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戴威說資本讓夢想實現的腳步更快了,他享受著這種被加速的感覺資本寒冬背景下,共享單車一冒頭就火起來了。
ofo小黃車在一年半的時間,共拿下6輪共計10億多人民幣的融資,其投資方囊括半個TMT投資圈,背景都不錯。
而這背后的主理人是一位年僅25歲的小伙子。
他叫戴威,今年7月剛從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研究生畢業。
邦哥與戴威共見過兩次面,無論什么場合他都表現得十分沉穩,講話慢聲低語。
他的鎮定和不慌甚至會給他人帶來些許慌亂。
他創辦的ofo是一個通過“智能硬件+共享”的方式解決500米到5公里短途出行難題的項目。
2015年3月,獲唯獵資本,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2015年12月,獲東方弘道和唯獵資本,900萬人民幣Pre-A輪;2016年2月,獲金沙江創投和東方弘道,1500萬人民幣A輪;2016年8月,獲真格基金、天使投資人王剛,1000萬人民幣A+輪;2016年9月,獲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唯獵資本,數千萬美元B輪;2016年10月,完成1.3億美元C輪融資。
包括滴滴出行數千萬美元C1輪戰略投資,以及Coatue、小米、順為資本、中信產業基金領投,元璟資本、Yuri Milner以及滴滴、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等跟投的C2輪融資。
在戴威看來,這些商業資本讓他實現夢想的步伐更快了。
他享受著這種加速的感覺,希望有一天把中國3.7億的自行車存量都調動起來,讓人隨時隨地有車騎。
創辦“ofo騎游”,慘敗然而,在這之前,戴威率領的ofo先經歷過一次慘痛的失敗。
戴威很早便與自行車結緣:2009年,戴威考入北大,入學后他加入的第一個社團就是自行車協會,當時他們騎車去過很多地方。
2013年本科畢業后,戴威選擇了去青海支教,當時他已經被北大保研,但他打算支教一年回來再繼續讀,想“多看看這個世界”。
他們支教的地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一個鎮上,他在鎮上的中學當高一年級的數學老師。
對于戴威來說,那一年過得異常艱苦。
那里非常偏僻,冬天最低零下25度,沒有暖氣,一天的伙食費只有3塊錢,所以每天基本上就是拿著土豆蘸鹽吃。
此外,由于水資源緊缺,洗澡都是問題。
為了改善伙食和洗澡,戴威和其他幾個支教的同學就買了自行車,每到周末就騎車去城里。
鄉鎮距西寧市區約57公里,他們要騎3個小時。
在這樣的境遇下,戴威深刻感受到“自行車真是個偉大的交通工具”。
2014年從青海支教回來,當時國內的創業創新風潮已經開始涌動,資本開始活躍起來,戴威也開始想能做些什么。
在一次吃飯時,他得知師弟正在北大校友肖常興的唯獵資本實習,而這位師弟告訴他唯獵資本剛募資到1.5億美金,想找一些年輕人做早期投資。
戴威閑不住,就拉攏了室友薛鼎等人,想把在青海騎自行車旅行的經歷做成一個旅游產品,組織年輕人去青海、臺灣這樣的地方去騎行旅游。
在師弟的引薦下他們去見了肖常興師兄,然而,他們見面聊了很多支教的經歷,并沒有太多講到項目實施的內容,肖常興就憑“支教”這一點就打算投資他們100萬元。
戴威是處女座,做事細致,考慮周全,這樣草率的決策令他十分詫異。
回來的路上,他和他的伙伴一起討論該不會是碰到騙子了吧,心里一直存疑。
后來他們又去見了幾次肖常興師兄,打消疑慮后,決定接受這100萬元開始創業,創辦ofo騎游。
還在做ofo騎游時的戴威(右一)然而,創業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
截止到2015年4月,他們只接到四五個旅行團,中間還出現過一起事故:在臺灣時,一個旅行團員因為玩得太激動從車上翻下去,跌得暫時失憶了。
而他們拿到的100萬元在當時僅剩下400塊了,員工工資都快發不出了。
戴威跑遍了市面上能找到的幾十家投資機構,沒人看好ofo騎游。
投資人拒絕戴威的理由非常簡單:騎行旅游頻次太低了。
而2015年4月其實是資本市場最火熱的時候。
重新出發,“忽悠”師兄100萬戴威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失敗,但他特別不甘。
戴威出生在安徽宣城,從小到大,他一直都在群體里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小學他是班里的班長,大學里他從學院學生會主席一直升到校學生會主席。
他練過5年足球,4年田徑。
他覺得自己不該在這個時候退縮,就像他喜歡的足球明星羅納爾多、C羅,沒有哪個不是刻苦訓練堅持下來才有后來的成績。
戴威開始重新思考創業的動機。
孫陶然寫的《創業36條軍規》里面有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創業一定要解決真需求,不要做偽需求。
怎么區分真需求偽需求?用中文不太好區分,但用英文就很清晰:偽需求叫“want”(想要),真需求叫“need”(需要)。
want的東西,用戶不一定會掏錢;need的東西,用戶一定會愿意掏錢。
那我們生活中need什么呢?追本溯源之后,戴威還是希望把領域鎖定在自行車上,于是4年前的一些經歷開始浮現出來。
2011年暑假,戴威在美國參加一個交換項目,需要每人提出一個創業計劃。
當時他已經買過4輛自行車了,他覺得這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要是能做一個校園自行車共享的事情應該就不錯,但這個想法一直埋藏在他心底,沒有實現。
如今轉念一想,他大學四年丟了5輛自行車,身邊很多人也有這個困擾,關鍵有時候還會發現自己的車沒有停在身邊。
戴威在這一刻明白了“want”和“need”的區別:“自行車騎游是更高級的屬性,而代步是更基礎和必需的屬性。
”戴威意識到代步才是自行車最基礎的屬性帶著這些想法,戴威只好又硬著頭皮找到肖常興師兄,忽悠他說團隊找到了新方向,現在自籌了100萬元資金,但還缺100萬元,想再借100萬元。
肖常興師兄的回應是:“雖然我不太看好你這個自行車共享,但經歷了失敗,你們的團隊也有了成長,我給你錢,估值再給你漲一倍。
”其實戴威根本沒有自籌到100萬,但為了最終正義的目的,他變通了一下。
ofo上線第一天,接到200多單將市場放到北大這片熟悉的校園,戴威開始感覺創業變得得心應手起來。
2015年6月17日,ofo在微信發布文章《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
文章宣布ofo將為北大校園提供超過1萬輛自行車以方便大家隨時隨地有車騎,同時也呼吁2000名北大師生貢獻出自己的單車。
1天內,ofo收到了400多份申請。
到9月份,ofo共收上來1000多輛車。
他們為這些車上了車牌、刷了漆、裝了機械鎖,不需要鑰匙,根據密碼就能打開。
2015年9月,ofo共享單車上線第一天,平臺上就接到200多單,這讓戴威激動不已。
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受大家喜歡的、被需要的。
北大學生貢獻出自己的自行車2015年10月底,ofo在北大單日的訂單突破3000單,戴威意識到這次是真的抓到了用戶的need,于是也有了復制擴張的想法。
但還有一個問題——資金不夠。
于是戴威又找到了肖常興師兄,故技重施:戴威告訴對方自己籌到250萬元了,希望再借250萬元。
肖常興師兄又借給他250萬元。
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戴威的確是自己籌措了250萬元。
于是,拿著這500萬元,ofo開始復制擴張。
期間,為了獲得5個免費工位,戴威在北大孵化器路演,臺下坐著東方弘道的創始合伙人李曉光,后來ofo就又獲得了東方弘道的300萬元投資;但當時戴威身上依然背著600萬元債務。
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入局2016年的1月30日,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發生了。
那天ofo客服接到一個電話,說是某某基金,想投資ofo。
客服把對方電話記下來,寫到一個小紙條上給了戴威。
戴威當時并不知道對方是誰。
到了晚上,他覺得應該禮貌地回復:“感謝關注,有時間我去給您匯報。
”當時已臨近春節,大家都準備放假回家了,戴威覺得不可能有投資人還在上班談項目。
可是沒想到一分鐘以內,對方秒回一條短信:“明早十點,國貿三期56層見。
”而這個投資人就是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
第二天戴威就去了國貿,在那里他第一次見到了朱嘯虎。
當時他并不知道朱嘯虎是誰,就覺得這個人說話速度非常快,問題非常犀利,把他問懵了。
當時朱嘯虎就給了戴威一個Term Sheet,要投1000萬元。
可是他給的估值和戴威最初的想法是有差距的,于是戴威就和合伙人在國貿的地下商場討論,并且百度搜索朱嘯虎到底是誰,一搜索才知道原來他竟然投了陌陌和滴滴,上樓戴威就答應簽字了。
從拿到金沙江的錢后,戴威600萬元的債務全部轉成了股份,ofo的擴張也真正開始了。
此外,金沙江后續給ofo帶來了很多的資源。
在朱嘯虎的撮合下,戴威與天使投資人王剛、真格基金相識,兩個月后,ofo又獲得了1000萬元的投資。
然而,資本熱流的涌入并沒有讓戴威放棄冷靜思考。
每一次和資本接觸,他都希望能給項目注入最需要的血液。
2016年5月戴威見了一個比較有名的基金,他們給了ofo一個較高的估值,并且逼著他早點簽字。
處女座的戴威又開始焦慮,失眠了。
失眠兩天后,5月26日早晨,戴威起來很晚,沒有去公司,而是去了金源購物中心,買了三件衣服,然后把一塊他想要了很多年的4000塊的手表買了下來,之后吃了一頓火鍋,直接去了經緯中國的辦公室,從下午3點談到晚上9點,并和他們簽了協議。
經緯并不是逼他簽字的那一家機構,但戴威覺得金沙江和王剛可以幫他們從成功者的視角看問題,而“投資過快”的經緯則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他們啟示,這樣的組合更讓他安心。
進軍城市,結識程維2016年6月,ofo的校園共享單車計劃已經拓展到廣州。
廣州有一個大學城,十幾所大學,4個村莊,共18平方公里,3000多輛車,每天能有2萬多單。
當時戴威就覺得其實這已經不是一個大學城的概念,而是一個縣城的級別。
秉著“城市是一個大校園,校園是一個小城市”的理念,戴威覺得可以開始去嘗試城市市場了。
一旦進軍城市市場,ofo必將面臨更多的像摩拜單車這樣的對手。
在關鍵的節點,戴威通過朱嘯虎認識了程維,而程維是經歷過當年滴滴快的血雨腥風市場爭奪的人,雙方談論了很多關于共享出行的話題,而ofo本來的初衷也是“不生產車,連接車”,通過讓用戶參與到單車共享計劃把閑置的自行車加入進來,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有車騎。
在關鍵節點,結識程維2016年11月17日,ofo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場正式的發布會,正式宣布進軍城市市場。
同時ofo的車也迭代到3.0版本,并公布了“城市大共享”計劃,準備用更開放的態度歡迎全球的自行車品牌、生產商將自行車和服務接入ofo,而700Bike則成了ofo第一個合作伙伴。
截至目前,ofo已擁有超過300萬城市和高校用戶,連接單車數量達16萬,總訂單量達4000多萬。
進入城市,也讓ofo從大學生群體走向了更寬泛的人群,然而在部分地區,ofo卻遭到了不良用戶的破壞和占為私用。
部分人把ofo占為私用戴威覺得這件事情的本質是自行車的數量不夠,用戶覺得不夠便捷才會占為私用,就和圖書館占座一個道理。
他認為做正義的事,總會有好的辦法解決。
戴威希望年底可以連接100萬輛自行車,為了這個目標他不停地奔波。
聯合創始人張巳丁曾在公開采訪中說道,今年以來,投資人開始不斷地找上門來,最多的時候CEO戴威每天都要見二三十個投資人。
甚至有合伙人表示,“半天不見戴威,我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就非常高了”。
戴威說自己喜歡這樣的充實感,這樣的狀態從他上大學組織活動的時候就開始了。
他覺得最重要的是做的事情有價值。
下一篇:斜杠青年朱蕓的傳奇經歷,用一套人脈管理方法玩轉多個行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孕琇致家李福寶:跨性別創業者的細膩與犀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