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2003年科學家完成人類基因組圖譜,自此醫療科技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新型的醫療健康模式和工具,將改變人們傳統的監測、看病、保健的方式,并逐步形成一條新的產業鏈。
從預防到看病、就醫、恢復,大批初創企業在醫療產業鏈的各個點上切入。
如何定義新型醫療服務?當下,關于信息技術用于醫療領域而產生出的概念非常多,遠程醫療、移動醫療、互聯網醫療、數字醫療等等,這些概念相互交叉重合,但在內涵和外延上又略有差異,在這里先對概念做一下辨析,這樣對我們理解和在同一個概念上討論話題會有所幫助。
1、遠程醫療除了字面上的理解之外,遠程醫療首先是一個醫療行為,范圍比較窄,必須由醫療機構和具有醫療資質的人員提供。
按照比較接地氣的描述,遠程醫療有兩種模式,一種是B2B,就是機構對機構,兩個不同的醫療機構的合作;一種是B2C,直接對醫療機構以外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2、移動醫療這在國外叫mHealth,2010年美國移動醫療峰會上對mHealth給的定義是“通過移動設備提供的醫療服務”。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主任Francis Collins博士曾表示“移動設備提供了不可思議低成本和實時的方式,用于評估疾病、運動、影像、行為、社會交往、環境毒素、代謝產物和一系列生理變量”。
國內的移動醫療概念基本是在2011年被引入的。
2011年3月, 好大夫發布其iPhone版App,2011年11月,春雨掌上醫生上線,2011年12月,丁香園健康互聯頻道開始發布相應的專題文章,2012年上半年一大批移動醫療初創企業產品開始上線,2012年下半年針對單科領域的移動醫療產品開始逐漸出現,2013年該領域開始成為投資熱點,各種會議和學術探討非常頻繁,2014年開始不斷有重量級企業浮出水面,包括BAT開始跨領域出擊,進入移動醫療。
3、互聯網醫療包括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遠程治療和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務。
4、數字醫療數字醫療把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數字醫療設備的出現,大大豐富了醫學信息的內涵和容量。
從一維信息的可視化,如心電(ECG)和腦電(EEG)等重要的電生理信息;到二維信息,如CT、MRI、彩超、數字X線機(DR)等醫學影像信息;進而三維可視化,甚至可以獲得四維信息,如實時動態顯示的三維心臟。
這些信息豐富了醫療診斷技術,使醫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可視化的信息時代。
本文主要采用移動醫療這個概念,但根據具體的應用環境,也會采用其他的概念來表述。
國內移動醫療的產品有哪些細分領域?最狹義的移動醫療是Sensor+App+Serive(SAS)的閉環,借助最新的傳感器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效率,將優質的醫療服務通過互聯網延伸,強調提供醫療服務,是醫療資源通過智能移動設備的一種輻射。
但是按照美國醫學界對mHealth的廣義定義,我們嘗試將不同的產品進行大概分類(互相重合的情況在所難免),國內目前的移動醫療產品可以大致進行如下劃分:第一類:醫生工具。
通常包括患者病歷管理、藥品信息、臨床指南、前沿的醫學資訊等,能夠給醫生的日常工作帶來幫助。
第二類:自診問診平臺。
包括患者自診或預診、醫患溝通平臺、患者互助平臺、簽約私人醫生等,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為普通人和患者獲取醫療信息和診療帶來便利。
第三類:單科領域。
關注某類疾病或某個單科領域,根據疾病的特點借助移動互聯網,將慢性病的管理提供給患者(即PM,patientmanagement)目前常見的領域包括牙科、心血管、糖尿病、呼吸疾病、皮膚疾病、孕期等。
第四類:硬件結合。
用戶通常需要購買專用的硬件,測量生理信息后將通過App自動記錄下來,目前主要有血壓、血糖、心率、體溫、尿液信息等指標。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移動監護儀和遠程胎兒監護等設備,也能夠通過App將信息及時發送給患者和家人,此類產品一般是醫療器械公司在移動醫療領域的嘗試,或者可穿戴硬件公司針對特定用戶需求的開發。
第五類:醫聯平臺。
主要由第三方供應商或HIS廠商開發,或者由政府或醫療機構委托開發,通常包含掛號、預約、查看醫院內的信息、查看化驗單等功能。
此類平臺目前出現與微信、支付寶等結合的趨勢。
第六類:醫藥電商平臺。
提供完善的藥品信息、藥品使用說明、病癥查詢,并且能夠基于用戶的地理位置推薦藥品購買服務,也包括目前國內最大的幾家電商平臺,未來牌照開放后的處方藥網售,其市場規模將迎來井噴。
第七類:醫療新媒體。
除了針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服務之外,通過傳遞醫療資訊,進行患者健康教育(即PE,patient education),同時可以連接醫生、制藥企業和患者,并可以建立社區,為患者服務,采用移動互聯網的微博、微信等通用平臺架構,所以從廣義上來說,也屬于移動醫療的范疇。
移動醫療行業是需要專業知識的慢熱型行業,在大多數人對移動醫療設備/應用感到習以為常,并且認識到使用這些設備/應用的價值之前,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這個行業也需要時間被重新定義,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移動醫療有哪些商業模式?無論從哪個方向深入探尋商業模式,由于醫生資源仍舊牢牢束縛在公立醫院的高墻之內,因此移動醫療公司真正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撬動這塊資源。
現在的消費型移動醫療設備,大多集中于某些簡單數據的監測與記錄上,缺乏對數據的深度挖掘,互動性較差。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多數移動醫療企業均未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不論是慢性病的管理還是為客戶提供遠程醫療,所有數據的最終接收端應為醫生。
但由于我國公立醫院醫生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放,醫生很難通過這些移動醫療為客戶提供詳細充足的專業建議。
“中國的醫院是最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它的入口,就是門診掛號,幾乎是免費的,而它的盈利模式在于檢查和開藥。
”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醫生表示,越來越多的醫生與醫院慢慢形成了平等的關系,這使得醫生得以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患者的需求,也讓患者對于醫療服務的質量和便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反過來給移動醫療提供了服務空間。
國務院《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已于2014年7月1日施行,不少醫生對改革持較樂觀態度。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原巡視員廖新波形容,醫生由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自由流動,是很多醫生翹首企盼的。
“既能體現醫生的價值,又能使患者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編制松綁的趨勢不可逆轉。
回到移動醫療商業模式的話題上來,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就會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想在移動醫療領域分一杯羹的大有人在!(一)醫療健康平臺谷歌佩奇和布林(谷歌兩位創始人)小心謹慎的涉足這一監管十分嚴格的市場,但谷歌這次將重點放在健身和營養方面。
2014年6月的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 Google發布了健康追蹤應用開發平臺。
2014年8月,Google 正式向開發者公布了該平臺的預覽版SDK。
谷歌2008年就已經嘗試過保存患者和醫生都可以訪問醫療記錄的服務Google Health,但是在2013年停掉了這個項目,該公司目前的Google Fit和三星S Health一樣,更為注重營養和鍛煉。
Google Fit的作用和蘋果推出的HealthKit意義類似,為第三方健康追蹤應用提供追循數據、存儲數據的API。
現有健康應用提供的數據都是孤立的、片面的,用戶無法據此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獲得一個全面的了解。
所以平臺的主打功能之一,相當于一種可以收集用戶健康數據的系統,還會把量化自我推進到一個新水平,把步行、睡眠等數據與醫療數據相結合。
可穿戴設備等收集的數據若想受到醫生重視,必須在準確性上有所提高;而另一方面,醫生也需要處理數據的訓練,學習怎么更有效率地用這些數據工作。
平臺只是起步,并不是終結。
使用這個應用需要登陸你的Google賬戶,之后會同步該Google賬戶下的運動數據。
從功能上來說Google Fit主要就是記錄運動狀態的一個應用,包括記步、跑步、騎自行車三種狀態。
在使用的時候你無需去設置它,也不用去特意開啟,它可以在后臺進行記錄,并且會將你的運動記錄自動分類。
蘋果當蘋果2014年6月份推出HealthKit的時候,側重點就集中在醫院和研究團體如梅奧診所,與它們建立新興伙伴關系。
蘋果與掌管全美51%病人記錄的Epic機構合作,開始消化超過全美一半病患的健康數據。
同時,醫生也將能夠監控這些患者的狀況。
出診前點點Epic的標簽就能知道病人血壓,這會受到內科醫生的歡迎”蘋果在iOS 8系統中主打健康和醫療,開發利用Apple Watch對用戶血液流動進行監測的硬件以及軟件,這一功能可實現對用戶心臟病發作進行預測,并及時發出警報,撥打急救電話。
據了解蘋果已經招聘了很多健康及醫療方面的專家,在未來穿戴設備不僅能夠讓通訊更加便捷,在健康方面會對用戶提供更大的幫助。
對可穿戴設備而言,醫療成為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應用場景,手表底部大面積的持續接觸皮膚,利用傳感器可獲得大量數據,從而將之應用于健康領域,這是智能手機、手環都做不到的。
Apple Watch是一款著重關注健康管理的設備,功能相對專一,通過系統的數據管理個人健康情況。
蘋果在2015年3月為iOS推出一款模仿AppStore打造的醫療健康服務平臺ResearchKit,這是個開放式平臺,允許醫學界專業人士創建診斷類App,接入iPhone手機。
類似Healthkit上有諸多共享數據的App,這一平臺可以協助研究人員和醫療從業人員通過智能手機iPhone收集與整理病人的醫療數據,相關應用覆蓋乳腺癌、糖尿病、帕金森綜合癥、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病等。
高通2011年年底投資1億美元成立高通生命(Qualcomm Life)公司,旗下并設有高通生命基金會與諮詢委員會,以1,000萬美元贊助醫療電子創新競賽,以收集醫界、學界以及制造商各方建議。
高通生命的商業模式不像母公司高通以授權金為主要收入來源,推出兩大醫療產品,其一為2net傳感器集線器(Sensor Hub),其二則為醫療用無線通訊模組,并整合兩者于2net醫療平臺中。
據了解,高通生命的傳感器集線器與內部的無線通訊模組,皆已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并符合《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HIPAA)等產品認證,目前已量產上市。
2014年11月,高通公司宣布將出資成立一個由非盈利研究機構喬治健康研究所(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附屬機構)主辦的研究機構——移動健康創新中心(CCmHI),據悉,CCmHI將首先開展一項針對中國數字健康政策、法律、標準、項目和研究活動現狀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推進其他工作。
高通公司稱,CCmHI計劃針對慢性病管理進行一項移動健康項目開發測試。
英特爾-健康聯盟這家芯片巨頭希望用大數據來解決醫療難題,英特爾與IBM、飛利浦(Philips)發起Continua健康聯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并與GE合資2.5億美元,投入居家與遠程照護等技術研發,以獲得其銷售通路資源,未來其于移動醫療的攻勢值得進一步觀察。
(二)面向消費者的硬件銷售市場上有一大類面向消費者的移動健康應用,通過一個可佩帶的硬件,監測心率、飲食、運動、睡眠等生理參數,當前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費者的硬件銷售。
如果智能手機行業巨頭能夠為健康和健身數據打造平臺,硬件為先的移動醫療公司便會陷入困境。
可穿戴設備有許多基本功能,包括追蹤跑步距離、心率等,但這將成為智能手機或者智能手表的標配,智能手機系統平臺能提供更簡潔、更無縫的體驗。
或許看到了瓶頸,耐克已決定停止生產Fuelband硬件,并將重點放在軟件生態系統上。
另一家推出健身手環的創業企業Lark,也宣布放棄硬件產品,專攻應用,并已與三星旗下的S Heath平臺融合。
搭載低耗電傳感器的智能手機,是終極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
Zeo- 提供移動睡眠監測和睡眠指導其產品Zeo是一個腕帶和頭貼,可以通過藍牙和手機或一個床旁設備相連,記錄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給出一個質量評分。
用戶可以通過監測得分變化或和同年齡組的平均值相比較,對自己的睡眠有一個量化的了解。
另外,對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個性化的睡眠指導,通過一些測試找到可能的問題。
Zeo的產品在美國很多百貨公司都能買到,一套 149 美金。
后續的收入還包括個性化推薦產品和藥品的傭金。
九安醫療-iHealth系列產品推出能與iPhone連接的血壓儀,在硅谷成立了子公司,其產品進入了蘋果商店等渠道。
iHealth系列具有血壓計、血糖儀、體重脂肪秤、運動記錄儀、血氧儀等多款家庭移動健康產品,同時還有心電儀等專業移動醫療設備。
iHealth健康腕表可以不經過手機App端,直接連接到微信服務號“iHealth智能腕表”,用戶可以在微信中查看、分享個人運動健康數據,打通了智能硬件與微信社交關系的入口,硬件可以與用戶以及用戶的社交關系進行數據分享和交流,將數據信息同時轉換成社交語言,并透過使用場景傳播出去。
東芝-可穿戴生物傳感器Silmee Bar type 可穿戴設備能夠檢測出人體的心電圖、脈搏波、肢體運動、皮膚溫度等,支持 IPX5/IPX7標準的防水特性。
目標客戶大多數為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主要用于測試目的或科學研究上。
硬件的優勢不足以讓移動醫療公司長期占據有利位置,只有在渠道上獲得先發優勢才算是占領了移動醫療市場的制高點。
把系列產品快速地推進至醫療保險、醫院醫生,占據專業渠道,形成用戶黏性,才能算是真正的移動醫療,不然只能徘徊在電子消費品和醫療器械之間,產品硬件上形成的優勢不再明顯。
(三)講一下自查問診模式對于網上診斷能否代替醫生問診,一些醫療機構的醫生持否定的態度。
深圳某三甲醫院醫生表示,醫生問診必須當面觀察病人的病情,還需要詳細詢問病癥發展過程、病史、疾病家族史、用藥等情況,再配合現代醫療器械的檢查來進行診斷、治療。
“移動醫療目前只是根據檢查數據和指標來判斷幾個基本的指標是否有超標,對于個人到底是否有病還是不清楚的。
”該醫生說,移動醫療目前還無法面察親觀病狀,網上只能做咨詢不能做診斷。
從2011年開始,一大批類似的移動醫療應用迅速涌現,但依靠用戶健康自查和問診的應用似乎看不到好的盈利點。
如果醫生對患者做出診斷必須要經過專業的檢測,那么,除了預約掛號外,這些公司開發的產品缺乏足夠的實用性。
春雨醫生-定位于輕問診自診、問診、導診是春雨完整的服務鏈條。
截止2014年8月,“春雨醫生”累計激活用戶2700萬,注冊醫生30000人(其中50%開設了空中診所),日均訪問量3.9萬。
中國的醫療資源如此稀缺、需求又如此之大,掙錢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張銳堅定的將春雨醫生定位為移動互聯網公司。
春雨平臺上以主治醫師為主,選取二級甲等醫院主治醫生的碎片化時間作為切入點。
“二甲醫院病床使用率只有80%,調用非頂級醫生的碎片時間將會帶來巨大價值。
”張銳“二甲醫院主治醫生的能力已足夠回答用戶問題,不用千軍萬馬進北京、千軍萬馬奔協和。
”2014年8月春雨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盡管“春雨醫生”逐漸成為這個領域國內最大的公司,但是缺乏盈利模式,看不到未來的方向。
2014年春雨醫生開始收費,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客戶資源向免費的公司流失。
“春雨醫生”與可穿戴設備廠商(九安醫療)合作實現“產品+服務”經營模式,與傳統電商(京東商城)合作提供數據分析服務,與基因檢測公司(華大基因)合作提供打包服務等。
好大夫-定位為專業醫療服務平臺對于將好大夫定位為醫療服務公司的王航,則更加倚重醫生資源,他必須小心翼翼的區分醫生在好大夫平臺上的咨詢和在醫院里的執業。
查詢醫生信息是目前好大夫最大的使用量。
好大夫擁有一個囊括近32萬醫生的龐大數據庫。
在專業性、信息不對稱極為突出的醫療行業,好大夫所積累起來的這一資源極為稀缺和昂貴。
在同時擁有醫生和患者兩個群體巨大訪問量的情況下,好大夫卻一再拒絕來自藥企和民營醫院的廣告投放。
“我們服務的是患者”。
在線咨詢,好大夫最主要的收入渠道:電話咨詢。
“電話咨詢的及時性在很多關鍵時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王航認為這才是好大夫的未來。
電話咨詢包括幾個環節:按照專業的要求把患者的病情資料收集全,好大夫團隊給出方案,包括選擇合適的醫生、協調雙方的時間,最后再接通雙方的電話。
王航表示,中國醫改將使醫生服務越來越值錢,好大夫一直希望能成為醫生經濟人的平臺。
(四)其他模式杏樹林主要服務醫生群體。
病例收集、醫學文獻和醫學資料,向醫生提供行醫工具。
產品主要有"病歷夾"、"醫口袋"、"醫學文獻"等。
"病歷夾"——幫助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用智能手機記錄、管理和查找病歷資料。
"醫學文獻"——機里的醫學雜志,匯總國內外醫學期刊。
"醫口袋"——手機里的醫學資料庫,包括臨床指南、藥典、檢驗手冊、醫學量表、計算器等臨床行醫的常用資料。
丁香園核心商業模式“藥品數據 技術服務”。
李天天創辦的丁香園定位于服務醫生群體。
資料顯示,丁香園已經積累400余萬注冊會員,其中,執業醫生達200萬,在中國269萬的醫生總量中占比77%。
在丁香園上,醫生可以獲得大量醫療數據及技術服務。
2014年9月,丁香園獲得騰訊7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丁香園當前的企業客戶主要包括制藥公司,醫療器械公司,醫院和生物技術公司。
丁香園認為,引進騰訊戰略投資將有助于行業客戶更好地利用微信和丁香園平臺進行合規高效的多渠道營銷和數字化資產管理。
除了上述計劃之外,丁香園試圖建立醫生自由執業平臺,也是極具挑戰性的。
李天天表示,醫患間的線上問診不具有可持續性,在線問診存在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隱患。
在他看來,線下舉辦醫療機構為醫生自由執業提供平臺,是丁香園進駐大眾健康領域的當下選擇之一。
丁香園傾向于醫生和患者之間要有線下的互動,通過線上的手段來進行流程的管理。
隨著國家鼓勵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逐步放開,丁香園將投入資金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醫生自由執業培訓”,并建立“醫生自由執業基金”。
掛號網獲得騰訊領投超過1億美元融資的掛號網,其觸角也在逐步向線下延伸。
掛號網CEO廖杰遠透露,掛號網不久將開放標準的醫生接入口,讓醫生一點接入即可創建自己的品牌傳播及患者服務平臺,并啟動“身邊好醫生”推薦活動,這是掛號網與騰訊合作后的第一項計劃。
Epocrates為醫生提供手機上的臨床信息參考,向藥企收費。
主打藥品和臨床治療數據庫。
Epocrates2012年營收75% 來自于藥企,主要是為其提供的精準的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
電子病歷管理服務。
Zocdoc根據地理位置、保險狀態及醫生專業為患者推薦醫生,并可在平臺上直接完成預約。
Zocdoc 采取對患者免費,向醫生收費的商業模式。
病人可以選擇和預約醫生,醫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險覆蓋的病人,意味著更多收入。
每個月醫生需要支付 250 美金使用Zocdoc平臺。
未來,可能向醫療保險公司收費。
保險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價比”高的醫生,而 Zocdoc 的推薦可能影響患者的選擇,替保險公司降低成本。
下一篇:互聯網+ 究竟是什么東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關村將建“大學生創業一條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