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斯人已逝慈德可掬 —余彭年在家鄉的五個善行故事 5月3日晚,長沙市五一廣場,市民準備乘坐立珊專線公交車。
該專線現在依然是長沙的一條熱門公交線路。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2009年10月20日,白內障患者在接受復明手術。
當天,余彭年先生捐資為我省貧困地區白內障患者實施免費復明手術的“彭年光明行動”在婁底市啟動,活動為期20天,進行2000例手術。
(資料圖片) 郭國權 攝 2009年12月23日,彭年實業董事長余彭年獲CCTV經濟年度人物社會公益獎。
(資料照片) 通訊員 攝長沙火車站廣場,余彭年在上世紀80年代捐資建設的大型彩燈噴泉。
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假期的后兩天里,記者的朋友圈有點傷感。
朋友圈持續被“余彭年辭世”的消息刷屏,各式各樣的轉發評論中,彌漫著家鄉人對這位老人的深切懷念。
5月3日,湖南日報數路記者分頭行動,走訪那些與余彭年(曾用名彭立珊)先生有過“親密接觸”的人們,追憶余先生生前感人的點滴細節:那位把慈善的種子種到湖南的余彭年,那位印有他名字公交線路的余彭年,那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余彭年。
許多人說,他用光明點亮我們的人生路,我們永遠感謝他的善行,我們要將慈善的光明傳遞,點亮更多人的希望。
為了父親的囑托 “我與余彭年先生有過一面之緣,至今歷歷在目。
”5月3日上午,省民政廳退休干部賀開桂對記者說。
那是1990年8月,我省洞庭湖區秋汛,環洞庭湖9個縣市區受災,正當民政干部忙著調運救災物資發往災區時,省政府打來電話說,一位叫余彭年的香港富商要捐贈賑災款50萬元,并在長沙當地買1萬件棉大衣賑濟災民。
“50萬元,現在看來金額不大,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那可是相當于一筆‘巨款’吶。
”賀開桂有些驚訝,捐錢的是位什么人物? 來電話的人說,余彭年親自來了長沙,就住在湘江賓館,賀開桂負責與他接洽捐贈事宜。
身材中等、滿臉福相,是余先生給賀開桂的第一印象。
“雖然是香港來的大老板,但他沒有一點架子,很謙和地讓我選一家產品質量好、信譽好的服裝廠定制棉大衣。
”賀開桂按照要求,找了許多家廠,最后初步選定了瀏陽縣山田鄉的一家被服廠,該廠一件棉大衣要價50元,但如果每件大衣加上毛領,就要多出5元錢。
賀開桂將情況反饋給余彭年,余彭年猶豫了一下后說:“我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賺來的,不能亂花,但是花在家鄉父老身上,我愿意。
” 賀開桂不禁多嘴問道:“既然都是辛苦錢,您為什么捐這么多?” 余先生告訴他,自己年幼時家鄉發生水災,一家八口人及房屋財產曾全部被洪水沖走,水災過后,在家鄉人的鼎力資助下,父母與他兄弟六人才得以團聚,并重建家園。
因此,父親病逝前,千叮萬囑幾個兒女,日后若有出息,一定不要忘記父老鄉親的恩德,為家鄉做幾件好事。
就為了父親這個樸素的囑托,余先生做了一輩子慈善。
他在我省先后啟動救災、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社會慈善福利項目20余個,是個人捐資湖南社會慈善的第一人。
鄉情永存汩汩流 “要在有生之年,掙夠100億,捐夠100億。
”2013年,年屆九旬的余彭年向鄉親們立下誓言。
然而,一個噩耗,讓漣源市楊市鎮官莊村的鄉親們瞬間心碎。
5月3日上午,記者來到這座小山村。
鄉親們正忙著準備喪事,因為老人的遺愿是“落葉歸根,與妻合葬。
”他的姨外孫肖振白接待了我們,向我們講述這位老人與小山村的傳奇故事。
1923年,余彭年出生在官莊村的靜養堂。
成年后,他先后在藍田父母處幫工,后又單獨到湘潭開鋪,解放后到上海,再輾轉赴港經商,他的夫人和兩個兒子繼續留在官莊村。
1982年,余彭年闊別25年后首次回到了家鄉探親。
“發達”了的余彭年聽說縣城缺乏醫療設備,當即捐贈200多萬元資助購買救護車和其他設備。
并在漣源捐贈22輛車的立珊車隊,開通漣源城區至荷塘、橋頭河等地的公交專線。
看望久別的妻兒,沒有給他們大把的鈔票,而是應鄉鄰們要求,辦一所學校。
1989年,占地近50畝、總投資460萬元的漣源市立珊中學建成,成為當地的名校。
捐建立珊中學后,余彭年多次到學校了解情況。
1999年學校科教樓建設時,他親自參加奠基;2001年,余彭年給學生做講座,鼓勵學生要常懷感恩之心,常懷報國之情;2005年,又為學校捐贈40臺電腦建立了電腦室。
對村里的困難戶、貧困戶,余彭年更是關懷備至。
春節、端午、中秋,困難戶每戶每節500元,幾十年來從未間斷,現已提高到800元一個節。
每一筆慰問款,都要經辦人將簽字本復印傳真。
余彭年說:“我要一分錢做一分錢用,不能浪費。
” “余彭年的意義,不僅在于他的捐款,更在于他帶出了一種慈善風氣,對婁底的企業家進行了慈善啟蒙,目前,漣源市受到企業家捐贈的學校達140多家,這都是余先生精神倡導所致。
”肖振白告訴記者,余先生的墓地在立珊中學東邊的小山上,造價僅5萬元。
夫人肖芝元已先期安葬在此,幾天之后,余彭年將與之合葬,歸隱家鄉。
他留下的人間溫情,將繼續汩汩流淌。
重見光明,向誰報喜 “前天剛做完蔣群蘭的白內障免費手術,正準備和余老報喜,就聽說他去世的消息,心情很悲痛。
”5月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婁底愛爾眼科醫院院長廖華語氣低沉。
廖華說的蔣群蘭,是懷化太平鄉福田村人,患白內障已有多年。
因為家境貧寒遲遲沒有手術,直到有一天她聽人說起“恢復光明不要錢,趕快去找余彭年”的宣傳口號。
“蔣群蘭的手術是余老親自安排的,那是我接到余老的最后一個電話,就在他去世前三天。
”廖華說,他馬上與蔣群蘭聯系,第二天就把蔣群蘭接到了婁底愛爾眼科醫院進行免費手術。
如今手術成功了,廖華和蔣群蘭卻不知道該向誰報喜。
“余老做好事從不求回報,他不僅給我們醫院捐了6臺面包車,方便我們去接患者,每年還會安排人來婁底看望這些患者。
他總是問我,有什么辦法能讓這些貧困患者脫貧致富,是不是給他們買幾頭牛、幾頭羊去經營,能讓他們生活得更好?” 說著說著,廖華開始哽咽。
“余老于我不僅是朋友,更是一位品格高尚,值得尊敬的長者。
”廖華說,自己在與余老的交往中,也深受其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精神感染。
“我們會盡最大能力幫助病人。
”廖華說,受余老影響,去年醫院免費醫治了1000名眼科病患,今年還會繼續。
除此之外,醫院還在去年資助了2個貧困孩子,幫助其完成中學學業。
獲得“彭年光明行動”幫助的人,有感于余老的善行,也自發地傳遞正能量。
廖華介紹,有位70歲的張大爺,手術成功后自發地當起“彭年光明行動”的宣傳員,積極幫助其他病患了解手術情況,送他們來醫院接受治療,并自愿留下照顧他們。
張大爺說,因為有了余老的幫助,他才能重新看到這個世界,他要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幫助更多的病患重見光明,讓光明永遠留在人間。
每次回鄉都要坐坐立珊專線 在長沙,余彭年的名字和立珊車隊緊緊聯系在一起,幾十年來,伴隨著立珊專線公交車走遍街巷,深入人心。
5月3日,記者來到湖南巴士公司立珊車隊,聽幾名老員工講述他們眼中的余彭年先生。
1988年11月1日,是立珊車隊正式成立的日子。
當年41歲的任定一,成為了車隊的首任隊長。
“第一代立珊專線車是衡陽客車廠生產的‘衡山牌’大客車,市場價7.4萬元一臺。
”任定一說,當年,慈善事業不像今天這樣普遍,一個老板一下子掏出100多萬元買20臺公交車捐贈出來,確實是一件轟動全城的大事。
上世紀80年代的立珊專線,往返于火車站和湖南大學東方紅廣場,是長沙河東河西的一條主要線路,成為當年長沙城最繁忙的公交線路之一。
大學生們下了火車,都是坐著立珊線回校;到市中心購物、娛樂,也大多乘該車出行。
“余先生做慈善,不是把錢一捐就不管了,而是對慈善項目的后續進展非常在意。
”任定一說,余彭年在捐贈之初,就和長沙市政府“約法兩章”:一是希望立珊專線能夠一直存在下去,二是要求車隊必須做到3個一流:一流的車、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效益。
那幾年,余彭年每年要回幾次家鄉。
到了長沙,他就自己一個人坐上立珊專線的公交車,帶個白手套這里摸摸、那里擦擦,和乘客扯扯談、聊聊天,看看衛生搞得干不干凈、聽聽乘客對服務滿不滿意。
如果做得好,余先生會很高興,叫上車隊負責人一起吃飯;如果做得不到位,他也會毫不留情地批評一通。
對慈善,余彭年出手大方;對工作,余彭年要求嚴格;對員工,余彭年充滿友善;而對自己則無欲無求,生活儉樸。
1992年,余彭年70歲,任定一等人到深圳為他祝壽。
看到家鄉來的客人,余彭年很是高興,當天中午在深圳芙蓉賓館設宴招待客人。
一桌子人,余彭年點了8個菜,然后問:“夠不夠了?”大家都說夠了。
余先生說,那就先吃,不夠再點,莫浪費了。
吃完了,還剩兩個饅頭和一些剩菜,余先生招呼服務員打包,笑著對客人說:“晚上我叫兒子陪你們吃飯。
我老了,晚餐有這兩個饅頭就夠了。
” 而就在此次深圳之行,任定一提出,想對車隊中的優秀員工給予獎勵,希望余先生支持。
余彭年二話沒說,當即要求立珊基金會撥出幾萬元專款,組織10名優秀司乘人員到珠海、深圳、香港旅游;1993年,又出錢請優秀員工去新馬泰旅游。
立珊車隊的車輛到今天,已經經歷了5次更新換代。
但是立珊車隊的這些老員工,始終記得這個善良、慷慨、較真的老人。
“立珊”承載著青春記憶 5月3日下午,在中南大學學生公寓的立珊專線終點站前,一波又一波的同學排著隊,等著和還未發車的立珊專線合影留念。
他們從新聞、微博上得知,這條公交線路的捐贈者余彭年昨天離世。
“沒有見過余彭年,卻對他無比熟悉。
”學生們說,余彭年的名字總與慈善掛鉤,慈善事業就是他的靈魂。
已經工作的湖南師范大學教師謝珣對立珊專線的感情更為深刻:“我在湖南師大讀書7年,每天都是早上7點半在家門口坐立珊專線到學校,真是坐出了感情。
”這條線跨越湘江,連接長沙東西城區,從火車站始發,終點至河西大學城。
許多青春少年搭著這趟車開始了自己的校園青春故事,謝珣也不例外。
謝珣說,曾經最幸福的事,就是初夏的傍晚和女友一起坐著立珊專線回家。
那個時候,謝珣常和女友坐在最后一排,“微風從窗外吹來,她的長發就會拂過我的面龐,酥酥癢癢的感覺會記得一輩子。
”謝珣說,“立珊專線已成為長沙城市的一道風景,也是我們青春中重要的記憶符號。
人已去,車仍在。
感謝余彭年老人,他也永遠活在我們的青春回憶里。
” (本版稿件采寫: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唐婷 沙兆華 段云行 楊柳青 陳永剛 張斌 ) 人物肖像 余彭年,又名彭立珊,漣源市楊市鎮人。
香港知名商人,著名慈善家。
主要從事地產建筑、酒店業,歷任香港元朗博愛醫院總經理、富得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元昌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億朗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和環亞酒店企業管理公司顧問及彭年酒店董事長等。
余彭年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捐助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
余彭年是中國內地第一個建立超10億美金民間慈善基金會的慈善家,中國第一個以實際行動“裸捐”的人,胡潤慈善榜連續5年中國排名第一的慈善家,被稱為“中國慈善第一人”。
5月2日凌晨1時許,余彭年在深圳辭世,享年92歲。
那些年余彭年做過的善事 ·1980年代,余彭年捐資建設漣源立珊學校、長沙五一廣場地道工程、火車站大型彩燈噴泉、彭立珊救護中心、立珊公交專線、彭立珊長沙福利基金會等。
·2000年,余彭年旗下的五星級酒店—深圳彭年酒店正式營業。
僅26天后余彭年公開宣布:“彭年酒店的全部盈利都捐出去,掙多少捐多少”。
開創了中國第一家慈善五星級酒店先河。
·2012年,余彭年慈善基金會與北京大學簽署“余彭年慈善基金會勵學獎學金捐贈協議”,根據該協議,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全國20所知名高校每年將各自受捐人民幣150萬元,用以助學、獎學和出國留學資助。
加上之前對港臺5所高校的資助、對國外名校貧困生500人來華留學的資助,獎助學金總額已達7000萬元。
·自2013年起,“彭年光明行動”累計為寧夏、甘肅、廣東和湖南等20多個省、自治區的30多萬名白內障患者進行了免費治療,讓他們重見了光明。
其中,湖南受惠患者已逾1.2萬名。
·在轟動世界的2010年“巴比慈善晚宴”中國行中,余彭年宣布將所有財產共93億元港幣委托香港匯豐銀行托管,在他百年之后全部用來做慈善事業,成為中國“裸捐”第一人。
:熊清泉憶余彭年先生 “兒子弱于我,留錢做什么?兒子強于我,留錢做什么?” —熊清泉憶余彭年先生 “我和余彭年先生是老朋友,聽到他逝世的消息,十分悲痛。
” 5月3日下午,記者輕輕敲開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老人的住房。
獲悉老朋友逝世,熊老坐在沙發上,瞇上雙眼,久久不語,陷入對老朋友的深深懷念中。
余彭年先生與熊老有緣。
余彭年先生是漣源人,熊老是雙峰人。
“我們是婁底老鄉,我今年88歲,余彭年先生長我4歲,算起來相識大半輩子了。
” 熊老說,余彭年先生早年出身貧寒,在逆境中奮發圖強,一生樂善好施,用財富救助貧困人群,善行不勝枚舉。
余彭年先生是名副其實的慈善家,他身上有典型的婁底人堅韌、厚實的精神,更有湖南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精神。
他的奮斗精神、慈善精神令人欽佩,更加值得今天的人們學習。
上個世紀80年代,余彭年先生購買了20臺豪華公交車,捐贈給長沙市政府,“立珊專線”成了當時長沙的一道風景線。
捐贈前,時任省委書記的熊清泉專門會見了彭年先生,向他表示感謝,歡迎他回家鄉做慈善。
還有一次,余彭年先生發現他捐贈給一個醫院用于救死扶傷的10臺進口三菱救護車被當地改作他用。
熊清泉當即作出批示,要求各有關部門“總結教訓,進行反思……落實做好余彭年先生等海外僑胞對我省的資助計劃。
” 熊老回憶,余彭年先生早年其實在湖南還有個未了的心愿。
“彭年先生關心教育,也關心家鄉發展。
他跟我說,漣源人、雙峰人說話口音很重,別人聽不懂,要辦所現代化的語言類學校,從小教育孩子,盡量消除他們的語言障礙。
但由于各種原因,學校最后沒辦成。
” “兒子弱于我,留錢做什么?兒子強于我,留錢做什么?”采訪中,熊老反復吟哦余彭年先生這句善言。
他認為,余彭年先生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積累的財富全部捐獻出來,雖然沒有給子孫后代留下金錢,但留下了一種不滅的精神、一種崇高的情懷。
這種精神和情懷值得人們銘記、傳承。
末了,熊老還特意交代工作人員,一定記得代他向余彭年先生敬獻花圈,表達敬意。
下一篇:陳東升:我是如何把泰康人壽做起來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是時候讓首富馬云走下神壇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