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別錯把創客當創業!“創業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是玩出來的,我們不能把一些偶然性當成必然性。
”一見面朱波便這樣對創業邦記者說。
朱波指的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類群體:創客。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
創客不同于創業,前者完全不需要考慮產品如何市場化,只要覺得好玩,它就是一件產品;后者則不同,他面向的對象是消費者,需要考慮市場因素、用戶體驗和用戶類型等更多的東西,最后的產品可能與產品原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創客充其量是創業眾多環節中最開始的一環。
做的只是最原始的產品,在一個創業公司里連研發部門都算不上。
然而,近來卻涌現出了大量的“創客空間”,尤其在2015年上半年更是直接井噴,其數量甚至超過了孵化器。
這些“創客空間”提供辦公空間和資源,鼓吹創客謀劃創業、成立公司,甚至“搖身一變”就成了孵化器,讓大眾混淆了創客和創業的概念。
然而,創客僅僅是出于自己的愛好去把一些創意變成現實,他們具有一定的創造性,但是他們并不具備任何的創業的條件。
創業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規劃,沒有優秀的團隊,沒有足夠的資金,是很難成功的。
朱波說:“在國外,創客是一班在業余中喜歡去嘗試新鮮事物的年輕人。
他們從自己的興趣的角度去做。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產品具有商業價值,可以拿去賣賣錢。
但是他們并不會因此走向創業的道路。
”創客搞一個小機器人,搞一個智能設備,這樣看起來很酷,但是它們不具有商業價值,或者它們產生的商業價值根本無法支持一個公司的發展。
創客如果去創業,可以這么說,99.9%的創客,在創業道路上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引發創客走向創業熱潮的原因? 朱波認為,在現在的創投圈子里面,存在著兩層泡沫。
第一層是熱錢的泡沫。
這層泡沫來源于一些從房地產、證券基金轉型的商人以及傳統行業的投資人,他們手里有大把余錢,對創業了解并不多,然而看著很多人投資創業公司大發其財,覺得有戲,也進來圈子里面玩一把。
熱錢的大量涌入,導致整個創業的資本環境急速膨脹,吸引了許多原本跟創業沒太多關系的創客和投機者們進來撈錢。
朱波跟創業邦記者講到這里時,無奈地表示,熱錢的涌入雖然會產生泡沫,但至少還是真金白銀投入的,扶持了新的創業公司,創造了不少勞動崗位,為國家的GDP做了貢獻。
最可怕的是在這層熱錢泡沫外圍,還存在著一層虛無的泡沫,這層泡沫是被吹捧起來的。
在國內,總會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一直圍繞著政府的指揮棒在轉。
政府今天刮這風,他們就跟著鼓吹,追捧;明天刮那風,他們又會跑到別的地方去。
他們知道每一次政府刮風都會有大量的補貼下來,于是推波助瀾,在全國各地開展活動,順手牽羊。
這些人大部分都具有很強的活動和組織能力,會誤導很多不了解創投圈子的圈外人進來,擾亂局面。
他們是使創業變成一股熱潮的直接推手,也是煽動創客對創業趨之若鶩的始作俑者。
他們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熱潮中空手套白狼,名利雙收,攪亂了創投圈的生態。
優秀的項目永遠只是少數 在20年前,互聯網尚未覆蓋開來,物流運輸尚不發達的時候,在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會有一些公司過得很滋潤。
他們占有各自的市場,都不會做得很大,但都能很好的生存下來。
偶爾會有那么一些連鎖公司鋪得很大,但也不至于把其他競品擠壓得無法生存下去。
可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馬太效應達到了頂峰。
創業者需要面對來自全國同類競品的競爭,而且是贏者通吃,在成百數千的競品之中,能活下來的只有寥寥幾家公司,而第一名占有的市場份額遠遠超過二三名。
一個成功的項目要從成千上萬的項目中脫穎而出,需要很多苛刻的主觀和客觀條件。
這對創業公司的資金、定位和競爭力有非常高的要求。
對創業者本身的要求也很高,要有極強的悟性、凝聚力、資源整合能力。
這些人才不是政府培養出來的,更多的是在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存活下來的精英。
而這個市場是殘酷的,無論是有再多的創業公司競爭,哪怕是曾經經典的千團大戰,最終存活下來的都只有那么幾家公司,并不會因為政府的指揮棒一揮而使得最后取得成功的企業從五家變成了十家。
相反地,這場運動把原本并不適合創業的創客或者個人卷入其中,他們缺乏太多創業所需的條件,最終只能是淪為這場創業大戰中無聲無息的一枚炮灰。
下一篇:共享經濟就會滲透這10個行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停電后的創業大街:創業者的寂寥和生死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