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盛夏,資本市場的升溫速度令人咋舌。
7月1日,F5未來商店完成3000萬元A+輪融資;7月3日,繽果盒子完成超1億元A輪融資;短短一周,融資便超過1.3億元。
緊接著,7月8日,阿里巴巴無人超市“淘咖啡”正式亮相杭州。
資本不斷加碼,創業者躍躍欲試,無人便利店似乎在一夜之間成了一個“爆炸性”風口。
然而,融資余溫尚未過去,繽果盒子便傳來首家門店暫停運營的消息。
它似乎給狂熱的市場打了一針鎮定劑——被資本追捧的無人店,究竟是風口還是虛火?又一個新的風口到來?每一個行業和領域從來都不缺企業明星。
無人店也是如此,沃爾瑪、亞馬遜、阿里巴巴、哇哈哈、京東……陣容不可謂不豪華。
早在2012年,沃爾瑪就開始嘗試無人收銀,研發并推出了“Scan&Go”,后來,又在北京實施掃描儀方案。
亞馬遜無人便利店Amazon Go2016年12月初,亞馬遜在西雅圖開張了一家具有革命意義的實體便利店——Amazon Go。
它描繪了一個完全自助購物的場景:從進店到購物再到結賬,都是自助完成。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阿里巴巴的無人超市“淘咖啡”,一開業便轟動杭州城。
毫無疑問,“淘咖啡”是馬云對“新零售”給出的實體定義之一。
除此之外,哇哈哈、京東也紛紛入局,前者與深藍科技合作,簽訂了3年10萬臺、10年百萬臺Take Go無人店的協議,后者宣布要在全國大量開設京東無人超市。
互聯網巨頭歷來是風向標,無人店正在掀起一陣新的創業浪潮。
2016年底,主打無人值守自助購物的小e微店,入駐宏碁、海爾、智聯、51job和小米等百余家公司,在全國的企業和寫字樓呈風靡之勢擴張。
自助購物24小時便利店 便利蜂緊跟著,2017年2月,莊超辰重倉投資可自助購物的新型便利店“便利蜂”,揚言投資30億元資金,未來要開1萬家店。
在此之前,便利蜂已獲得3億美元融資,并在中關村5店齊開。
便利蜂之后,無人店暴漲的時段集中在今年的6、7月,尤其是繽果盒子和F5未來商店的融資消息,更是為創業者們注入了一針興奮劑。
F5未來商店大風正在過境,無人店會成為繼共享單車之后的又一個風口嗎?無人店是零售趨勢?一石激起千層浪。
阿里無人超市開業后,零售業出現了一個聲音:“2017年7月,將是重要的轉折點。
一場‘消滅收銀員、消滅導購員、消滅服務員’的革命,浩浩蕩蕩開始了。
”互聯網時代,三四年便會經過一輪大洗牌。
2008年,移動互聯網剛剛萌芽,所有人都開始為PC互聯網注入移動因素,漸漸拋棄傳統互聯網的思維,去尋找能真正扎根于移動互聯網的機會和土壤。
到了2012年左右,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開始加速,O2O模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逐漸確立,服務由線下逐漸轉移到線上,大眾點評和美團網是當年的典型案例。
而隨著線上增長放緩、獲客成本漸高,加上用戶重新重視線下體驗及商品、生活品質,互聯網行業在2016年又展現了一個新趨勢:線下流量開始重回視野,線上陸續向線下靠攏,“線下”成了下一個互聯網獲取用戶的必爭之地。
共享單車、無人店便是最好的證明。
線下成了互聯網獲取用戶的必爭之地,共享單車便是典型的案例此外,從目前無人店運營的情況來看,的確有優于傳統零售店之處。
第一,占地面積小。
以繽果盒子為例,分為中號和大號便利店,占地面積各約12㎡和15㎡,但是其售賣的商品SKU與40m²便利店相當。
第二,節省人力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據繽果盒子負責人介紹,無人便利店以機器取代人工運營,其成本比普通便利店要少80%以上。
第三,價格更便宜。
由于節省了人力、造價與運營成本,無人便利店售賣的商品比傳統便利店便宜20%~30%。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更便利。
無人店無需排隊,結賬全自助,極大地節省了時間。
有體驗過的顧客介紹,在店內購買了一瓶礦泉水,整個購買流程用時不到10秒。
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從互聯網時代的洗牌特點和無人店的優勢來看,無人店似乎很有可能會成為零售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風口之上的質疑我們探討無人店是否會取代傳統零售店,其根本是探討它是否解決了目前零售業存在的問題。
透過炙熱的資本市場和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表象,深入分析無人店,不難發現,作為只適合于特定場景,滿足特殊需求的零售形式的無人店,無非是零售形式的一種。
從目前無人店的運營情況來看,其最主要的優勢在于降低了人工和運營成本,但仔細剖析,無人店的顯性成本和傳統零售店相比是一個偽命題。
盡管無人店減少了線下的人力成本,但后期運營和維護成本并沒有因此減少,其對商品管理和后臺維護的成本甚至更高。
無人便利店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如何運營。
運營的核心包括獲客、選址、商品選擇、日常補貨、上貨及貨架維護、商品損耗管理、防損、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問題等,這一系列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對顧客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購物過程中,智能機器發生故障,誰能及時處理;購買的商品質量出現問題,該找誰。
繽果盒子首家門店因未解決高溫問題而暫停營業,反映出來的就是其中一個問題。
此外,在消費環境、產品和需求都在發生變化的當下,“消費升級”、“體驗升級”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
當越來越多的線上零售轉移到線下,都在探尋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和消費體驗時,無人店盡管提供了無需排隊、手機支付的便利,但其服務體驗是否能夠真正做好,還需要畫上一個問號。
技術方面,無人店仍處于技術探索早期,做到真正的無人值守為時尚早。
Amazon Go相關負責人曾表明,Amazon Go能夠完美運營的條件是:店內少于20人或當消費者移動緩慢時。
簡單來說,當店內過于擁擠時,Amazon Go可能會崩潰。
國內同樣面臨這種尷尬,識別、傳感、支付等無人化技術手段已相當成熟,難點在于消費者行為是隨機的,實時傳導到后臺并且進行判斷回傳難度極高,準確率將大打折扣。
無人店最初的目的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使用大數據和智能軟硬件,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購物體驗,以用戶為中心,圍繞每個用戶個體進行專屬服務,使用戶獲得切實的便利。
如果無人店不能通過大數據和智能軟硬件解決場景與體驗的痛點,增強顧客粘性,那么,它能否成為一種零售趨勢,也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繽果盒子上海首家門店暫停營業而且,目前無人店并非完全實現無人操作,實際上,它更像一個大型的“自助販售機”,只是在品類上做了豐富,空間上做了擴容,在用戶體驗上可以直接觸摸商品,支付的手段其實并未做到傳感免支付,更多的是在掃描區域手持支付。
因此,準確來說,無人便利店在本質上只是一種自助購物。
寫在最后:關于誠信的一點探討從早期的自動售貨機到無人飛機送貨,再到無人店出現在街頭,無人商業在現實中的版本層出不窮。
阿里無人超市“淘咖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人商業是對消費者的一種人性考驗,信用問題是無人店面臨的一大挑戰。
自動販賣機出現的時候,曾被人當成垃圾箱,也有人動歪腦筋取貨,后來演變成了自動販賣機前面還要有專人看守。
無人零售的發展將面對和自動販賣機類似的風險,如果運營方需要額外投入大量的人力去監督、管理、整理的話,節省人工這一美好愿望就會落空。
早期,沃爾瑪的“Scan&Go”項目和掃描儀方案失敗的主要原因便是盜損率過高,由0.7%上升至3%。
此外,還有媒體報道,全時便利店在北京嘗試推出無人便利店當天,就有顧客現場拿走了價值昂貴的貨物而沒有付錢;還有人往返好幾次,拿走數袋價值不菲的煙酒,并且只支付了10元錢。
無人超市、無人收銀的模式在國外已有實踐。
在歐美、澳大利亞零售商店的無人自助售貨通道,都會在機器附近安排一兩名工作人員,一方面幫助顧客解決在購物時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無形的警示和監督。
日本的無人收銀,也不是無人便利店,是在“有人”便利店中,為減少排隊,推出的無人收銀臺而已。
因此,要真正走向新零售,絕不是依靠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掃碼方案,或者“線上、線下融合+物流”的方案,而是要真正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零售的無人化、智能化和信用化。
在重重考驗之下,阿里的“新零售夢”還能實現嗎?
下一篇:在京開業排隊限購 “喜茶現象”能走多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好多奶茶店關門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