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作為“92派”代表,陳東升創辦的嘉德拍賣、泰康人壽和宅急送三家公司,均可以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有人說,陳東升創辦的公司已經囊括了三類人的錢:古人、未來人和今人。
但他并不因此而滿足,如今他又開始布局養老和醫療領域,擬打造一條包括資產管理、養老社區和健康保險等在內的全產業鏈。
日前,在與黑馬營學員一個多小時的精彩分享中,陳東升用三句話概括了他所謂“成功秘訣”:因時而生,因市而興和因勢而變。
以下為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口述:因時而生因時而生的法則永遠都存在,創業的時候一定要選一個剛萌芽、未來高成長的行業。
嚴格來講,這是一個創業的源頭,甚至可以講是創業的法寶。
1990 年,我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赴日訪問的首席團員,曾在日本到處閑逛,到處看到寫著“住友生命”和“海上火災”的廣告,我特別好奇:火災把生命都燒沒了,怎么還要掛著廣告牌。
而當看到高樓大廈上的“日本生命”,我就問經濟學家魏加寧:“‘生命’是什么意思?”他說是“人壽保險”,我覺得這是個好生意。
從此,壽險生意就埋在心中了。
而1992年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彼時友邦保險來到中國大陸,在上海一下子招了1000銷售人員,把上海給“砸”翻了 ——一個人騎著自行車,拿著一塊兒“友邦保險”的布就開始在街頭賣保險。
當時,許多人都開始覺得人壽保險是個大市場,國家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
于是,我就決定創辦一家人壽保險公司,而中國人民銀行的審批最初卻沒有通過——他們認為,我的優勢是財產保險,不懂人壽保險。
我一夜沒睡著,第二天一起床便到王府井書店買了所有書名帶有“保險”字樣的書籍。
此時,我心中已經有概念了,逢人便講自己要辦一個保險公司。
所有人都覺得我是一個瘋子,因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創業在機關里不是大潮流,而創辦一個人壽保險公司更是匪夷所思。
我去找中國人民銀行保險處的處長,他建議我聯合北京市財政局和北京市人民保險公司,辦一家保險公司。
但這意味著是幫國家去辦保險公司,而不是辦一家自己的公司。
接著我就一遍遍游說,但是一直沒有得到答復,在將近四年時間里,有許多人排隊辦信托公司,辦證券公司,辦商業銀行,除了我,沒有第二個人去申請保險牌照。
就這樣,我一直堅持到1996年,拿到了牌照。
四年時間里,我的堅持感動了很多人,包括副處長、處長以及副行長。
很多事能成,真的就是靠堅持!同樣,嘉德(陳東升于1993年創辦的拍賣公司)也是因時而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西方及日本的經濟泡沫使藝術品的市場價格屢創新高,有一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佳士得拍賣行將梵高的《向日葵》拍賣到了數千萬英鎊,一位來自日本的神秘買家將其買走。
電視里一個五十多歲、帶著領結的人站在高高的臺上指點江山般地拍賣,下面坐著穿著雍容華貴的人在舉牌。
你可以想象,在當時我們這個剛剛擺脫階級斗爭思維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幅畫面是那么的遙遠、那么的高貴、那么的神秘、那么的刺激!從那時起,有一種東西埋在了我的心中——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那樣的人,那個舉錘的人。
我記得很清楚,《羊城晚報》上曾有這樣一小段文字:“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卻沒有一家像樣的藝術品拍賣行。
”一個在《羊城晚報》工作的朋友和我閑聊說“陳總編,我們搞一家拍賣行怎么樣?”我當場就說“行”。
但直到把嘉德辦起來,我還不知道拍賣行是怎么賺錢的。
有一次,我拜訪一個對佳士得比較熟悉的官員,談了半天后,發現他其實也不知道什么,自己很沮喪。
走的時候,他拉著我的手說:拍賣行很簡單,就是“買家收十、賣家收十”。
我頓時如夢初醒,聽了一下午不就是要這句話嗎,這也是現在所謂的“商業模式”。
其實,所有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在市場崛起的時候最早進入的,不管你們創業者現在做任何生意和任何產業,一定要抓取歷史機遇,就像雷軍所說的,臺風可以把豬吹起來,誰也擋不住大勢。
嘉德和泰康都是抓住這樣的歷史機會,現在正在做的養老社區也同樣是一個偉大創新。
因市而興因市而興說的是發展,泰康發展最快的階段是中國加入WTO之后。
我記得,2001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的時候,中國企業家們都在喊“狼來了”,大家都很恐懼。
泰康受到壓力最大,因為國際上隨便一家保險公司的資產都超過千億美元,而2000年泰康資產還不到50億元人民幣,2001年的時候資產不到70 億元。
但到2013年底,泰康人壽的資產就達到5600億,管理資產約6300億,這十幾年,我們每年的保費復合增長率、利潤復合增長率和管理資產復合增長率都超過了50%。
怎么發展起來的?抓住了歷史機遇!就像我是受過老式的教育一樣,我喜歡用老式的話語:抓住每一個戰略機遇期,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中國加入WTO之后的三年,泰康在全國都布下了網點,設立了160家中心支公司。
大概用了三年時間,我們的保費從50億元一下跳到500億元。
所以,一定要抓住高速成長期。
那么,為什么外資保險在中國沒有做大?很多人說中國的監管不公平,其實不是這樣。
總結下來,外國的保險公司來自成熟市場,他們根本不知道中國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新興市場具有什么特色,又應該用什么打法來對待這個新興市場。
他們就是風控和按部就班。
當然,高速成長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人才跟不上和風控問題。
在泰康高速發展過程中,我總結的經驗就是6個字:高速、穩健、創新。
也就是說,既要保高速成長,也要保穩健經營,還要保持創新,要實現三者之間的平衡。
田溯寧有一個關于“快速成長陷阱”的演講對我影響很大,他認為,資金問題是企業快速成長帶來的第一個問題,然后才是人才和管理問題,其后是風險警示和風險控制問題。
做金融更是這樣,因為金融企業只要上規模,肯定面臨著資金問題。
泰康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2000年,我賣掉了24.9%的股份,引進了資本,那時候我們的保費還不到40億元。
資本方給我設定的目標是,內涵價值每年增長不得低于30%,于是這就有點兒對賭的性質:每股6元錢,但只先付你4.3元,剩下的1.7元只有在未來三年都達到增長目標才會兌現。
這次融資,泰康總共獲得了十多億元,資本便一下子充足起來了,之后迅速地擴張機構,保費便迅速增長起來,最后也達到了投資方預設的目標,剩下的1.7元全部拿到了手。
其中,我大概拿出5億元在全國鋪設了6000家網點,泰康也因為租房和經營成本擴大虧損了兩年,第一年虧了600萬,第二年虧了4.5億,但回過頭來看,這個成本非常低。
這也是我自認為泰康最成功的秘訣:低成本、迅速地鋪設網絡。
泰康人壽為什么沒有上市還能堅挺到今天?因為我們抓住了股權分置改革。
我自認為自己是實踐的金融家和企業家,也研究了一輩子宏觀經濟學,一個很大的心得就是抓機會:2005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啟動,我的兩只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在它上面。
股權分置改革的三年,我們在股市賺了很多錢,支撐了泰康高速發展。
每一個金融家永遠頭痛的就是缺資本。
但反過來講,如果你要成為一個最成功的金融家,自己企業的效率一定要最高,這也是競爭能力。
所以金融家為什么牛?因為他面臨的風險大,效率要求高,創新要求也高,而且責任要大。
泰康做到現在規模,是從6億原始資本開始,中間拿了外國人17億元投資之后就再也沒拿過股東一分錢,并且也沒有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我覺得這是自己做的最牛的事情。
因勢而變因勢而變就是創新,泰康歷史上有三波創新。
第一波創新很簡單,就是廣為流傳的“創新就是率先模仿”。
20 年前,中國是一個后發國家,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經濟剛開始快速增長,所以后發優勢就很明顯。
我創辦的三家企業都是“創新就是率先模仿”,宅急送學的是日本宅急便,名字改了一個字,把“便”字改為“送”字,嘉德拍賣很簡單,就學習了索斯比這個樣本。
泰康人壽參照了20多家保險公司的樣本,它是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興起的,營銷是學自臺灣的保險公司,精算、風控和信息技術是歐洲人教的,現在的投資是高盛給的。
1996年-1999年,身為一個保險公司董事長,我真的是“不恥下問”,自己到那兒都是一個保險業小兵。
我在日本生命呆過一個星期,在新加坡大東方人壽保險呆了一個星期,在美國呆了三個月,大都會人壽、紐約人壽和西北人壽都去拜訪學習過,還在歐洲的保險公司呆過八天。
我最崇拜的實際上是中國臺灣的國泰人壽,其創始人蔡萬春與蔡萬霖兄弟的發家史對我很有激勵作用。
而當全部看完之后,再結合中國內地的實際情況,我們的定位就自然出來了。
可以說,我知道世界上所有主要人壽保險公司的排名、利潤和規模,哪一家的競爭優勢是什么,他們的發家史是什么。
我是做研究出身的,自己的商業成功就是研究成果的最好實踐。
第二波就是自主創新,把別人的東西拿到自己的土壤中生長,這個過程中就中國化了。
這也是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為什么會對中國革命史那么地崇拜和好奇:都是把外國東西拿來本土化,越本土化越有競爭能力,這是一個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過程。
因為我是學經濟出身的,而且自己的出發點是消費、中產階級和市場。
保險是做什么的,它就是用制度安排大家未來幸福美好的生活,你的養老、醫療都有了,你可以無憂無慮了。
我們把它提升到一種生活方式的地位,并把創新的點放在中產階級家庭。
泰康便推出了“愛家之約”險種,它以家庭為投保單位,突破傳統壽險以個人為投保對象的限制,實現了一張保單保全家。
過去,我要說“買車買房買保險”是中產階級家庭的三大件,下面可能會哄堂大笑,因為許多人并不贊成買保險是三大件之一,而在西方買保險確實是家庭中最核心的三大件之一,而泰康一直是往這個方向走。
我們也對服務體系進行了創新,建立了包括互聯網和電話在內的四位一體、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互動式綜合服務體系。
我們也學過比爾·蓋茨賣Window XP時的暴風式銷售方法,在全國20個城市掀起了針對“愛家之約”的旋風式銷售,泰康大概用了六七年時間,就使品牌形象在市場上崛起了。
特別是“一張保單保全家”和“買車買房買保險”等廣告語真的是瑯瑯上口,而一直到今天,泰康人壽一直占有保險業的很多話語權。
第二波創新應該講還是有模仿的痕跡,不同于為了打好基礎而做的第一波創新,它主要是為了迅速地打出名氣,而泰康的品牌也基本上是在這個階段建立起來的。
第三波創新就是現在這一階段。
我們過去叫“一張保單保全家”,現在是“一張保單——一輩子的幸福,從搖籃到天堂”。
“從搖籃到天堂”是一句話,我怎么把它變成一個商業模式?把虛擬的金融和現實的養老、醫療對接起來,這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對接,但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誕生了。
泰康有句話,活著我們為您服務,進天堂我們為您站崗。
巴菲特有本書叫《滾雪球》,怎樣才能滾大雪球?長長的坡、寬寬的道、厚厚的雪,才能滾世界最大的雪球。
從搖籃到天堂是最長的坡,養老、醫療、理財和終極關懷是寬寬的道,高端客戶就是最厚的雪。
人離不開養老、醫療、投資。
控制好風險,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商業模式,最偉大的創新。
所以,我反復跟我的員工講:不要以為移動互聯網來了,世界就非它莫屬了,只要我們把創新做好,不管是移動互聯網還是太空互聯網,我們會永遠存在。
因為很簡單,你老了要不要被照顧?你病了要不要看醫生?最后,我再用五句話高度概括泰康的這18年:“因時而生”,“因市而興”,“因勢而變”,“抓住每一個戰略機遇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和“高速發展中不失穩健,穩健中不乏創新”。
營學員:您覺得現在藝術品投資在互聯網時代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陳東升:高速成長的經濟和我們高速成長的國家都帶來了一樣東西——浮躁。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最偉大的英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厲害。
其實我的定位很清楚,我經常給我的員工講,“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機遇、偉大的命運,時代好、命運好、機會好”,所以一定不要把自己凌駕于這個時代之上,你一定要很清楚自己在哪兒。
剛剛只講了我自己企業的軌跡,我還有兩個最核心的信條,第一條:用計劃經濟的余威搶占市場經濟的灘涂。
這是2000年說的話,也是我創辦三家企業的體會。
我是從政府里出來的,有朋友、有關系、有同學,可能拿這個牌照用得到這個關系,但是之后一定堅定地走市場化和專業化道路,不然的話就沒有今天。
我另外一個最核心的信條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
這也契合我常說的三句話: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我創辦的三家企業都是這樣。
此外,我再和你們分享一個重要理念:治理結構就是一個企業能夠走多遠的基因。
很多企業走不遠就是因為股東問題和股權結構問題。
我這幾家企業的股權結構是非常好的,我既是創始人,也做大股東,既有國資,也有外資股東。
泰康董事會的能力也絕對是世界一流的,18年來從來沒有發生股東不和的故事,所有高管和員工也都是信心滿滿,因為他們知道陳老板做事的風格,他不會偷股東的一分錢,也不會不誠信。
所以剛才的五句話可以再加上三句話:“堅定地走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道路”,“一流的治理結構決定整個企業的基因和命運”和“創始人、大股東領銜的企業家一定要有企業家精神”。
營學員:我是做進口食品的。
我們的使命是讓中國的老人和孩子都能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
剛才我看了一圈我覺得您的社區在住的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完美了,但是吃的方面我還沒有看到。
答:明白你的意思,你就說你給做我配套就行了。
大產業會帶來很多機會,但現在沒有時間展開,其實養老社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老人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你就抓住高端養老社區的老人這端,一定是個大產業。
沒問題,我一定會支持你的,我能用用友就不用SAP或者IBM,我朋友里面我能支持的都支持了,沒問題。
比如我投 1000億,又是一個商業地產,可以帶動所有的原材料,它是一個養老院,它還有很多醫療器械,解決很多就業,而且我們每個養老社區都有一個醫院,所以它對經濟拉動的作用是很大的,有很多商業機會,我歡迎大家跟我們配套,來創業。
營學員:請解釋一下“創始人、大股東,領銜的企業家一定要有企業家精神”?答:企業家精神,首先是創新。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特質。
比如說我現在第二大股東高盛,我為什么讓他進來?就是因為我讀過高盛文化,高盛是最牛逼的公司,你崇拜他,你有崇拜感,你希望通過他學到他的基因,就這么回事,所以這是很重要的,治理結構。
還有一個,個人操守,就是誠信,不拿股東的一分錢,因為你只要是 1%的股份是別人的,這個公司就不是你的。
你拿了1塊錢就偷了別人一分錢,所以為什么一定要股份制。
你搞私人企業,沒有人幫你的,賺不賺都是你的。
你要知道股份制最大的好處是你有眾多的股東,你有社會的力量。
最后講一個大家聽懂的話,做生意就是打群架,像你們這個“團伙”也是很重要的。
牛文文點評陳東升董事長的創業歷史很長,他是一個學者出身的企業家,在1992年開始創業,他所選擇的領域都是跟中國人的未來生活形態相關的,無論是人壽保險還是藝術品拍賣,還是門對門的速遞,這些在1992年他創業以前國內都沒有非常主流的服務商。
可以說陳東升本身是一個對人類的發展、對中國的歷史、對世界的文明歷史有深刻研究的一個人。
黑馬營學員都是在創業的山腳下,之前我們是很遠之外看大佬,現在是在30米以內感受到他們的氣場。
這次近距離看到了一個大佬怎么理解自己的歷史,怎么梳理自己的未來,又怎么跟大家交流。
大家看到了一個新的陳東升,他把這些年自己的創業史、企業史以及未來的藍圖和變革方向講透徹了。
今天陳東升講了最重要的一句話:大家都在說移動互聯網顛覆,我們卻是在跨界。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夠被互聯網顛覆和替代,生命有關的東西是不能被虛擬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害怕被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顛覆的時代,陳東升今天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和解決方案。
對于創業者來說,第一階段因時而生,大家可能都生得不錯,第二個階段最難過了,這就是你的機會,跨越式發展的機會。
誰要抓住這個機會,必須趕快。
第三個階段,其實我歸納一下就是把你的商業模式設計成瑯瑯上口,人人都能聽明白的東西。
“長長的坡、寬寬的道、厚厚的雪,滾世界上最偉大的雪球。
”這就是把自己的理念和未來的愿景說成最通俗的話,員工、客戶和整個外部世界都能聽懂,而且這個東西后面就是模式,你不能走歪了,道不夠寬、雪不夠厚,這就是大師。
下一篇:匯源朱新禮:難破的家族化怪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93歲慈善家余彭年辭世 余彭年一身捐款超30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