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熱錢”指的是短期的、投機性的資金,它們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各市場之間迅速流動,其目的在于在盡量少的時間內以錢生錢,投機盈利。
熱錢炒作的對象包括股票、黃金、其他貴金屬、期貨、貨幣、房產、石油等礦產資源類產品乃至農產品例如紅豆、綠豆、大蒜。
熱錢與正當投資的最大分別是熱錢的根本目的在于投機盈利,而不是制造就業、商品或服務,也不會長期投資于某項金融資產,但它的巨額流動卻會給一個經濟體和區域的金融和經濟體系造成巨大沖擊和影響。
關于熱錢危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8年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資本家引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所以熱錢的流向和規模一直是各國央行監控的重點。
由于我們國家正處于經濟建設和金融改革與發展的關鍵階段,經濟與金融體系、金融市場發育還不完善,因此,對熱錢的防范和管理就成為一項極為重要工作。
熱錢流入的階段性分析 國際上對于熱錢規模的衡量一般以外匯占款與貿易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差額作為主要參數,本文主要根據這個指標,同時參考外匯占款和銀行代售匯的情況對近幾年以來的熱錢流動情況進行分析。
基本上可以把次貸危機以來熱錢的流動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巨額流入階段(2007.10-2008.7)。
從2007年10月開始,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加劇,整個國際資本的風險加大,急于尋求避風港,而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認為國內的流動性依然過剩,在2007年9月和12月兩次上調存貸款利率,人民幣與美元的價格差異造成熱錢急劇流入買入人民幣資產。
從2007年年底到2008年中旬,熱錢流入數量逐月增加,在2008年7月份到達了2500億元的峰值,大大超過金融危機之前月度平均流入500億元的水平。
這個階段的熱錢中的大部分變成了存款,表現出了很明顯的避險特征。
第二階段:流入放緩和快速流出階段(2008.8-2009.1)。
在這一階段中,首先國內經濟持續走低,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開始不明朗,引起了熱錢的憂慮;其次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8月的倒閉,造成了歐美短期資本對流動性的極度恐慌,所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撤離中國。
熱錢數量從2008年8月開始逐月減少,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甚至出現了熱錢數量負增長的情況。
熱錢在這個期間出現了從巨額流入到流入放緩再流出的“過山車”變化過程,給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
第三階段:第二次加速流入階段(2009年4月初-2010年3月末)。
這一階段熱錢加速流入的推動因素是美國推出QE1(第一次量化寬松政策),QE1主要包括1.25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3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1750億美元的機構證券。
國際熱錢開始轉向押寶人民幣升值,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QE1釋放的流動性,使得熱錢流入我國逐月增加,在2010年3月達到了1500億元的峰值。
第四階段:第四次加速流入階段(2010年9月初-2011年末)。
這一階段熱錢加速流入的推動因素是美國推出QE2,總額為6千億美元的QE2包括美聯儲斥資購買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債券,每個月購買額為750億,直到2011年第二季度。
2010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加息,熱錢流入開始加速,在隨后的幾個月里由于利差因素和避險需求,外匯占款一直保持月度平均3000億元的高位。
伴隨著熱錢的巨額涌入,國內的商品價格水平開始一路走高,央行的政策調控重點開始轉向抗通脹。
第五階段:加速流入階段(2012年9月末-2013年3月)。
從2012年9月開始,全球范圍內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先是美聯儲在2012年9月和12月推出了QE3和QE4,而歐洲央行宣布啟動“無限量沖銷式購債計劃(OMT)”,澳大利亞、英國等相繼跟進,全球流動性再次大規模泛濫。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也在2012年四季度開始跟進,實施了多次更大規模的“開放式”的量化寬松政策。
發達國家這些競爭性貨幣貶值的溢出效應和累加效應造成了我國的外匯占款在2013年1月和2月的巨額增加。
其中,1月外匯占款達到了6837億元,創歷史新高,超過了2012年全年的增量,熱錢涌入跡象明顯。
下一篇:揭秘六種富豪面相:他們為啥有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四川雅安地震最新消息:雅安地震明星捐款排行榜名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