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昨日(10月29日),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臺灣出席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為臺灣創業創新界把脈,稱臺灣創業創新跟他一樣,“病了”。
這是他宣布罹癌后首度公開露面,也是化療前最后一次公開演講。
李開復稱,臺灣的創新創業過去有很大成功,但是,曾是亞洲四小龍的領先者,繼硬件之后,臺灣的IT企業卻連番錯過了軟件革命、網絡革命、移動革命。
在美國談HP、DELL等硬件公司的時候,臺灣在談鴻海、臺積電,在美國進如Google、Facebook時代,臺灣還是再談那幾家公司。
在ICT領域,臺灣不但離大陸有很大距離,就算離其他四小龍也有很大距離。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李開復在演講中對比了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創業文化。
他稱,中國大陸市場巨大,創業者的成功欲望很強,有狼性。
大陸的環境比較適合“迭代式”的創新創業,即“先把一個小產品丟出去,然后迭代性的更新”,李開復解釋稱,這樣的模式非常適合勤奮、努力、有狼性的創業者帶領一個很好的團隊在一個巨大市場里拼搏。
而臺灣的創業者的產品乃至視野似乎受限于臺灣本地市場的“小”。
他說,臺灣網絡產業雖也有杰作,從蕃薯藤到PChome,但是都沒有走出去。
“小市場無法成就偉大的公司”,可惜的是,臺灣的新創公司都只看臺灣市場,創投環境也不佳,沒有回報也就不想投資,如此惡性循環。
他因此建議,臺灣的創業者應要放眼國際、東南亞、中國大陸,他看臺灣還是有很多機會,尤其是“軟件加硬件加云”的機會,硅谷最近最火的例子,就是做小裝置,手表、眼鏡或汽車,未來家中每樣東西都可以上網,這不是正好適合臺灣ICT的能力嗎?在演講最后,李開復呼吁臺灣要建立創新土壤,并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引入有國際視野和經驗的創業高階人才;二、獎勵優秀初次創業者,停止強求個人出資;三、鼓勵創業時就針對大市場;四、修改不合理的注冊投資條款;五、引入并獎勵資深創投家,鼓勵VIE架構投資;六、政府應該集中資源,并授權新產業專家做決策;七、大學應該無償支持教授學術創業。
下一篇:男人襪:一雙襪子的訂購生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工商總局意見稿:個人網店可暫不辦工商登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