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從娛樂界的“duang”到媒體界的“穹頂之下”,再到科技界乃至國家層面的“互聯網+”,春節甫過,年度熱詞接二連三地出現。
當然,最炙手可熱的非“互聯網+”莫屬。
自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入“互聯網+”概念,科技圈一下子興奮了:大大小小的企業爭先恐后地改頭換面,自詡為“互聯網+”創業的標桿,但不過大多最終都淪為炮灰。
真正的成功者寥若晨星,是時候找一家“互聯網+”模式的案例剖析,為創業者撥開云霧見青天。
重慶就有這么一家“互聯網+”公司火了。
一款叫“秒賺”的App,號稱“改變傳統廣告邏輯”,上線一年,用戶超千萬,吸引20萬商家入駐,廣告交易額突破20億,并獲得700多家廣告代理商的青睞,其中包括1家美國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掛牌上市公司。
更甚的是,普通用戶只要拾掇起等公交、等朋友戀人、蹲馬桶等碎片化時間,看看廣告就有源源不斷的盈利,每天能賺5-12元,如果推薦給粉絲,每天最高可賺1萬元!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但卻在真實生活中上演——雖然它的互聯網+模式曾讓互聯網大佬們都貽笑大方。
傳統廣告式微“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上世紀,美國“百貨商店之父”約翰·沃納梅克的困惑,如同現今萬千商家的疑惑:投放紙媒、電視、網絡、戶外廣告,收到的效果都相形見絀,遠低于預估值,敲響了傳統廣告的喪鐘。
這給了重慶創業者、秒賺創始人——秒銀股份公司董事長馬昭德靈感。
用他的話來說,傳統廣告的痛點太多了,能不能用互聯網的精神去革傳統廣告的命,盤活那一半無用的錢?廣告悄然在變,從當初“廣而告之”過渡到“分眾傳播”,是一種進步。
比如這棟辦公樓的女性偏多,電梯里就充斥著美容醫院或者百貨公司的廣告。
但互聯網帶來了海量信息,選擇越多,消費者對個性化的需求就越大,對鋪天蓋地的廣告也產生了抵觸情緒。
以前在電梯的封閉空間里,人們只能選擇看廣告,但現在有了手機,如果廣告沒有提供消費者感興趣的信息,那么躲避廣告的成本很低——低頭看手機就行。
所以商家需要一種新的廣告投放方式,保證能夠將廣告精準送到自己的目標客戶手中。
于是,2014年,站在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風口,秒賺應運而生。
它從這個需求作為切口,利用移動互聯技術采集數據,形成一個極為龐大的數據庫,再通過程序設定,將廣告受眾與企業主的目標客戶進行匹配,從而為企業主鎖定一批最具廣告投放價值的人群,進行針對傳播。
只要打開其App,觀眾看到的都是自己身邊的、熟悉的、需要的廣告信息,這遠比翻閱網站和報紙大海撈針般尋找相關信息更符合需求。
而商戶的廣告,也被匹配給了他們最想到達的目標客戶群體中。
移動互聯網增加了一個廣告投放的維度,不管消費者走到哪里,都會收到個性化的廣告內容。
秒賺廣告最大的優勢就是解決了此前傳統廣告投放受眾分散,有效率全憑運氣的痛點——每一個人收到的廣告都是此時此刻最需要的信息。
除了解決受眾分散的問題,在其平臺投放廣告的成本也比傳統方式低。
商家可以用商品沖抵廣告發布費,根據點擊率再支付廣告費,實現了廣告投放按效果付費,這種模式對商戶吸引力非常大。
同時消費者通過看廣告,可以換商品。
可換商品小到一瓶礦泉水,大到冰箱彩電,甚至包括汽車和房子。
這種有獎看廣告的模式解決了消費者對廣告抵觸的問題。
做廣告不花錢,看廣告能賺錢馬昭德很早就接觸到了網絡,深諳互聯網的核心精神是參與和分享,所以秒賺也從這一點出發改變著行業形態。
“每年的廣告交易額如此之高,看廣告的人卻沒有得到一點利益,秒賺要改變這一點”,馬昭德提出“把廣告費直接分配給看廣告的消費者”。
于是秒賺打造了一套自動化賺錢系統,把廣告費直接分配給用戶。
用戶每看一條圖文廣告扣除商家0.1元,其中7分錢直接分配給看廣告的用戶,剩下3分錢分配給組織看廣告的用戶群。
用戶用積攢的銀元,可以在秒賺平臺上兌換商品,每天有近70萬元額度的商品換購交易產生。
但僅僅“討好”用戶是不夠的,要想成為一個平臺,就必須讓每一方參與者獲益。
用戶的高活躍度為這個平臺閉環提供了保障,接著馬昭德用資源整合的方式將廣告代理商引進,從而形成了一個資源分享整合平臺。
更為重要的是,平臺還用自身的廣告位為這些廣告代理商免費打廣告,作為資源整合,他們也通過全國各地的代理商獲得了當地的媒體資源。
“大家一起參與到廣告行業的改造當中來,通過秒賺這個平臺,整合各自手中的資源,把利益最大化。
”至此,企業主、消費者、廣告代理商都被馬昭德牢牢地聚集在了這個平臺上,當資源聚集到一定程度時,秒賺就不僅僅只是一個廣告平臺了。
“互聯網+”模式:平臺+跨界從秒賺的案例不難看出,商業模式就是打一個平臺,讓你在上面既能做好人,又能做好事。
模式是要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再到一個面,再編制一張網,最后形成天羅地網。
平臺搭建好后,馬昭德要做的就是跨界。
在此平臺上由廣告業務串聯起的B端和C端已經實現了第一個跨界動作:銀元平臺。
具體模式是消費者通過看廣告獲得銀元,以此銀元去換商家為了抵消廣告費而拿出來的貨品。
這個平臺對商家的吸引力十分巨大。
廣告費實施的是有效點擊付費,這個費用又能用相應的貨品去抵消,實際上就是拿貨去打廣告——既能清庫存,又在做宣傳。
因為2014年酒水行業整體不景氣,重慶的蔣瓜瓜酒廠試圖另辟蹊徑,找上了秒賺廣告。
它用庫存抵廣告費的方式發布促銷活動。
誰知,活動上線不到1小時,點擊率就狂飆近5萬次,遠遠超過預期。
隨后,近億元的庫存也迅速售罄。
得益于已經聚集了大量的商家,在此基礎上,馬昭德決定順勢推出第二個跨界動作:直購平臺,打造一個直接從商家到顧客的直購鏈條。
比如一家酒廠除了在平臺上投放廣告,還可以在直購平臺上進行買賣,消費者看了酒廠的廣告后,可以直接點擊廣告下方的鏈接,從酒廠里買到商品。
剔除所有中間環節,同時保證貨真價實和最低價。
整個過程中,秒賺會先審核商家的資質防止出現虛假信息,物流的部分由物流公司承擔。
除了串聯起B端和C端,馬昭德下一步棋落在了B端之間的互動上——秒賺的第三個跨界動作:打造商家之間的以物易物平臺。
這個平臺的核心是按需分配。
在這個平臺上,每一個商家都可以用自己手中的貨品去向另一商家換取自己想要的貨品。
比如月餅商可以用月餅換取酒商的酒,酒商可以用酒換取一家媒體的廣告位……馬昭德獨創的這套“互聯網+”模式怎么盈利?老板的任務不是自己在舞臺表演,而是編制這張天羅地網,讓更多的去上面表演,任何人上去表演,老板都可以抽成。
這里要考慮三個關鍵詞:“最大化”“利益相關者”“提供服務”。
“最大化”,就是最大化企業的價值。
該平臺通過互聯網創新實現了廣告高度精準投放,讓商戶們擺脫傳統廣告投放的困擾,讓消費者獲得喜愛的廣告信息,這種顛覆性的思維,讓秒賺備受商家與用戶的追捧。
一套好的商業模式是多贏的。
馬昭德在設計這套商業模式時,設計的企業利益相關者有商家、用戶、平臺、廣告主。
在企業價值最大化過程中為所有的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服務,通過提供服務讓他們給企業帶來業務,并實現企業的最大化價值。
這個過程所中形成的交易結構,就是它的商業模式。
實際上,這個平臺講述的是整個“互聯網+”模式就是“平臺+跨界”的概念,一方面,做平臺,唱大戲,一方面,玩跨界,別在一棵樹上吊死。
下一篇:蘋果財報:中國iPhone銷量首次超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雷軍:人生最倒霉的事是投了凡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