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叫張林軒,今年20歲,是在聊網(talkways)的創始人。
網站致力于為中國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英語和獲得更多視角的平臺,目前正在內測調試階段。
從公司注冊到現在有半年,已獲得數位投資人的百萬級投資offer,估值過千萬。
最近有不少朋友都問我,作為90后,是如何開始創業、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怎么解決等一些問題,后來我想索性就寫篇日志,可以給更多有同樣夢想的朋友做參考,也算是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為過去一年的努力和成長做一個小結。
我懂的肯定沒有各位企業家和投資大牛多,不過我覺得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獨特的機遇和情況,有時最能幫你看清道路的不是已經遙遙領先或者到達終點的人,而是快你幾步的人。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探討,如果有我說的不對的地方,或者如果你有不同觀點,請盡管用力使勁噴。
但有一點請注意,這只是我創業以來的個人感悟,而非成功學。
在深入討論前,我要稍微介紹一下自己的項目,因為之后會經常引用到。
我的項目叫在聊網,是一個在線英語教學的平臺,美國名校在校生或畢業生注冊成為老師,并填寫非常詳細的資料,中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不同學校、專業和經歷的老師,選擇不同的課程,通過在線視頻對話完成學習,然后支付由老師自己設定的費用,并對老師的課程評分,來督促老師的授課表現。
因為文化差異,美國的父母基本上都不會為自己的孩子支付全部學費,有60%的大學生在畢業時會有平均一萬五千美金的債務(利息從畢業當天開始算),他們有非常巨大的壓力在上課期間掙錢,所以愿意每小時掙取5到20美金來做視頻家教。
在中國,同質量的老師課時費要在這個價格的5到10倍左右。
雖然視頻教學在某些方面不如面對面,比如互動性受到了一定的約束,但是教學效果會被老師的英語水平和綜合質量彌補。
另外,在你隨時隨地學英語的同時,還交到了和你興趣相投的海外朋友,獲得了更多視角甚至資源。
在中國做事,不一定是最好的就會被人選擇創業一定要有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不是指點子,而是指即使別人知道了你的點子,來抄襲你,你也能做的比他們好的原因。
核心競爭力有內在的,你的能力和特長,比如你的技術特別厲害,而且在一個領域已經研究了很久,水平算是國內TOP10的;還有外在的,你的資源和渠道,比如你的大舅是某個大公司的高管,然后能成為你的第一個大客戶(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的董事,幫蓋茨簽了第一大單)。
外在的核心競爭力經常是短暫的,因為你如果發展的不錯,那么很快你原來有的資源就會滿足不了你的需求,但是你可以靠它起家。
內在的核心競爭力一般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摸索和積累,同時也需要不停的進步。
如果你缺失核心競爭力,即使你是市場中的第一個,你的公司會很快被抄襲,然后被清出局。
有些年輕創業者會有一個想法(尤其容易出現在海歸身上),覺得創業就是要證明自己,如果自己足夠優秀,金子總會發光,所以不在乎去“走關系”或者利用身邊的資源,排斥了外在競爭力。
其實我一開始也是這種想法,后來發現是非常錯誤的。
創業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成功,只有成功才能證明你自己,沒人會記得比爾蓋茨在初創時用了自己母親的資源,但大家都知道微軟的成功和蓋茨持續了13年的世界首富。
我還記得之前在美國創業的一次經歷。
當時17歲,自己在做校報。
學校不給我們贊助,印刷要自己籌錢,就做了廣告位招商,整版廣告的價位是400美金,后來我們每期都會有一個。
但其實校報的發行量并不是那么高,每期1000份,拿到報紙的人很多都直接扔掉了,大部分讀者也只是看看封面故事。
商家都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還是會愿意出400刀。
這是因為作為美國政府極力保護的對象,公立學校是不能張貼任何廣告的,所以獨立的校報成了諸多企業可以平時在學校宣傳的唯一途徑。
那有沒有更有效率的在校內宣傳的途徑呢?后來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很多美國高中的入口旁邊都是有停車位的,我們學校有三個入口,每個入口兩側很近的地方都有停車位,這些大部分是給學生的(美國學生很多17歲就開始獨立開車)。
我聯系到了他們,承諾了他們每月50刀,租他們的 “車皮”,就是他們每天早15分鐘開車到學校,我在他們到了之后把一張大海報貼在車上,在他們放學之前把這些海報拿走,然后招租這個海報的位置。
我把這個想法寫成了簡單的一頁文檔,發給了附近的公司,不到一周,一個在美國非常有名的網絡駕校(driversed)的地方市場部門找到了我,并簽下了在接下來一個月的廣告合作合同。
合同上寫他們會給我2400刀,而我的成本,給司機的費用和印刷費加在一起只有300刀多一點。
后來這件事情沒有繼續做,因為在Driversed要給我打錢的時候發現我當時沒有綠卡,不能在美國合法做公司,不過我相信如果當時繼續做的話,也許結果會還不錯。
我提這件事情的原因是想說,我沒有任何學歷,公司沒有正式注冊,沒有可見的產品,沒有案例,連Logo都沒有,僅憑一頁的文檔,就可以讓一家完全陌生的大公司愿意跟我合作,并且給我一筆不小的錢。
這是在美國創業的好處。
在中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回國之后帶著這種美國態度嘗試去做事情:我相信只要能提供最好的方案和產品,就會被人接受。
但結果是我碰了很多壁。
我記得非常清楚,有一次我在中國和新東方的某位市場高管討論贊助方案,那人說:我相信你的方案對公司會有幫助,也的確是好的選擇,但是在中國做事,不一定是最好的就會被人選擇,還有太多其他因素,這就是中國。
其實我想可能我的很多朋友對這一點比我還要更清楚,我只想對可能和我一開始一樣理想主義的朋友們說,其實這些都只是游戲規則,你既然想要贏,想要站在最高點,就必須遵守規則。
回歸主題。
在決定創業之后,你需要首先根據你的內在和外在核心競爭力來選擇你創業的大方向,而且這兩點最好要重合。
如果你想不到交叉點,那就再接著想。
因為青年人創業的成功率本來就很低,90后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們在任何一點都一定要做到最好。
而越往后越不容易做到極致,所以在一開始選擇大方向的時候,一定要完美主義一點,找到真正最適合你自己做的事情。
我個人的例子,內在優勢:我在中國讀書到小學畢業,在加拿大和美國讀書到高中畢業,所以我有中美雙重語言和文化背景;回國后我做過幾個大的英語培訓公司的講師,包括培訓總監的職位,對英語培訓行業有一定的了解;我很喜歡設計產品,之前創辦過兩份報紙和兩家公司,產品都是我自己負責,而互聯網企業是最需要產品構思的行業。
外在優勢:我有很多在美國名校的朋友,而且通過之前在美國成立的一個中美文化交流非盈利性組織,帶領著一支由來自哈佛、斯坦佛這些名牌大學在校生組成的兼職團隊。
其實很容易看出來,把這些條件都結合在一起,我創業的方向就已經出來了:一個在英語培訓行業,著重利用美國名校團隊和資源的互聯網產品。
我相信,每個用心的人都會有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條件不是因為幸運,更多是自己創造的機會。
比如很多人會覺得我能有北美生活的經歷就很幸運,但其實我小時去加拿大是因為父母的離異,是被迫的。
而在離開北京之前,我對媒體非常感興趣,在小學有辦自己的報紙,還參加了各種各樣的電視綜藝節目,在北京電視臺還算個小明星。
去加拿大之后,自己的那股傲氣和“京范兒”非常不招人喜歡,同時因為完全不懂語言,之前熱愛的電視節目和報紙都不能再繼續做了。
所以后來我在加拿大的三年就選擇了悶頭學英語,為之后在美國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每一件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情是福是禍其實都很難說,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發生什么事都做出最好的選擇:逆境時踏實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強,順境時發揮優勢,獲得更多機會。
下一篇:馬化騰豪擲10億做安全 周鴻祎發誓絕不做即時通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許霆出獄年薪十余萬 稱賺錢就還當年所取17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