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逆向O2O是通過線下聚客來促進線上交易,比正向O2O更靠譜。
林海 今天看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比較了做生意和做企業的區別。
為什么對這篇文章特別有感覺呢?記得在前一陣在廣州出差遇到一個朋友,他是某家公司的品牌總監,獲得過業內的營銷大獎。
他當時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他的老板把一手好牌給打壞了。
至于為什么打壞了,我現在有些理解了,就是廣東人通常是在做生意,而不是在做企業。
做生意追求簡單,搞定幾個環節就能掙錢。
而做企業是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體系,這需要耐得住寂寞,有堅韌的性格。
廣東這位老板“演砸了”還不怎么令人心痛。
令人真正心痛的是,我旁觀我所認識的大大小小的企業,很多企業老總都是在做生意,所以造成了市場上的同質化競爭,造成總是不愿給員工合理的薪酬,而是想方設法維持低工資。
造成了不惜重金買設備,但是總是形不成豐田式的精益生產體系,持續地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這些企業老板骨子里就是生意人,而且帶來的企業文化自然也是老板文化。
拿這種視角觀察我們的電商,同樣是那么讓人心驚膽顫。
生意人文化和精細化管理是矛盾的,也做不出真正的品牌。
周二去參加了一個高端的投融資論壇,許多投資人認為,只要企業有品牌就敢投資。
事實上,真正擁有定價能力的消費品品牌卻是那么少。
現實卻是更加復雜。
我認為,創業恰恰是處于做生意和做企業之間的一種持續性行為。
當一味強調做企業比做生意的優越的時候,創業同樣可能面臨失敗。
例如,很多企業確實資產都抵押給了銀行,拿什么給員工付高工資?如果工資成本高,而效率上不去或是用戶不買賬,高成本運營也足以讓企業致命。
電商這個群體普遍是創業者,從做生意強調做企業,是從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
如果電商總是在做生意,那么會越做越多元化,不斷做加法,最終利潤微薄。
如果電商在做企業,那么不斷在做減法,走高品質和專業化道路。
但太專業化卻和國內的消費水平不相匹配。
消費者就是喜歡便宜的東西,寧肯犧牲一些品質的要求。
非常追求高品質,那不是和消費者對著干嗎? 在做生意和做企業之間,折中的方案是建立商業模式。
這就需要對B2C進行深刻的反思。
無論是大賣場模式,還是依托品牌投入做高毛利的模式,電商在實踐中都遇到了挑戰。
英國人利德爾·哈特在他的名著《戰略:間接路線》一書中認為,“古往今來的許許多多戰例表明,間接路線要比直接路線優越得多,前者實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戰略形式。
戰略的歷史也就是間接路線的使用和演變的紀錄。
戰斗中要盡量避免強攻直撞的作戰方式。
在戰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B2C就是一種直接路線。
B2C電商認為渠道扁平化并提高運營效率后,消費者就會因為低價而不斷購買,而忽略了購買是一種復雜的行為,除了個別產品的屬性比較簡單,大多數產品需要不斷教育用戶,讓消費者產生信任后才會不斷購買。
否則即使視覺營銷做到了極致,廣告投放達到自殘的地步,主流消費者還是不會買賬。
而這個時候電商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用戶是因為價格還不夠低而不消費,就繼續盲目做大規模,資金鏈越來越緊。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電商必需知道引導消費者購買的“間接路線”究竟是什么?憑什么消費者會信任你的產品?現在的消費者幾乎達到了什么都不信的地步,而對發達國家的產品又是另一種極端的迷信。
目前,國內的團購模式是一種正向O2O,即通過線上聚客來促進線下交易,而逆向O2O則是通過線下聚客來促進線上交易。
逆向O2O比正向O2O更靠譜的地方在于,前者在線下常常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消費人群,而后者需要不斷付出營銷成本來保障線上聚客。
這種線上聚客非常的不穩定,只能通過橫向擴張來做大規模。
之前,在文章中曾經提到,電商未來十年是電商本地化的十年。
電商不應該在專業化、規模化方面和線下企業死磕,這必死無疑。
而應該在本地化、個性化和資源整合上不斷創新。
舉一個例子吧,電商可以關注戶外運動這個新興的市場,將遠程服務和產品銷售有機的結合,將線下的旅行需求和線上的數據平臺無縫對接。
今天最讓我詫異的是,我的同事告訴我臺灣一家企業在這個領域已經做了五年。
只不過還沒有完全形成電子商務的格局。
當然,還有更加簡單可行的逆向O2O路徑。
電商可以知名或不知名的小餐館、小賣鋪進行鋪貨,作為引流的重要手段。
熟悉營銷的朋友都知道有本書叫做《藍海戰略》,“間接路線”才能找到藍海。
在電商的創業中需要更多的跨界思維,跨界組合,形成一個新的細分市場。
這樣才能贏得時間,一邊做生意,一邊把企業也做起來。
下一篇:傳統品牌的四大電商幼稚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電商的這些問題你逃不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