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在兩年多與創業團隊輔導交流過程中,發現很多團隊陷入“為了創業而創業”的泥沼,盡管擁有很優秀的人才也勤奮執行,卻一片混沌,原因就在于——缺乏商業邏輯。
而人云亦云的那些所謂商業模式,更是讓創業團隊無所適從。
所以,今天僅以此文拋磚引玉,讓我們抽絲剝繭來回歸真實而簡潔的商業邏輯。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這是否是一個商業而非公益項目?如果是,那必須始終明確,并遵循商業的本質——發生交易而實現營利。
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來商業邏輯四個關鍵節點:低價——買入——高價——賣出,也就是常說的低買高賣。
這四個字就是最正確而簡潔的商業邏輯,看起來簡單,但犯錯也往往是在這里,原因就是在以下三個核心問題上沒有明確和正確的認知:一、商品和產品的區別商品是銷售以換取收入的載體,而進入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世紀后,幾乎所有的項目都強調強調再強調自己的產品做的如何贊,如何好,如何優秀。
尤其是早期互聯網時代形成的“只要能有多少量級用戶,就是成功”這一理念,更使得創業項目變成了盲目追求“產品”質量。
實際上呢,商品才是決定產品理念的關鍵指南針。
我在給項目做分析和輔導的時候,首先厘清的必然是這一點,你的商品究竟是什么。
而為了項目理解方便,舉例子最多的自然是中國互聯網必提的 BAT 三巨頭。
百度,產品是搜索引擎;淘寶,產品是電商網站(以此為主);騰訊,產品是 IM 聊天工具(以此為主);而實際上呢,他們的商品都不是這些。
百度不靠搜索服務賺錢,淘寶不靠賣個體商品掙錢,騰訊更不靠聊天功能掙錢。
同是電商,貓狗不同另外,同樣是電商的網站的淘寶、京東、亞馬遜這三家之間的商品和商業邏輯也是徹底、完全、根本不一樣的。
用最簡單的比喻來說,淘寶掙的是(線上)商業地產的錢,京東掙的是銷售渠道和沉積資金時間利差的錢,亞馬遜掙得是渠道和效率提升的錢;所以這也就決定了這三家在產品理念和運營策略的完全不同。
經常會有項目上來做比喻就說,我要做 XX 行業的淘寶、我要做 XX 類型商品的淘寶。
一旦這么說創業者就真的要好好想清楚,你真的是要掙,和能掙到的,是和淘寶一樣的錢嗎?還是京東一樣?而動輒說要做社交的同學,一樣請反思清楚,同樣看起來是社交產品的騰訊和 Facebook,這兩位的商品和商業邏輯也是不同的,你到底是要做哪樣,自己能做哪樣?正如我們無法說筷子和叉子哪個更好用,在不能確定是吃什么的時候。
沒有前提和衡量標準的情況下,是沒有優秀可言的。
決定好商品,再來看你的產品,先做正確,再說優秀!二、成本的構成和控制能力確定好商品,才能討論這第二個問題,商品是什么決定了哪些是成本,商品的性質決定了競爭要件和非重點末節的區別。
商品都是有成本的,傳統行業比較直觀,基本順序和構成為:采購成本——制造成本——包裝成本——營銷成本——交付成本——客服成本。
而互聯網的商品,則被披上了各種名詞而讓人眼花繚亂,還是拿大家經常拿來說的若干詞來追根究底一下好了:1、好的產品體驗:為此付出的人力時間精力,實質是“營銷成本”,以好口碑來達到傳播效果和留客效果。
2、免費策略:基于互聯網邊際成本極低的特性,將花費成本開發的產品免費提供用戶使用,所謂的免費實質是用戶的“采購成本”。
3、創新:創新如果是提升效率,那就是降低“制造成本”;而如果只是在行業或方式方法上的創新,那只能算“營銷成本”,差異化本身就是口碑和市場定位中的一種策略而已。
不同類別的成本,對應到不同的商品定位和性質時,就會產生必需和無用、重要和無關緊要的區別。
具體到和項目的交流過程中,還有很多的想法和做法,其實創業者自己也沒想清楚,哪些做法是必須做的有效成本,哪些做法是無效的不知所謂,而哪些又是要重點投入的商品要件,哪些只是無關痛癢的炫技末節。
而這些,都是基于對自己的商品的清晰認知上的。
至于成本的控制能力,也就是在面對市場競爭(投資者的審視)時,所具有的相對優勢。
比如以互聯網技術實現的效率提升、以先進理論指導實踐而實現的效果提升、擁有渠道資源、擁有流量支持,等等。
如果相同售價,而沒有相對成本優勢,也就是面臨用戶遷移成本的壁壘,在“低買”這個環節就輸掉的話,那么這個項目的商業邏輯就是不能成立的。
三、售價的構成和議價能力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商品則變得非常隱蔽,也因此使得眾多團隊迷惑。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常見的商品和對應價值標準,簡單列舉一些:1、廣告——價值對應于它的受眾群體、受眾消費程度等等;2、渠道——價值對應于實際購買群體、品牌附加值等等;3、獨家社區超市——價值對應于社區人數、社區內的社交程度所導致的個體包裝欲、社區內工具的質量、社區內商品的數量和種類、外部商品入駐的入場費等等;(這個才是騰訊的真面目);4、精準信息費用——信息的精準程度、信息的數量、信息的傳遞效果等等;互聯網上的商品還有很多很多,在這里不做贅述。
高賣的思路可以分成三個方面,在成本低于同比增加前提下的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數量的增加、商品價格的提高。
商品種類的增加體現在傳統行業就是副產品的銷售,而在互聯網產品上,最著名的副產品商品,應該就數“大數據”了。
不管是做電商(金融之于阿里,基礎商品是費率),還是廣告商(百度),還是工具商(360),都在原商品之外,以大數據獲得了額外的利益。
商品數量的增加:這正是互聯網的迷人根本所在,與實物產業相比,互聯網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也正因此,互聯網公司相對于傳統行業,其市值才能在近些年中高居不下。
商品價格的提高:商品的定價影響,分屬于經濟學因素和人性因素兩方面。
微觀經濟學中提到的商品的價格彈性影響因素有:1、可替代性——替代品的數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用途的多少、廣泛性;3、商品的重要性;4、消費占比重,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程度5、消費者的遷移成本,替換成本;人性需求包括認同、榮譽(成就感)、權力、快感(刺激感),借用某位前輩對游戲的總結,就是權、錢、色、斗。
綜合起來,正如人的需求有馬洛斯金字塔,作為滿足人類需求的商品價值體系,我也同樣總結為一個金字塔。
其中,定價權力從上到下是遞減的,以手機行業為例: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逐步清晰,項目的商業邏輯就梳理清楚了。
而這,也正是投資者常常要求聽到的“創業項目的一句話簡介”——這個項目是以用 XX 工具/方法滿足 XX 需求(獲得 XX 資源)的 XX 產品/服務。
以商業邏輯為主線,成本和銷售的相對競爭優勢也就可以逐步整理清楚,要是再加上貼切的團隊介紹、明確的市場認知、一份完整清晰簡潔的商業計劃書也就完成了。
最后,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沒有商業邏輯的產品經理,不是好 CEO。
感謝各位的閱讀,希望能有所裨益,以后也會繼續以案例來驗證我的商業邏輯體系,歡迎探討。
下一篇:70后富一代吐血創業自述:30年如何成為億萬富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泡學網:如何把男性戀愛培訓變成一樁買賣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