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走了,昨天晚上,他68歲那年。
他的自傳體新書《誠品時光》要在今天發布,他就走了。
有時候我覺得,命運是故意的。
帶走他的,是跟他廝磨了一輩子的心臟病。
而當年把誠品帶給他的緣起,也是這顆殘破的心。
吳先生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擴大癥的,生前動過3次大手術。
1988年,38歲的他經歷了第一次開胸手術,隨即在1989年創辦誠品書店。
他說,當生命被迫歸零時,他才重新思考“假如還能重見陽關,什么是生命最重要的選擇?”。
創立之初,吳先生說,誠品的理念是人文、藝術、創意、生活。
這些詞很美,許多商人都會說,但說的時候不過是為了把你口袋里的錢掏出來。
誠品虧損了15年。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悲哀。
這是個被擠壓到多么變形的世界,能證明真誠的最好維度,是一個人愿不愿意為了自己想做的事,站到錢的對立面。
誠品初期,賣藝術和建筑類的書籍。
后來品類擴展,卻也只與那些平靜的美好相關。
在誠品書店,有400多個公共座位,安靜舒適。
這些事兒,都離錢挺遠的。
吳先生說,賣一本八卦雜志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元人民幣,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先生還說,“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
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后,覺得錢不是那么重要。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
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如果誠品的故事,是以虧了許多年錢結束的,那么我的唏噓會和敬意一樣多。
這個故事的精彩之筆在于,誠品后來賺錢了,且挺賺錢,且是站著把挺多錢賺了。
有地產記者跟我說過,你就別文青了,誠品賺錢還是靠地產的。
書店依然不太盈利,但與書店相連的經營范圍不斷變的寬廣,商場、住宅(比如蘇州誠品)、餐旅、酒店、畫廊賺錢,或者經營自營品牌和租賃給其他商家的并行也賺錢。
“依然要回到地產賺錢哦,情懷就是當不了飯吃”,那個地產記者說,仿佛那個行業,掌握著全世界的秘密。
我不這么想。
也許在商業變現的路上,大家碰了個面。
但大家走過的是不同的路,帶給世界不同的,是不同的色彩和溫度。
吳先生說過,KPI很容易比較,但DNA很難追尋。
我們會面對現實經營的壓力,但我曾說,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
講真,我想不出今天有哪個地產大佬走了,能有這么多的人,如此謙卑、溫暖地懷念他。
我第一次去誠品,是大三那年。
那時候我有些怕,大家都在談外面的世界的血腥不公,每個人都在講他的野心勃勃、部署精密。
我加入了一場一步都不能被落下的比賽里,卻沒人知道終點在哪里。
我討厭學校的書店,我能默念出左起一架的四六級輔導書,擺在正中央的考研政治必看30題,依次向里延伸的考研數學,這跟我高中時候去逛的書店沒啥區別,換了一批都會被忘掉的知識而已。
在臺北,我去了那家聞名的24小時不打烊的敦南店。
那家把書店與商場結合在一起,淌出了誠品書店文化的敦南店。
我只記得邁入的瞬間,便不自覺地小心翼翼,因為從每束光、每個擺設、每個表情都感受到了被善待,便也想善待回去——不大聲講話,輕拿輕放每一張專輯、每一本書。
講真,店里的書好多是繁體字,還是豎排排版,我識字少你們懂的,看的并不舒服。
但我在那家店呆了挺久,后來買了一張專輯,店員幫我包好,遞給我的時候表情很溫暖,又不卑不亢。
挺感謝吳先生的,因為那家店,因為在我特別害怕、又不夠勇敢的時候,我知道了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緊鑼密鼓的競賽,有些人是不一樣的。
感謝吳先生,敦南的商場好像是工作10小時的,書店卻是24小時營業的。
燈火酒綠有時歇,有些東西卻可以一直亮著。
感謝吳先生,上帝給了他一顆生而殘破的心,他帶著它,完整了許多人的生命。
附上一篇吳先生2014年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實錄,他的故事,總要聽他娓娓道來。
我與誠品書店25年文 | 吳清友19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里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
那個年代,臺灣很貧困,父親經歷了非常大的風波。
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愛人。
他把生命定為「留得清白在人間」,雖然沒有錢,但很有骨氣,希望他的小孩將「誠」字作為生命的信仰,「財物有時而盡,惟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所以我有機會成家立業,所有公司全部以誠為始。
我經歷了年少的貧困,但運氣很好,工作十幾年積累了很多財富。
1980年代左右,我經營一家小公司時,讀到一本《靈機實務》。
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了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它讓我自問兩個問題: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么?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么?我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而手術在當時是很危險的。
這就逼迫我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在病痛之中,我的內心非常迷離。
就在這個因緣中,《弘一大師傳》(作者陳慧劍(1925-2001),最初由臺灣三民書局、東大出版先后出版,國內商務印書館國際出版公司有新版)和史懷哲先生的《文明的哲學》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
《弘一大師傳》文字太美了,是弘一大師對生命的了斷。
他三十多歲時,在文學、音樂、戲劇、教育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卻選擇了佛教中最嚴厲的律宗,以追求生命的完成。
史懷哲先生對基督教很有研究,還研究巴赫,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風琴演奏家。
一天早上,他讀到一份報道講剛果有很多黑奴病痛無人照顧,就立志此生都要奉獻給黑奴,花了五六年時間去學醫,然后跟太太去了非洲。
這本書讓我大受感動。
史懷哲和弘一大師,一位在西方,一位在東方,在三十多歲的壯年就決定此生要度己度人,這種生命的壯闊實在是非我們所能及。
我的學問不好,但從小就喜歡思考。
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
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臺灣誠品書店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
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
雖然相較于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里。
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
誠品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誠品藝術空間」則希望通過各類藝術活動,通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因為病痛,我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
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
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后,覺得錢不是那么重要。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
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
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
」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
我在香港、臺灣經歷了三次心臟手術。
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么是我?其實,為什么不是你?只問「為什么是我?」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愿,心靈是負面的;想「為什么不是我?」就會豁然開朗多了。
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
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
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么?對不起,上天做主。
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
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他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誠品是服務業。
但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上過很多美式、歐式商學院的課,至今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
商學院舉的案例,全部都和金錢有關,和得到客戶的歡心有關,和職位升遷有關。
但很多從事服務業的人不是光要這些的。
誠品有很多同仁,大學畢業、碩士畢業,愿意站在結賬柜臺用恭敬的態度、兩手遞一本書給讀者,他們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每一個從業人員希望明天的我比今天更精彩。
能不能把所有陌生人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顧客只不過是在分享我精進過程當中某一個當下。
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標,但至少表達了我們對服務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態度。
利益也有近利、遠利、短利、長利之別。
我對事業的經營關照幾個面向——對社會、對文化、對城市、對讀者的全面關照。
商學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戶當成是消費者,而我們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的是顧客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有的誠品書店開在醫院里。
我看到,病人在我們賣簡餐的地方吃一碗熱騰騰的面,跟他在購物中心吃一碗面的感動是不一樣的。
我有機會在醫院服務一個有病痛的人,讓他有那碗牛肉面的滿足感,這是非常好的。
賣一本八卦雜志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元人民幣,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在誠品書店,我們擺了差不多400個公共座位。
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
誠品的理念是「連鎖不復制」。
復制可以快速發展、成本降低,但我們不復制,每一家誠品店都不同:書的組合不同,裝修的空間和氣質不同。
在大學,我們用的材料非常簡樸但又自成風格。
因為那里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
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后,覺得這個空間是屬于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
誠品書店一開始不是要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人們來書店不僅僅為了買書。
誠品希望在書店環境的設計中,將顏色、燈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慮進去,甚至還有烹調分享,都是為了人。
我們準備了一個30平方米的獨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去進行實驗性的裝置或者其他創造性表現;最近我們開了一個音樂廳,我們知道一年就要賠400萬人民幣,但它是誠品的夢——為平時不能在國家級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個專業發表創作的空間。
誠品辦的活動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因為在我們看來,人文思維關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人與鬼魂之間。
2010年,到誠品書店看書的人次超過了1億次。
2013年,誠品書店營收是130億臺幣,會員98萬,書店營收占30%左右。
信守25年的愿許 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后,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全球化是一個災難,導致強者更強、富者更富、大者更大。
絕大部分人要在商場一爭長短,100個人當中贏家不會超過10個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人類可能開始要轉變了。
無論如何,人是城市當中最珍貴的資產;人最重要的素養是人文和藝術方面的素養,就是善、愛和美的素養。
書店行業,大家都在講網絡化、電商,但誠品講的是人和人之間、人和空間之間、人和書本之間、人和講座、表演等之間的互動。
誠品出版了幾本刊物,用的名字都與此有關。
當你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必須要改變自己,要厘清自己的價值,保有心靈層次的安寧。
臺灣有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曾經講過,活在當今社會,假使沒有一點文學和藝術的涵養,日子是很難從容過下去的。
生命終究是我們最重要的關口,而不是生意和錢。
誠品在商業經營上備受批判,但我至少信守當年的信諾,希望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個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藝術創作品、一棟感人的建筑與空間,都能產生一份靈動力,豐富大家的精神與心靈。
25年來,我陸續實現了這些愿望。
現在我們有電影院、音樂表演廳、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在蘇州建造了未來誠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個項目。
我真的覺得奇怪,好像上天在冥冥之中促成了很多好的因緣。
一個企業真正的創新是在價值和理念部分。
假如把事業和人生做一個整合性的思考,以生存、生活、生命,或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心靈的生活三層次,對應到經營上來,就是先求生存,再求領先,領先之后,有的人要成為產業的第一,而誠品希望讓顧客滿意。
在繁忙的都市當中,希望書店成為城市人的客廳。
到書店里可以放松,可以從容。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2011年,我到北京和很多官員見面,他們問我對北京的意見,我很坦率地講,北京的讀者值得書店的經營者給予更好的待遇,給他們更好的空間、更多元的選擇、更親切的服務,要讓更有靈魂的活動注入書店的氛圍。
當代大陸的企業家要有更好的人文素養,必須要關懷這個社會,不能僅僅依靠政府。
過度精明取得的利益是一種掠奪。
商業認為你的KPI好,經營效益好,從人文觀點來說,實質是在衍生成強弱貧富。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
但我心里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可以買到豪華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家庭;可以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欲。
有一位建筑評論家說過,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于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
這段話,誠品同仁感受最為深刻,我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信守25年的愿許。
在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后,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下一篇:阿里、華為從“三灣改編”中學到了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公司應該如何避免陷入知識產權紛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