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下,人們熱衷于討論北上廣深的創業氛圍,比拼它們的創業軟硬件。
新芽NewSeed2016年終策劃第二波,帶你反其道而行,去看看中華大地上的“創業荒漠”,它們可能不是你的故鄉,但也絕對是一個個有故事的地方。
第四站,我們走進沈陽。
其實,走進沈陽就是走進整個東北地區。
“網上有一種說法,叫‘投資不過山海關’。
東北可千萬不能讓這種說法變成現實啊!”2016年10月18日的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語重心長地說道。
早在2003年,國務院就提出了“振興東北”,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具體提出了12條戰略。
然而,晃眼間,13年過去了,東北地區并沒有被振興。
從2016年3月網易的一篇《救1萬個國企也救不了東北經濟》開始,全網似乎又掀起了一波“為東北經濟振興操碎了心”的議論熱潮。
沈陽,作為東三省的省會城市之一,自然也逃脫不了低靡的經濟。
在10月18日的推進會議上,李克強還談到了一個統計排名,“去年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東北一家沒有。
很奇怪啊!按道理講,東北那么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兩院院士,創新能力應該很強才是!” 而事實是,不要說百強企業,在這一波的創業浪潮中,沈陽,乃至整個東北地區都沒有成為此中的弄潮兒。
一個明顯的例證是,據《中國股權投資市場2015全年回顧與展望》,在天使投資市場已披露的投資案例中,東北地區共獲得4起投資,投資金額總計700萬元。
而這點數額,甚至還不及北京很多創業公司一家的天使融資額。
不僅于此,就公開的融資數據統計,2015全年加上截止今日的2016大半年,整個遼寧省的投資事件僅有19起。
沈陽的創業公司并不多,這一點,在我尋找沈陽創業者的過程中深有體會。
網上搜索、朋友圈問詢、發動身邊的同事朋友搜羅,幾乎“全然敗退”。
終于聯系到當地一家創業公司,對方滿口宣傳,除了給其公司寫宣傳稿,別的事情,一概不談。
一位在北京一家創業公司工作的沈陽姑娘告訴新芽NewSeed,在沈陽,她的朋友和同學少有出來創業的,而她對沈陽創業環境的了解,都來自家人。
在面對沈陽創業環境如何的問題時,她的回答只有一句,“我聽家里人說(沈陽創業環境)各種不好、不適合”。
在近乎放棄尋找當地創業者的時候,新芽NewSeed跟李興取得了聯系,他是一位兼職創業者,在工作的空檔,他跟我們聊了聊他眼中的沈陽創業環境。
一個沈陽創業者的故事 李興是沈陽人,他的主業是設計師,創業做早餐寶只是兼職,手頭工作多的時候,早餐寶的運營就會被暫且擱置。
沈陽是老工業基地,經濟上還是以傳統工業為主,互聯網創業的發展并不似北上廣深般如火如荼。
早餐寶的“點子”完全來源于生活。
李興發現,身邊的同事都面臨早飯粗糙的問題,在家吃早飯時間來不及,到公司后只能隨便在樓下買點,這種不方便,讓他有了做早餐寶“送早餐”的點子。
這樣? 早餐寶目前為止還未獲得任何資金注入,這也是李興沒有百分之百投入創業的原因之一,未知的變數太多,他們目前團隊只有3個人,大家在基于興趣讓這件事情繼續。
鑒于是利用業余時間來創業的緣故,李興并沒有試圖通過線下的活動或主動搜集去尋找投資。
他表示,他們更多還是通過在新芽NewSeed這樣的創投服務平臺上注冊去獲得投資人的關注。
當然,也正如他所言,沈陽的投資環境跟北京、上海不可同日而語,除了通過網絡渠道找投資,這里的創業者們也會選擇去京滬實地接觸投資人,或者朋友間互相推薦投資人。
早餐寶還沒有進行公司注冊,但李興告訴新芽NewSeed,注冊公司在沈陽當地并不是很難,甚至,網上也有公司代注冊的,費用特別低。
對于互聯網創業公司招人的問題,李興并沒有這方面的經歷,但他表示,相對而言,互聯網創業公司招人會麻煩一些。
而當地年輕人的另一種現狀是,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要找到內心中的“好工作”,否則,他們寧可賦閑在家。
對于沈陽當地人對創業的積極性和支持度,李興的回答并非絕對。
他表示,雖然整體而言,當地人還是傾向于考公務員或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身邊的朋友則更多地想自己出來創一番事業。
做早餐寶的事情,李興的父母并不支持,但他認為,這要根據年齡段來看,父母一輩比較保守,年輕一代則相對更為開放。
正如李興所言,沈陽以傳統工業為主,創業環境不及京滬深。
然而,在創新和與時俱進上乏力的同時,工業并沒有讓沈陽的經濟傲立群雄。
2015年,整個東三省的GDP增速全國墊底,沈陽所在的遼寧省更是位列倒數第一。
更糟糕的是,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遼寧省的GDP更是出現了負增長。
而與今日之黯淡相對應的是“昨日”之輝煌。
1945年,東三省的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5%,當時的東北,工業規模雄踞亞洲第一,富饒如斯,被稱為“共和國長子”。
且看今朝,在振興東北十三年后,國家在2016年又計劃在未來三年斥資至少1.6萬億元提振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
其實,沈陽,乃至整個東北地區,不論是其創業創新的匱乏,還是經濟的斷崖式下跌,“病因”都是近乎一致的。
一、惡劣的營商環境:傳統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少量國有企業 據社科院的數據統計,在東北開辦企業所需要的程序是全國最繁瑣最漫長的。
單就登記物權的流程,上海只需4個步驟,而就連東北步驟最少的沈陽,也需要12步。
而在東北打一個商業糾紛的官司,竟然平均要消耗363天,就是一年的節奏。
根據智庫Bruegel員工在知乎上公開的2012-2014調查數據,在東北地區461家受調查的外地企業中,有306家企業“已實際撤資/停止在東北地區經營”或“在(2012)未來5年內有離開意愿”。
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超半數(51.33%)的企業認為,當地政府以及相關政策是企業在東北地區發展遭遇到的最大阻力。
與此相對應的是,東北的國企改革直到90年代才算真正起步,雖然起步晚,但是效果并不如人意。
2003年,振興東北戰略啟動后,將目標對準國有企業改革。
經過幾年的時間,東三省的國企改制基本完成,只是,質量堪憂。
很多企業不僅沒有改掉國企的弊病,反倒重新加入了央企。
到2007年,遼寧省有4成國企重新加入央企。
這樣的改革,強化了公有制特征,卻并沒有觸及產權改革的核心。
2015年8月,全國工商聯發布201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東三省僅有9家企業上榜,其中,遼寧省有6家。
民營企業尚且生存維艱,更遑論要在這個環境下生存的創業公司。
二、技術創新不足和人才的大量流失 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贏得市場機會的重要途徑,而經濟萎靡,傳統工業為主的沈陽自然談不上技術創新城市。
而技術創新之外,人才的流失和缺失更是東北經濟近幾年難以復蘇的原因之一。
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2010年間,東北人口凈流出180萬人,大量技術人才因職業發展機會少和工資待遇低等問題,流向了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雖然是省會城市,在遼寧省,卻還有一個大連在與沈陽爭奪資源。
葉檀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電影《鋼的琴》是部好片子,很多人認為反應的是沈陽鐵西區,鋼廠舊廠區如同鬼城,一片狼藉。
并不奇怪,沈陽也是中國房地產庫存較高的城市,沒有多少外地人愿意在此地購房,享受東北風光”。
《鋼的琴》劇照 當地人出走,外地人不愿進來,這似乎讓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東北以外,東北人無處不在。
而在多年前,人員流動的方向恰好是相反的,不然也不會有 “闖關東”的故事。
一個很明顯的道理是,如果家鄉條件好,能賺錢,沒有人愿意背井離鄉。
最近的人口普查數據是,東三省累計人口流出已超過400萬,而這400萬人都是被稱為城市經濟發展主力軍的年輕人。
正如在第一點“惡劣的營商環境”中所提到的,東北的經濟結構太過單一,單一到東北人至今還陷在“計劃經濟”中吃國企大鍋飯的時代。
國有體制對私營經濟活力的“霸道”擠占,讓那些無法在國企找到工作或不喜歡這種工作環境的年輕人只能選擇離開。
雖然在中國的科技互聯網版圖上,東北地區除了位于沈陽的東軟集團則幾近空白,在今年的移動直播熱潮中,東北依舊很“冷淡”。
但有趣的是,直播本身卻意外地為當地年輕人創造了“就業機會”。
據不完全統計,幾乎每家平臺排名前二十的主播里便有一半為東北籍。
不過,這倒也為東北的人口流失提供了佐證,央企難進,民企無力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創業公司匱乏,這樣的現狀下,“出走”似乎成了更好的出路。
下一篇:2017 年,投資投什么,創業創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可以叫我“創業者”,但我更喜歡做一個眼里只有木頭的“木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