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導語:一個44歲的男人,在經營中被騙了200萬,被國企南油集團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絕,還背負200萬債務。
老婆又離婚,他一個人帶著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創立華為公司。
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看誰都比他強的一個人,成功逆襲,用27年把華為帶到通訊行業世界第一的位!這樣的人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你還在為沒有成功找理由么...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貴州安順地區鎮寧縣一個貧困山區的小村莊,靠近黃果樹瀑布。
任正非的父母是鄉村中學教師,家中還有兄妹6人。
任正非中、小學就讀于貴州邊遠山區的少數民族縣城。
因為父母對知識的重視和追求,即使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堅持讓孩子讀書。
所以,任正非的童年雖然是在貧窮中度過,卻是快樂美好的。
1963年,任正非就讀于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已并入重慶大學)。
在校期間,他把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自學完,接著還學習了邏輯學、哲學和幾門外語。
從軍隊轉業到深圳,事業低谷,婚姻破裂 大學畢業后,任正非當上了建筑兵。
那時法國一家公司向東北遼陽市出售了一個化纖成套設備,這是任正非當兵后監守的第一個工程。
從這個工程開始,一直到建完生產,任正非才離開。
1983年隨國家調整建制,撤銷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從部隊以團副的身份轉業,來到成為改革試驗田的深圳,在當時深圳最好的企業之一——南油集團下面的一家電子公司任副總經理。
在這里,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個"陡坡":任正非在一筆生意中被人坑了,導致公司200多萬貨款收不回來。
那時,內地城市月工資平均不到100元。
在這種情況下,任正非在大國企南油集團的鐵飯碗端不住了,安逸的日子似乎已經到頭。
這一年,任正非的家庭和事業都出了狀況。
他的夫人轉業后進入南油集團領導層,而他在南油下屬企業時由于連續虧損,再加上父母與弟妹和他們同住產生的生活壓力,最終導致家庭解體。
任正非在這一波又一波的滑坡中,直達人生低谷。
此時的任正非,下有一兒一女要撫養,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贍養,還要兼顧6個弟弟妹妹的生活,正值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在、未來尚長的中年之際的任正非,前行之路陷入無際的迷茫與昏暗。
不惑之年開始創業,肩負重壓,毅然做出抉擇 處于中年危機之中的任正非沒有時間去感傷,家庭的責任、事業的急迫,令任正非迫不得已,走向了一條下海干實事的道路。
“我們這種人在社會上,既不懂技術,又不懂商業交易,生存很困難,很邊緣化的。
”任正非回憶當時的窘境。
1987年,任正非43歲,人生軌跡已在神州大地上畫了一個大三角形,但毫無建樹。
迫使他脫離體制內“下海”的,與其說是勇氣、膽識或前瞻性,不如說是生活的無奈。
25年后,任正非面對法國記者“當時為什么不出國”的提問,他說已經有了老婆小孩,總不能自己出國留學不管他們,且自己英文不好,既要掙錢又要補習英文很困難。
“因此我目光短淺一點,沒有出國。
”他說。
1987年,脫離體制的任正非“下海”,以21000元資金創立華為。
起初公司主要代銷香港產品,風險極小,靠差價獲利。
創業初始,任正非的所思所想并沒有太多的理想主義,僅僅只是為了糊口、為提高家人生活品質。
而這是一個扛著壓力向前、被逼無奈的創業故事。
可以說,任正非的創業初期帶著些許悲情色彩。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做程控交換機產品的朋友讓任正非幫他賣些設備,有過幾次經歷,任正非萌生自己干的想法。
在賣設備的過程中,他看到了中國電信行業對程控交換機的渴望,同時他也看到整個市場被跨國公司所把持。
當時國內使用的幾乎所有的通訊設備都依賴進口,民族企業在其中完全沒有立足之地,43歲的任正非,在這個時候突然表現出了他的商業天才,決定自己做研發。
軍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強烈的愛國熱情和保衛領土的敏感和決心,而他在那個時候能夠認識到"技術是企業的根本",便從此和"代理商"這個身份告別,踏上了企業家的道路。
起初,華為在用戶交換機的HJD系列產品上取得了小規模成功。
然而,這種成功并沒有持續下去。
由于對趨勢的認識錯誤,華為接下來推出的一款模擬交換機JK1000遭到了新產品數字交換機的嚴重打擊。
在推出的第一天,這款被寄予厚望的產品就成為了落伍之物。
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倚靠深圳公司發展迅猛 重壓之下,任正非依然堅持自主研發,他轉向了數字交換機 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開始研制程控交換機。
最初公司員工僅50余人。
當時的華為公司既是生產車間、庫房,又是廚房和臥室。
十幾張床挨著墻排開,床不夠,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
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做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干。
這也是創業公司常見的景象,只不過后來在華為成為了傳統,被稱為"床墊文化",直到華為漂洋出海與國外公司直接競爭的時候,華為的員工在歐洲也會打起地鋪,外國小伙伴無不驚呆稱贊。
此時,大部分研究人員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不得不人手一本普及交換機國內規范的小冊子才能開展工作。
本應在1993年春節前完成的交換機遲遲沒有研發成功,華為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危險。
任正非私下對身邊人表示,如果C&C08研發失敗,他只能跳樓。
1991年12月,首批3臺BH-03交換機包裝發貨。
當時公司已經沒有現金,再不出貨,直接面臨就是破產。
幸運的是,這三臺交換機很快回款,公司得以正常運營。
1992年,華為的交換機批量進入市場,當年產值即達到1.2億元,利潤則過千萬,而當時華為的員工,還只有100人而已。
這樣的成長速度,響應了深圳速度的口號,而這樣的盛況只屬于那個時代。
1993年年末,C&C08交換機終于研發成功。
其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三分之二,為華為占領了市場,直至今日。
孤注一擲之后的成功,很容易被解讀成膽識造英雄。
但任正非卻說,他是因為無知,因為傻才在電信行業里走下去。
“我以為電信市場那么大,做一點點能養活我就行了。
進來才知道電信不是小公司能干的,標準太高了,進步太快了。
要活下來只有硬著頭皮干到底,不然就干不下來了。
”11月25日,任正非在法國接受當地記者群訪時說。
創業很少是富家公子的選擇。
創業太艱苦,太容易中途放棄,更適合沒什么退路的人。
任正非說,當年是硬著頭皮才堅持下來,即使一開始已經知道電信業“最難干”,因為產品太標準,小公司疲于追趕新標準。
“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產,我們沒有什么退路,只有堅持到現在。
我根本跟不上電信發展的速度。
”任正非說。
任正非眼中的自己,和別人賦予的標簽,似乎有很遠的距離。
別人說他低調,他說自己其實喜歡夸夸其談,“否則不可能鼓動十幾萬華為人。
”。
別人說在業界他已是一言九鼎,他說“其實我們是個無足輕重的公司”,相比中國每年萬億級別的出口,華為對美國的銷售額每年只是10億美元。
“快樂”這個詞和任正非很少聯系在一起。
也許是因為年屆60才進入媒體的視線,任正非總是一副思考者的神情,眉宇間都是煩憂。
但他說:“我認為自己從來都很樂觀,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我都很快樂,因為我不能選擇自己的處境。
包括小時候很貧窮,我也認為自己很快樂,因為當時我也不知道別人的富裕是什么樣的。
” 年屆古稀,任正非比其他晚輩企業家更有資格回憶自己的商業軌跡。
在他眼里,自己并不是英雄,只是個被生活追趕著擔心明天就會失敗的商人。
就像他說的,自己在開放改革的整個歷史過程中僅僅是個過客。
與其說他過分地謙卑,不如說,任正非懷揣著一顆經歷過滄桑的平常心。
下一篇:靠借來400美元創業 一手締造超過300億美元的軟件帝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塊錢的創業故事(值得深思的文章! )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