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知道現在有各種理論、指標或數據指向市場存在泡沫,但我更傾向于這是個市場回調,不是泡沫擠爆的過程。
判斷一個市場有沒有泡沫主要看兩方面,一是看真正進入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支柱公司估值水平如何,再看市場是否存在雞犬升天的現象,就是那些表現很差的公司也能上市或者估值水平很高。
目前來看,巨頭公司的市盈率都沒有超出合理范圍,相對較差的公司股價也很低靡。
綜合來講,市場相對比較理性。
從美國市場來說,它的經濟基本面沒什么大問題,第三季度的GDP增長也有百分之四,是非常好的數字;失業率也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各個領域都有技術或模式創新,不光是局限于互聯網,包括生物健康等方向。
這些跡象都說明美國整個經濟是在比較健康、安全的范圍內。
我覺得泡沫更多體現在過去半年里國內早期的創業公司融資估值。
比如有些初創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上來就估值兩三億美元,這肯定是不正常的。
但是我覺得估值修正已經開始了,在張穎的文章發出來之前,市場心態已經開始有所調整。
國內的高估值比美國要嚴重。
美國A輪融資還是從幾十到幾百萬美金,B輪會上千萬美元,甚至更多。
但是在國內,有的企業A輪融資就上千萬美金,而且四五個月內,估值就能翻五六倍。
如果只是個別案例存在這種情況,或許你還可以解釋,但是當大部分創業者都帶著這種心態去融資,而且還有大量成功的交易發生,你就知道市場已經不太理性,一定是有泡沫的市場。
那么泡沫是如何產生的?在我看來有幾點原因:一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的確催生了很多新的模式,尤其在生物醫藥、社區、O2O等比較前沿的領域。
大家對這種新型模式還沒有建立起客觀的估值體系,沒有具體量化的指標,只能從市場供需的角度試探。
只要有人愿意出高價接盤,就會出現高估值現象。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陌生基金大手筆的投入,無意間推高了價格,但是不具有真正市場定價的標桿作用。
第二,市場中出現了一批新的基金,他們為了能夠比較快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業績,出手往往比較兇悍,提高了創業者的期待,對高估值也起到一定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市場中出現了一批相對成熟的創業者,他們此前大都供職于BAT或小米等高成長公司,一定程度上已經建立起個人品牌影響力,并且有一定的財富積累。
只要他們能夠拿到天使投資,把公司搭建起來,大量的風險投資就會跟進。
這跟整體創業環境變化有關系。
當然,一定程度上也跟退出渠道相關。
比如國內的文化創意產業估值高都與A股相關。
A股的特點是,最初的投資或并購價格不一定高,但是能夠讓你看到最后復牌翻幾個跟頭的前景,自然把大家的姿態給調動起來。
比如游族,以十幾倍的PE進A股,復牌后翻了三倍,馬上變成五六十倍的估值。
這對市場肯定具備一定的示范效應。
積木盒子B輪融資是今年易凱的案子,七八家機構都有投資意向,最后我們真正花時間解決的是怎么分的問題。
那時候,如果硬往上沖,估值可以更高,只不過后來創始人和團隊做了平衡。
因為如果你估值沖高,可能會有投資人撤出,其他人進來。
這時候創業者要做出評估,是在估值合理的范圍內,讓我最喜歡的投資人進來,還是一味地追求高估值?在這點上,我覺得積木的團隊是比較成熟的。
去年,我們做一家企業的融資,很短的時間內就拿到10個Term。
當這么多人感興趣的時候,一方面企業的估值必然要推高,最后的成交價比一開始的出價推高將近60%。
另一方面,我們會代表企業保持一個比較好的競爭態勢,在整個盡職調查過程中,三組人平行推進,互不干擾,任何條款上對方幾乎沒有談判余地,你不同意就出局。
所有法律文件談完后,具備獨立投資能力的機構保留兩家,另外兩三家跟投。
積木盒子最終的估值也上浮了百分之三四十。
市場環境還導致融資的味道變異。
大家同處于這個行業,本來你融個500萬,我融個800萬,沒什么問題。
一旦突然間有人融了5000萬,你不頂上去,差距就會迅速拉大。
本來你應該集中精力打磨產品、按部就班地做市場,遇到這種情況你也馬上把精力轉向融資。
更甚者還有一種叫“宣言式融資”。
上一輪融的兩千萬美金還在海外的賬戶上趴著,沒有調回來,就開始融下一輪1億美金。
很多人這么做,就是為了能跟市場和客戶講,我是贏家。
我經常接觸到一些項目,創始人融那么多錢還沒想好怎么花,但是他知道必須融那么多錢,不然就掉隊了。
這對創業者來講,不一定是好事。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他們之所以還愿意在高點出手,就是擔心錯過這一撥,下一撥估值可能更高,甚至根本追不上。
再說,市場火爆的時候有人跟你競爭,你就會覺得后續肯定也有人接棒。
我曾經幫助一家公司以10億元的估值拿到一輪融資,僅一個月后,就有人愿意加價60%買下這家公司。
這種狀態下,投資人的風險意識也相對淡薄。
更何況還有BAT在接盤,他們出于布局的想法,也會是一個天然的投資者。
復星、萬達等巨頭也手握大量資金尋找下一個爆發點。
再說,主權基金、退休基金以及對沖基金也隨時準備沖進來。
不過近期,市場對估值已經開始修正,以前最猛的時候不管報什么價格,投資人都會先去看下,沒什么紀律性。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先問大概什么價,如果太高,他會說超出我的預期了,以后再說。
還有個變化,如果沒有充分競爭,投資人主動把盡調時間延長,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動作,這很重要。
此前,恨不得今天見面,明天就打錢,就怕被別人搶走。
推高估值你可以說是資本,但我更覺得是人性。
創業者必然希望盡可能地拉高估值。
但是回調肯定是從資本開始,創業者沒有動力降估值。
2011年時曾有一個資本的低谷,但它不是泡沫破裂后先掉下來再回升。
你會發現,有些企業沒了就沒了,同時有些新型模式出現。
所以,任何一個大的浪潮退去,一定是靠譜的公司留下,不靠譜的就倒在沙灘上了。
當下的環境,創業如果能夠拿到錢,要做一個資金儲備。
因為你不知道明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會怎樣,雖然不排除經過矯正明年會比現在更熱,但是總體來說,早期投資市場趨于冷靜或維持現狀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該拿錢的還是要盡快拿,在資金層面至少不能輸于你的直接競爭對手。
市場熱的時候要捂著,因為你買什么都貴,一旦市場回歸理性,你去整合市場反而要更勇敢。
下一篇:創業公司融資潛規則:少融怡情 多融傷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阿里巴巴能從亞馬遜和谷歌IPO中借鑒哪些經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