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皮采接手Android最好的寫照,他不怕競爭,他只需確保“Android 是更好的選擇”。
誰是 Google 的下一任接班人?美國《商業周刊》的封面設計給了我們答案:Google創辦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已經out,桑德爾•皮采(Sundar Pichai)才是未來。
皮采在GoogleChrome、Gmail、GoogleMap的優異表現,使得佩吉在去年大刀闊斧拔掉未能讓Android有亮眼營收、且個人主義色彩強烈的Android帝國創立者安迪•魯賓(Andy Rubin),讓戰績亮眼、處事圓融的皮采成為Android部門的負責人。
皮采不但在Google掌舵重要核心任務,撐起帝國第3大支柱,也曾吸引Twitter積極挖角,更是微軟熱門的CEO人選。
佩吉曾形容皮采:“他擁有深厚的技術經驗、偉大的產品眼光,以及驚人的企業家天賦。
這種稀有的結合,讓他成為了優秀的領導者。
”在今年的GoogleI/O大會上,不只 Android成為主角,皮采也成為眾所矚目的新星。
皮采為什么重要?因為他所接管的Android部門,將主宰行動裝置的走向,也預告著他將建立一個Android與Google加速整合的新世界。
“多屏幕的世界”是Google創辦人佩吉對目前生活型態所下的注解,目前全球所啟用的Android裝置已經超過10億臺,占了智能型裝置市場的80%,并以驚人數字持續成長。
據《30》雜志分析,不同于魯賓的領導風格,皮采接管Android部門后,開啟了更開放、更友善的新風格,不但加速了Google跟Android的整合,更積極對外與行動裝置制造商打好關系,為Android鋪平一條更長遠的路,也為自己在Google內部樹立了不可動搖的位置。
科技天賦皮采出生于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在美國《商業周刊》的訪問中提到,受擔任電子工程師的父親影響,常纏著下班后的父親討論工作上的新鮮事,從小就展現出對于科技的高度興趣和熱情。
皮采童年的家境并不富裕,生活總是很“擁擠”,要與弟弟一同擠在客廳睡覺;出門只能選擇擠沙丁魚般的公共汽車,或是一家 4 口共擠一臺摩托車。
直到12 歲時,皮采家中才裝設第一臺電話,也因為這臺電話,使他感受到科技的方便性,更讓他發掘自己不為人知的天賦——“記住每一通撥打出去的電話”,這項絕技讓他成為他叔叔的“人腦電話簿”,就連進入Google 工作以后,他對數字的記憶度也讓許多高階主管大為驚艷。
在完成印度理工大學的學業之后,皮采得到斯坦福大學所提供的獎學金,前往進修材料及半導體科技,這是他第一次踏出印度的土地。
然而,第一次在美國購買后背包的經驗讓他永生難忘,因為父親竭盡所能給了他 1000 美元作為留學費用,比父親一整年加起來的薪水還要多,但那個后背包卻要價 60 美元,幾乎是父親 1 個月的薪水。
皮采說,如同大部分父母會為子女所做的一樣,“他們犧牲了大部分生活,并從收入中拿出可以負擔的全部,只為了確保孩子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后他上網買了一個便宜的二手后背包。
在美國求學期間,皮采走了一條父母預期以外的路,他打消攻讀斯坦福大學博士的念頭,選擇去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Business)進修 MBA,他放棄最初朝學術研究發展的路,選擇走進商業職場,先后擔任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并進入麥肯錫(McKinsey)公司擔任顧問,直到 2004 年才進入Google。
Google 自己的瀏覽器如果問你Google最受歡迎的服務是什么?很多人都會回答:“Google Chrome”。
目前 Chrome有7.5億愛用者,而它的幕后推手正是皮采,他化被動為主動地進軍瀏覽器市場,并成功打贏一場漂亮的勝仗。
皮采進入Google之后的第一個工作,便是改善Google的搜尋工具欄,讓IE和Firefox瀏覽器的使用者,都能輕易使用Google的搜尋服務。
然而,他想的不只是如何讓Google搜尋更容易在其他瀏覽器上被看見,而是“Google 能建立自己的瀏覽器嗎?”佩吉和布林奠定Google創新的精神,佩吉曾說:“如果你看到一家公司規模已經變得很大,但卻仍只做一件事情的話,肯定永遠都不會滿意。
”而皮采就是這種創新精神最好的實踐者。
建立Google自家瀏覽器的想法獲得了佩吉和布林的支持,而Chrome的成功,也證明了皮采敏銳的產品嗅覺,并更加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快速、方便性,提供使用者在傳統瀏覽器以外,更加人性化的新選擇。
皮采的創新精神,讓他能在快速變動的科技市場站穩腳步,若不是他大膽挑戰使用者的舊有習慣,也不會造福7.5億人可以使用到快速又便利的瀏覽器。
在Chrome成功后,皮采的野心不只在于成為瀏覽器中的龍頭,他更想要挑戰微軟作業系統的霸主地位,在2009年推出Google Chrome OS的計算機作業系統,并于 2011 年與三星、宏碁等筆記型計算機制造商合作,推出搭載 Google Chrome OS 系統的“云端筆電”Chromebook,成功打進美國商用筆電市場。
不單打獨斗皮采曾形容魯賓說:“他有很好的想法和策略,但只存在于他自己的腦子里。
”這正是皮采能接手Android的原因之一:開放和溝通。
不論對內與Google的整合,或改善對外與三星、亞馬遜等制造商的關系都是如此。
魯賓控制制造商的方法在于“選擇性分享信息”,每年只有一家制造商能夠得到最新系統,這種做法引發制造商負面批評,認為Android開放性不夠。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皮采接手Android最好的寫照,他不怕競爭,他只需確保“Android是更好的選擇”。
皮采另一項重要任務不只是為Android和Google牽線,而是要把它們“緊緊綁在一起”。
皮采將Google Now帶進Android系統,讓更多人可以享受到Google Now的便利;他也促成了對Nest的收購,并將Android 內部的發展智能型家居的任務轉交給了Nest,使得每一個部門都能專注在自己所擅長的事情上面。
從Android望出去,皮采能看見其他部門的強項,雖然身處Android,但他不只局限自己在其中,他總是能看見整個公司、看盡對手、看清整個世界對于科技的需求。
就像蘋果的提姆•庫克(Tim Cook)之于賈伯斯一樣,皮采也被看好接棒佩吉成為Google 的接班人。
但他并不著急,因為他已經準備好帶領Android走入世界上每一臺屏幕中。
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下一篇:為什么好公司都跑到國外去上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京東5.8億巨虧是怎么煉成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