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秋菠網團隊【文/范俊杰】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李萌給自己打的標簽是“我是折紙帝”——他醉心于三角插折紙這個小愛好。
去年9月,他加入了北科大內部一個叫“秋菠網”的校園SNS社區。
秋菠網是一個以“送”為特色的大學生社交網絡:用戶發布自己閑置的物品,其他的成員如果想要得到這件物品,需要點擊“我想要”告訴發布者,然后發布者可以挑選其中的一位將東西送出。
到目前為止,李萌已經在秋菠網上送出了一個自己手工制作的哆啦A夢的三角插折紙,以及一些其它的小東西。
這個發源于北科大校園的社交網絡實際上是科大09級計算機系學生陳威的創業項目。
秋菠網這個項目從2012年7月份起步,整個團隊目前由5個人組成,成員都是北科大的在校本科生。
“秋菠網”,看到這個名字的人可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趙本山和宋丹丹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經典臺詞“暗送秋波”和“秋天的菠菜”。
負責秋菠網運營的王路通告訴鈦媒體記者,起這個名字,目的是為了讓別人馬上聯想到“送”。
不過,僅僅是通過秋菠網來“送”并不是陳威的本意。
他認為,通過送物這件事,可以發展出新的社交關系。
“(要送出一件東西)存在兩重的篩選關系:第一是TA喜歡你的東西。
那么多東西,為什么偏偏喜歡你的東西呢?第二是,那么多人,為什么要選擇送給TA?如果是自然的兩層篩選,你們兩個人是很適合見面的。
”陳威覺得,這種方式已經超出了東西的層面。
這只是陳威的設想。
但事實上,無論是送物,還是通過物品觸發社交關系,一切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
秋菠網的社交和O2O想像北京科技大學逸夫教學樓有幾個地下室。
從其中一個入口進入,通過一段沒有電燈、伸手不見五指的樓梯,拐幾個彎之后就會看到地下室的走廊。
走廊兩旁是一個個防盜門,這些房間是科大學生的活動室,陳威團隊在B05號。
這是陳威以秋菠網為項目向學校申請的活動室,平時,陳威和他的團隊成員就在這里寫代碼,對秋菠網進行維護。
北科大是秋菠網的誕生地,B05如今是陳威團隊的大本營。
秋菠網剛剛上線了第三版界面。
雖然經過了兩次頁面改動,但整個網站模式與建立時相比變化不大:用戶在秋菠網上發布物品,其他用戶點擊“我想要”,發布者在所有想要的用戶中挑選出一個人贈予。
用戶之間可以查看收到和贈予的歷史,通過在物品和個人狀態下留言聊天的方式增加交流,以此作為發布者決定送出對象的依據。
在決定贈送給一個人之后,系統將會發送各自的聯系方式到手機上,兩人就可以線下見面贈送物品了。
但陳威并不想把秋菠網做成一個處理閑置物品的平臺。
他認為,秋菠網跟換物網站、二手論壇和百姓網等有著明顯的區別。
他設想,通過這種送物品的方式,發布者和想要的人自然篩選,應該會達到交友的效果。
“我們一開始就不強調物品的價值,物品頁面也沒有體現。
東西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為線下交流創造機會的引子。
”社交、線上到線下,陳威認為這個點子可以做大。
光就送物交友就已經讓陳威興奮了,但他想得不止這些。
秋菠的模式十分像當前十分火熱的O2O。
他想,科大校園里的咖啡館如果與他們合作,或許可以當作一個線下送物的地方;讓一些商家進駐到秋菠網上,通過送物品進行品牌宣傳也是一種可能的盈利模式。
陳威還為秋菠網設計了一個叫做“菠菜”的積分機制。
最開始,系統的設置是讓贈送的人增加菠菜,得到的人減少菠菜;后來變成了只增加而不減少,用戶積累到一定數量的菠菜,以后或許可以想辦法轉化成別的東西……目前,秋菠網擁有10300多個用戶,其中有5500多個來自北科大。
這些用戶都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到目前為止,陳威只做了這么幾件事來推廣秋菠網:在人人上建立公共主頁、開設了一個新浪微博官方帳號進行網絡宣傳,在科大校園里拉橫幅宣傳。
另外,去年9月份,陳威在北科大的學術報告廳作過一次宣講會。
秋菠網上4000多個來自北京其它高校的用戶,不是他們主動推廣的結果。
比起推廣和營銷,陳威更喜歡自然增長。
因為涉及到線上到線下,安全這件事讓陳威十分警惕。
目前秋菠網實行的安全機制是:用戶在確認送東西之后需要手機驗證,同時,系統會提醒見面的兩人,盡量把見面時間選在白天,地點選在校內。
在新版中,秋菠網鼓勵用人人網和微博帳號注冊,這樣一來,用戶可以鏈接到別人的人人和微博主頁上看到關于TA的一切。
“秋菠網主要還是一個校內同學們的社交平臺,別人進來也沒什么意思。
而且學生相對單純。
”陳威解釋說。
興奮創業我們把鏡頭拉回到去年夏天的科大校園。
當時正逢畢業季。
陳威看到科大畢業生的跳蚤市場,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的他便“手癢”想做一個網上的二手交易平臺。
但隨后他覺得這個不靠譜,因為“形式和需求都太老套”,校園BBS、二手論壇,可以分分鐘取代他的作品。
隨后,他想,為什么不能做一個“送”的社區呢?把“送”變成社交的形式,聽起來更酷一點。
陳威感覺“自己的興奮點被擊中了”。
“為什么覺得這個點子可以做大?”鈦媒體記者問。
“Follow your heart,我覺得這個解釋是最好的。
”實際上,陳威做秋菠網,更多的是憑著“這個很酷”和“可能做大”的念頭。
陳威承認,他對web端的社交網絡,當時可以說“完全不了解”。
幾乎是不假思索地,陳威和他的一個做前端的同學就開始了秋菠網demo的開發。
“我們花了兩個禮拜都不到的時間,沒日沒夜,demo就出來了。
”陳威說,“兩個人熬了很多通宵。
”一定程度上說,秋菠網是陳威創業計劃的落腳點——創業的想法在陳威上大學開始就形成了,他為此已經做了幾年的準備。
“當初,我選擇了計算機專業之后,覺得這個符合我的性格,我不想受任何羈絆。
因為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是通過自己去創造出來的,而不是通過某些人去施與給你。
”當陳威發現互聯網比較符合自己的性格的時候,就比較有意識地去接觸它。
陳威衡量了一下,覺得從技術去切入最適合自己。
此后,陳威開始頻繁接觸36氪等創業主題媒體上的創業信息,并且嘗試做了一些自己的項目,積累經驗。
“我從大一到大三,都是在做一些技術上的積累。
到現在可以自己獨立構架一個項目了。
就像現在的秋菠網和秋菠網的客戶端。
”他開發了一些小項目,并且為科大新聞網管理服務器,并與秋菠網現在負責UI的楊暢設計了科大新聞網的新版網頁。
在秋菠網誕生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彼時,美國人Steve Bell在北京創立了一個叫做ChinaStars的項目,當時在北京各大高校進行宣傳。
這個項目召集一些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舉行線下活動,讓他們在臺上展示或者演講自己的想法,Steve會挑選出5個團隊或個人,給予90天、每月8000元的支持。
陳威參加了ChinaStars的線下活動,并借此機會認識了Steve。
這是2010年。
秋菠網的demo做出來之后,陳威想到了Steve,便告訴了他。
“Steve覺得不錯,所以就邀我去聊聊。
剛好那天王利杰也在。
”陳威說。
王利杰是一位天使投資人,管理著一家專投早期創業項目的叫做PreAngel的機構,當時他已經投資了70多個項目,很多項目都是由在校大學生創立的。
陳威笑著說,他很興奮地告訴Steve和王利杰,秋菠網有多么酷,未來能有多么厲害。
“我說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如果你把你的東西送出去,妹子們被東西吸引過來,男生們被妹子吸引過來……然后在校園里目測會火起來。
”見面的一周之后,王利杰的十幾萬元的投資到賬。
陳威拿到這筆投資之后十分興奮:這簡直跟《社交網絡》電影的情節差不多啊!那是2012年7月。
或許是Steve想到了Facebook的發跡史,他對妹子的想法十分感興趣。
誠然,這種曖昧的、讓在校年輕男女線下見面的社交網絡是一種十分合適的荷爾蒙釋放方式。
秋菠網上也“不負眾望”地出現了一些學生“求交往”、“送自己”的發布,并且反響熱烈。
但陳威認為這與他想象中的形態不一樣。
“妹子什么的,頂多算是個噱頭。
”陳威說。
目前這種情況還不多,算是網站的點綴。
作為自己第一個實實在在的“創業項目”,陳威感到很興奮。
他覺得做成這樣“已經很好玩了”。
陳威打算畢業之后直接創業。
下一篇:看創業牛人們怎么說創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的老板要先吃最大的虧 最后占最大的便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