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們對于農村電商的估計也許過于樂觀了。
聽過了太多次的“某地農民上萬斤水果爛地里,電商一夜搶光”,“褚橙”、“潘蘋果”大賣的消息之后,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農村電商似乎成了消滅“滯銷農產品”的不二法門。
開辦以生鮮、農產品為主要商品的電商平臺本身無可非議,但必須明白的是農村電商絕對不是做慈善,尊重基本的經濟規律是必要的。
被蒙住眼睛的理想主義快馬在最開始的時候可能跑得飛快,但一旦遇到障礙就有可能帶著騎士摔倒在亂軍中。
在中國,農產品“賣難買貴”是一個普遍現象,一邊是農戶的菜賣不出去,爛在地里;一邊是菜價不斷飛漲,市民吃不起。
這種怪相并不符合人們的認知,較之葉圣陶筆下“谷賤傷農”的記述,無疑更令農民痛心。
實際上,這是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太多惹的禍。
相較于農產品本身的生產成本,農產品在流通中的運輸、倉儲與包裝成本反而在最終定價中占了大頭,成為左右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
農產品的豐收與否,對這部分成本的增減毫無影響,反而是油價與樓市這些看似宏觀的經濟指標對蔬菜的最終定價影響更大。
當然,這其中,過多的中間商與某些“潛規則”的既得利益者的暴利也應為菜價的飛漲負責。
這樣看來,以抹除中間環節為己任的電商平臺似乎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在與電商平臺的合作中,農民也似乎獲得了更高的收益,甚至連“滯銷農產品”這樣的千古難題都被解決了。
電商的運營者在幫助了農民的同時,也收獲了足夠的經濟回報,一舉多得,農民、電商平臺運營者與市民三方共贏。
至于扮演“剝削者”角色的傳統的中間商,早就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踩上一萬只腳了。
但中間商真的這么不堪嗎?答案是否定的。
農產品中間商的“暴利”并非沒有理由,他們為保障人民的“菜籃子”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農產品一出園門,消耗就不斷產生,運輸、存儲與包裝,每一項都消耗了大量的成本。
再算上自然腐敗、消耗的部分,每耽誤一分鐘,成本就相應地增加。
如果市場上的蔬菜賣不動,中間商就須要承擔虧本的風險。
為了降低這類風險的成本,中間商只能盡可能壓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提升最終售價,并且采取更多的分級以平攤風險。
他們所獲得的“暴利”與農民的收獲相比看似極不合理,但實際上是為了保障農產品流通所必須的。
農村電商確實可以消滅中間商不合理的“層級結構”,來獲得多方共贏。
但這樣的話,也意味著農村電商要破壞掉現有的價格、流通體系,這有可能導致一系列惡性的連鎖反應。
混亂的價格體系會導致怎樣的后果,我們不難想象。
在現階段,電商平臺無論是物流普及率還是使用率都還沒有達到遍及全民的地步,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很難滿足相關的要求。
中間商的崩潰必定會帶來食品供應的困難。
以一個不成熟的體系去摧毀另一個行之有效的體系,這是Uber之惡,也是農村電商之惡。
此外,成功處理“滯銷農產品”看起來溫暖人心,但實際上卻未必總能夠帶來好的結果。
一次幫助可能讓一個農村家庭免于破產,但如果長期這樣,就會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
我們不止一次見過“一擁而上”造成的慘劇,什么賺錢種什么,種出來又發現行情已經變化了。
農業生產是一個漫長等待的過程,冷靜的判斷很重要。
缺乏足夠的遠見,而又過分追逐眼前的利益,這種原因導致的“滯銷”,苦果必須由決策者自己咽下,不管他多么地勤勞樸實。
這是商業社會的冷漠與殘酷,也是商業社會的尊嚴與慈悲。
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已經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了,下一代的“農民”已經不可能繼續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經營土地。
他們缺乏農業生產相關的技巧,打工取代種地成為他們營生的主要途徑。
十年之內,全部工業化的大型農場必然出現,農業人口的數量將大幅下降。
農村電商所期望保護的小農生產者將在幾十年內消失,他們將變成打工者與農場主;傳統農產品中間商要么轉型,要么消亡。
這是時代的潮流,無人可以阻擋。
當農民變為農場主與打工者,當“農產品”變為“工業產品”,農村電商才可能迎來它真正的繁榮。
如果你真的想幫助中國的農民,建立一個電商平臺也并無不可。
以與采購價相當的價格收購農產品,以較市場價略低的價格賣出,這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無可非議。
但請一定不要抱著“做慈善”的玩票心態,以為自己在做“幫助貧窮農民”的高尚的事情,卻用明顯違背市場規律的價格來買賣商品,這是不可能持久的。
要知道,農民從來不需要施舍,他們需要的只是公平。
下一篇:2015生鮮電商三種走向 資本風口吹向何方?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4年移動電商攻堅戰:阿里巴巴如何破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