓我們對比一下“四通一達”中比較大的兩家:圓通和申通。
圓通目前資產為61億元,員工22萬名,自有、租賃飛機共7架,陸路運送收派車輛3.2萬輛。
而申通目前資產為28億元,員工30萬名,沒有飛機。
就家底而言,順豐和他的對手們已經拉開了質的距離。
接著看看價格。
2015年,圓通號稱快遞量全行業第一,總計發送了30.3億件快遞,換來121億元的收入,平均一件不到4元;申通平均一件甚至低至2.92元。
而順豐呢?——平均單價超過28元。
當然,由于圓通和申通是加盟制,如果按照比例計算的話,每單收入仍然只有順豐的一半左右。
最后看看品牌口碑。
在快遞界,通常只有順豐和其他快遞兩類,就像手機界,只有蘋果和其他手機兩類一樣。
口碑這回事,我說了不算,得有數據來佐證。
國家郵政局每個月都會發布一份“主要快遞企業的申訴率表”,以上個月,也就是2016年4月份的投訴率來看,每一百萬件快遞,天天快遞的投訴率為20.84件,國通是15.17件,申通是14.11件,中通是7.88件,韻達是6.69件,郵政EMS是5.91件,圓通是5.13件。
順豐是多少呢?——答案是1.74件。
簡單來說,順豐和其他快遞公司簡直就像不是處于同一個維度的,無論資產、單品價格,還是品牌口碑,都處于碾壓式的優勢地位。
既然這樣,順豐又為什么要上市呢?其總鏢頭王衛又是如何默默將其做大的呢? 順豐創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期間經歷過三次重要轉型,這一切都與王衛的眼光和魄力密不可分。
先說第一次轉型:【收權直營】。
1998年,申通開始推行加盟制,這一方式以其低成本的優勢迅速在全國風靡,應者云集。
那時候的順豐,已在珠三角站住腳跟,很快也跟風模仿而去。
不過僅僅過了一年,王衛就停止了加盟政策,要求全部收回網點,堅持直營發展。
據說當時談判并不順利,一度還被人身威脅。
但王衛堅持住了。
加盟與直營,今天兩者的優劣勢我們已經看得很清楚了,前者成本低,擴張快,但是口碑不佳,更適合低端市場的占領;后者管理嚴格,培訓好,服務優質,但是成本高,更適合高端市場的發展。
正是模式的不同選擇,決定了兩者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可以說,順豐今日與眾不同的氣質,完全有賴于王衛當年的長遠眼光,和盡早轉向的魄力。
難道四通一達們看不到加盟制的缺陷嗎?肯定不是的,但是一來,兩相權衡,他們更看重市場份額的影響力,這是我國民營企業家們的普遍抉擇;二來,這么多年積重難返,要想再收加盟商們的權,其難度要比十年前只怕高出數十倍,回不去了。
第二次轉型:【IT技術】 2003年順豐開始引入手持終端掃碼設備,簡稱巴槍,這玩意可以同步快遞數據,運費結算,拍照,查收派件范圍,簡直就是一部智能手機。
2003年啊,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智能手機為何物呢,中移動的數據網絡也不過剛剛開通,而順豐從韓國采購的第一代設備,每臺要7000元,真是下了血本了。
除此之外,還有全自動化的分揀系統,配置GPS的運輸車,可以說,順豐的IT系統是武裝到牙齒的。
這套體系到底花了多少錢,作為外人也很難查詢得到,不過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讓人目瞪口呆,深深的敬佩王衛的眼光之長遠。
正是這套先進IT系統的布置,讓順豐與其他快遞公司的安全性和派送效率有了光年的差距,如果說,四通一達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話,順豐就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兩者對決的勝負,早在王衛作出決策的那一刻已經落定。
第三次轉型:【飛機和轉運中心】 順豐從2009年開始買飛機,至今已經有30架,并且在中部的湖北鄂州買下了一座機場,作為全國的物流轉運樞紐。
而作為頭號競爭者,圓通的第一架飛機直到六年之后才姍姍來遲。
這種魄力,使得順豐能夠以三維攻擊“四通一達”的二維部隊,“速度快”的口碑就此在江湖上揚名,護城河也牢牢的樹立了起來。
你看,這三次轉型—— 第一次直營,形成集團軍與游擊隊的對決,樹立“服務”口碑; 第二次IT技術,形成技術密集型企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對決,樹立“安全”口碑。
第三次買飛機,形成三維對二維的打擊,樹立“速度”口碑。
到今天,順豐鏢局的品牌已經沒有對手,順豐之所以上市,絕不僅僅是為了與四通一達們的競爭,就淘寶件那塊年年打價格戰的紅海市場,王衛根本就瞧不上,其實他的眼光已經看得更遠。
他所關注的,第一個叫生鮮電商和冷鏈物流,也就是順豐優選;第二個叫跨境電商和全球網絡,也就是順豐國際小包。
這兩個都是目前電商的新興潮流,誰搶先吃下來,將決定未來十幾年的快遞行業格局。
但是這兩個生意,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起來的,前者需要投資大量的冷鏈送貨車和倉庫,后者需要買更多的飛機,資金的消耗量非常巨大。
這注定了是一場資金密集型的戰爭,而上市,就是籌集資金的最低成本方式。
當然,在這二十多年的歷史中,王衛也不是沒有失敗過,最近的一次就是嘿客。
2014年,順豐一口氣開了500多家線下網購社區店——“順豐嘿客”,并稱未來將投資近10億元將其打造為總數逾3萬家門店的大型社區O2O項目。
到今天,這個項目已經宣告失敗了,分析順豐的財報就會發現,2013年-2015年其營收分別為270億元,382億元,473億元,利潤分別為18.90億元、9.20億元、16.23億元。
2014年營收穩定增長,利潤卻意外大降,顯然就是由于嘿客項目的虧損所帶來的。
不過這也沒什么,王衛今年才45歲,還很年輕,有的是探索的資本。
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了王衛如此厲害的眼光與魄力,于是從王衛的早年經歷與四通一達們的對比中,我砸出了一點味道。
1971年,王衛出生于上海,父親是空軍俄語翻譯,家庭教育中應該有軍人的嚴厲,而在他7歲時,也就是1978年剛剛結束文革,他們全家就移居到香港去了。
很有可能,這個家庭在文革中是受到了折磨的,不然不會這么毅然的離開大陸。
在香港的成長歲月里,由于父母的學歷不被承認,只能在社會底層尋找一些低薪工作,這注定了王衛一家生活的艱難。
苦難的歲月有什么意義?或許能使他更堅強,也或許只是讓他不得不在又苦又累的工作中尋找生計。
不過成長在香港的王衛,使得他有機會接受了完整的西式中小學教育,這一段經歷,讓他比國人更早的見識了香港的服務業,見識了科技、文明的力量。
這就是為什么,順豐的文化總是帶給人一種國際化的氣質,就像從未來穿越過來的一樣。
就在王衛出生兩年之后,通達系的領袖聶騰飛也來到了人間,不過降臨點是浙江山區的一個農村,16歲就出來杭州打工了。
只有初中文化,讀的書估計也不多,這就決定了眼界上與王衛的差別。
有趣的是,同樣是在1993年,在杭州一家印染廠打工的聶騰飛開始了創業,親自押運杭州至上海之間的鏢;而在順德一家印染廠打工的王衛也開始了創業,親自押運順德至香港之間的鏢。
同樣的1993年,同樣的印染廠小伙計,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分別開始了命運的賽跑。
只是他們不知道,由于家庭與成長的背景不同,造就了兩人見識的差異,選擇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
下一篇:為什么有些BAT背景的人不適合創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一邊全職工作 一邊兼職創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