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黎海森(站立者右一)在肯尼亞漢卡教育中心與學生們在一起。
學校墻上寫滿了捐款建校者的名字和金額。
受訪者供圖黎海森(站立者右一)在肯尼亞漢卡教育中心與學生們在一起。
原標題:他辭職去做義工旅行為非洲貧民籌款建校前幾天,遠在江蘇的陸先生給重慶晨報966966公眾服務中心熱線打來電話,想要通過我們尋找到重慶小伙黎海森。
其實,陸先生與黎海森并不相識,只是1月10日央視一套《青年中國說》里的匆匆一瞥,讓他對這個來自重慶的小伙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希望和他一起做公益。
經過一番輾轉,我們終于聯系上了黎海森。
這個曾在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做項目管理的年輕人,在正處于事業上升期的時候選擇了辭職,開始了義工旅行。
一番自審他辭去高薪工作去旅行黎海森,重慶璧山人,1987年出生于璧城街道一個貧寒的家庭。
昨天,重慶晨報記者聯系上他時,他正在大理。
“上了節目后,有很多聲音。
我想趁這個空隙靜下來,學習提升,然后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
”幾年前,黎海森從重慶南開中學畢業后,考入新加坡國立大學,被頒發全額獎學金,畢業后在星展銀行從事項目管理工作,年薪30萬。
“我記得當時領到第一份工資,馬上就去買蘋果電腦、iPad、手機,然后去星巴克擺上一桌,非常得意。
同時,我還忙著創業,跟伙伴們喊話,要早日融資和上市。
”然而,奢華的物質享受并沒有帶給他真正的快樂,反而感覺有點迷失。
經歷一番自我質疑之后,黎海森果斷辭去工作,2013年6月,黎海森開始了義工旅行。
他曾穿越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蘇丹、肯尼亞等許多國家,他也曾在印度陪伴臨終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一次家訪他決定幫貧民窟建學校行至埃及的時候,黎海森通過微信上的朋友知道了肯尼亞漢卡教育中心。
這個教育中心位于貧民窟,學校有十間教室,一間廚房,都是鐵皮棚,且鐵皮破損嚴重,裂出不少窗戶大的窟窿。
教室的地板殘缺不全,到處是塌陷。
黎海森來到漢卡教育中心時,尚未開學。
為盡快了解學生們的情況,他和校長一起去學生家里家訪。
就是這次家訪,讓他永生難忘。
在一位兩年沒交學費的學生家里,孩子的母親由于當天沒找到零工,沒錢吃東西,不得不在家睡覺,因為“睡著了,就不覺得餓”。
為了不被學校趕走,這名學生拼了命地念書,每學期都拿第一名。
結束家訪后,校長對黎海森說,外面的孩子盼著放假,貧民窟的孩子,卻盼著開學。
開學了,就有維持生命的一日兩餐。
黎海森了解到,學校若能將房屋砌成磚房,則能免去每月的房租。
如此一來,孩子們學費的負擔便能大大減輕。
知道情況后,原本只想單純地做志愿者的黎海森毅然選擇了一條更加艱辛的路——為孩子們蓋磚房。
一篇文章他籌到建校舍善款打那以后,黎海森更忙碌了。
為了方便做這個項目,他住在貧民窟附近的旅店里。
每天晚上,他忍著蚊蟲的叮咬,用桌子抵著門防小偷,通過博客、微信,同朋友們探討、打磨著項目企劃書和籌款文,時常要熬到凌晨三四點。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命名為“筑夢工程”的校舍建設項目誕生了,2014年5月29日,黎海森正式在網上發出了用心撰寫的籌款文章。
籌款文章發出去兩天后信息就迅速擴散,一周后,預算的51783元就籌足了,后續的款項還在源源不斷涌來。
到6月5日,黎海森收到近150人的捐贈,從年輕的高中生,到古稀的長者,從中國大陸,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到遙遠的英國。
而工程的一二期款項,籌齊不說,還超出了幾千元。
登上節目他宣揚愛無國界7月中旬,校舍竣工,黎海森離開了肯尼亞,開始了下一輪的公益之行,直到8月份接到央視《青年中國說》欄目導演的邀請電話。
節目播出后,黎海森認真地看社交平臺上的評價。
褒獎的有,負面的也不少。
“很多人說,怎么不回國做公益,而要去千里迢迢的非洲。
”黎海森說,離開新加坡時,他其實并沒有什么目的,只是以空的心去迎接未知。
從南亞到中東,最后落腳肯尼亞。
那時候,機緣巧合,接觸到一個貧民窟的家庭,得知她家的小孩剛死去,竟是因為放假時吃不到學校的粥飯而餓死。
“當時并沒覺得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就應撒手不管。
如果真的如此,那我的愛里也必然有自私和殘忍的一面。
主持人撒貝寧總結得好,愛應是純粹的,不該被貼上家庭、國家等標簽。
”黎海森坦言,辭職和遠行的決定最初并未得到家人理解。
直到黎海森在非洲開始籌款建學校時,家里人不斷翻看微信,體會到全國各地蜂擁而至的愛心,以及當地孩子如何因此獲益,才開始深受觸動,發展到幫他在親戚朋友中募捐。
春節前,黎海森會回到重慶,過完年,會到上海從事一份傳統文化的傳播工作。
“公益有很多形式,只要有愛心,不用到印度的仁愛之家,也不用到肯尼亞的貧民窟,生活里處處有機會。
”無論如何,公益這條路,他會一直走下去。
下一篇: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尓:創業應始于壟斷小市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三個90后創業者都在說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