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01大家一直都在說行業的「紅利期」,但是很少人想過「紅利期」到底是什么。
我來簡單解釋下。
首先,有個新市場,市場里面沒有任何競爭者。
這時候我擠進去,市場空間很大,沒人跟我搶位子。
這時,我們說這個市場是一片「藍海」,或者說這個市場正處于「紅利期」。
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說可能更簡單易懂——這個市場目前「供不應求」。
你是僅有的供應商,大家都要跟你買,你可以自由決定定價,你擁有絕對的定價權。
02紅利期為什么會過去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們都不是蠢蛋,看到一個市場有錢賺,自然要跑進來。
(總覺得上面這個圖怪怪的…)Anyway,隨著進入市場的人越來越多,市場里頭的參與者會覺得市場很擠很不舒服。
(密集恐懼癥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不適…)這時候大家都在搶生意,大家會開始打價格戰,市場變成「紅海」。
補充一點,前面說的都是企業與市場的供求關系。
不過這個供求關系會傳遞到人才市場,直接影響勞動力與企業的供求關系。
Anyway,紅利期到此結束了。
03要注意的是,隨著市場變化越來越快、信息越來越對稱,各個領域的紅利期都越來越短了。
前段時間跟律師朋友W先生聊到,早前因為資產證券化很火,所以這個領域的律師特別吃香。
然而隨著監管明晰、門檻降低,大多律師都可以做了,沒多久這個紅利期也就過去了。
去年的熱點又變成了區(I)塊(C)鏈(O),于是研究這方面的律師也隨之聲名鵲起。
但隨著監管態度的變化,這個紅利期很快也跟比特幣價格一起跌到了谷底。
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果我所處領域的紅利期很快就過去了,那我豈不是每隔兩三年就得換一個賽道?前段時間跟以前一起創業的小伙伴M小姐聊天時,她感慨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在幣圈創業的那群人也是以前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那群人,大家都是什么火就做什么,美其名曰pivot(轉型),只有你還在堅持做原來做的事情。
」確實,新媒體的賽道紅利期早已過去,那為什么我還要堅持呢?有人說,跳槽跳得頻繁的人是用動態的眼光在看市場。
我覺得截然相反,反而是他們對單一行業的判斷太靜態了——他們認定了,一旦一個行業的紅利期過去后,這個行業便再沒有任何機會了。
這并不是事實。
在同一個領域內,「藍海」是可以自己創造的,「紅利期」是可以持續被發現的。
當你覺得行業紅利期過去了,先別急著轉行,可以看看能不能深度挖掘這個行業,「物盡其用」。
換句話說,當你覺得電腦老舊時,別急著馬上買新的,說不定升級一下系統就OK了。
04接下來我要介紹下挖掘「紅利期」的三種方式。
回到我們前面那個紅利期不再的市場——我們留意到,在這個市場里,還有不少「空隙」沒被填滿。
所以我們挖掘紅利期的第一個方式是——方式1:撿漏人的種類千萬萬,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果用一種解決方案來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總有些人的需求沒辦法得到100%的滿足。
舉個簡單例子——牙膏。
我們對牙膏最早的需求可能只有一個——清潔牙齒。
所以一開始出現的牙膏從產品功能的角度,同質化會很嚴重。
不過人與人的需求千差萬別,只要肯挖掘,總會找到可以差異化的點——美白、防出血、防敏感、防蛀牙、清新口氣…這些需求就是前面那幅圖中圓與圓之間的間隙。
要成功挖掘這些間隙,需要在分析需求時,把顆粒度縮小,才有可能找到那些過往市場的大玩家從來沒有挖掘沒有重視的細分需求。
在管理學里頭這被稱為「差異化戰略」。
對于個人職業發展亦然,以我個人為例——現在我是個財經作家/投資分析師,運營著公眾號「很帥的投資客」。
財經作家/分析師做的事很簡單:針對近期財經事件,通過詳實的分析,產出自己的觀點,輔助投資者們做出投資決策。
不過過往的財經分析文章有一個特點——大多文章都是不說人話的「八股文」形式,可讀性較差。
所以我在寫作時會盡可能用「說人話」的方式,輔以圖像化的語言來表達。
讀者對我的文章最普遍的評價是——「易懂」、「易記」、「讀完可以馬上向朋友復述」。
這些需求都是過往的嚴肅財經媒體無法滿足的。
靠撿漏可以增加你的市場份額,不過把餅做大也很重要——方式2:拓寬圓面積拓展目標市場,把餅做大,就算是一樣的市場份額,你也可以獲利更多。
不過這種拓展有時候是被動的——你會受制于宏觀因素,比如最直接的人口增長(不過中國的人口紅利也快用完了)。
另一個可以考量的是社會文化要素,舉兩個例子——(1)過往大家不怎么接受LGBT,所以出柜的人不多,現在大家觀念在改變,這個群體慢慢變大,所以開始有針對這個群體的產品出現,比如社交網絡領域的Blued和Jack'd等。
(2)過往大家可能會覺得去看精神科是很丟臉的事,所以精神科醫生這個職業一直不受待見,但這個現象也在發生變化:前段時間我跟某著名科普機構的朋友聊天,她告訴我他們公司有一半人都在看精神科,服用相關藥物(原話是「我們的藥可以換著吃」)。
需求上來了對精神科醫生的需求自然也隨之激增,有新聞報道我國對精神科醫生的需求還有1/3的缺口。
我們可以做的,是多留意宏觀環境的變化。
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經濟情況等等,這些都是你可以參考的指標。
除了這種被動的拓展外,圓的面積也可以被主動拓展,比如可以嘗試拓展到其他地域。
一線城市的機會飽和了,可以看看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是否有這個需求。
國內市場飽和了,可以看看國外市場是否有這個需求。
比如前段時間我在研究中非關系時,就看到這么個新聞——在分享最后一個方式前,我要稍微拓寬一下我們的思路。
我們再回歸到之前的那個市場。
我們一直用平面(二維)的角度在看市場,不妨加一個維度進去,看看會怎么樣——我們會發現,市場原來不是一個平面的圓,而是一個立體的圓錐。
我們如果把自己的高度往上拉一拉,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平面,一個全新的、仍處于紅利期的市場。
由此引出我們的第三種「挖掘紅利期」的方式——方式3:持續提升高度拉高整個市場圓錐的方式,是持續的技術創新。
對于個別市場參與者而言,讓自己站到新的平面的方式,是不斷打磨自己的能力,學習行業最新的技術。
站在更高平面,跟你競爭的不再是下面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市場參與者了,你要完虐他們是分分鐘的事情,你對他們的打擊就是業界常說的「降維攻擊」(出自《三體》)。
舉個例子:近幾年流行的新媒體行業,本質上跟傳統媒體一樣,都是內容創作。
真去對比的話,咪蒙跟十幾年前的《知音》在內容上也沒有很大區別。
只不過,新媒體更快地學習并利用了移動互聯網技術帶來的紅利,運用多種媒體形式(視頻、圖片、聲音、文字等),以更貼近用戶需求的語言(易讀),在更便于傳播的媒介(微信、頭條等平臺)出現,因而比傳統媒體更容易吸引到讀者眼球。
當然,傳統媒體從業者也不傻,他們也會通過持續學習、很快地擠到這個平面里。
甚至有的對手會后來居上,很快超越你。
你能做的,就是不斷持續學習,甚至主動創新。
05當然,轉行也不是不可以。
類似方式2,轉行的本質也是拓展底部圓的面積——拓展你所處的市場。
你可以拓展對市場的定義。
舉個例子,王老吉在營銷的時候,它并不是把自己定位為「涼茶」,而是把自己定位為「飲料」。
喝飲料的人可比喝涼茶的人多得多得多。
同樣的,在職場中,你的能力也可以被遷移到不同的領域。
畢竟企業需要的并不是你這個人,他們需要的是你的知識和技能,是你創造價值的能力。
所以在決定轉行前,要確保一個前提——你的能力可順利遷徙到新的領域。
比如我之前創業時的技術合伙人C先生,他是個全棧工程師,之前一直都是做技術開發。
最近他加入了一家著名的私募基金。
比起沒有技術背景的投資人,他可以利用爬蟲等技術搜集信息,更好地分析行業與潛在投資項目,也可以更好地判斷被投資項目的技術水平。
最后總結下挖掘「紅利期」的三種方式——
下一篇:創企如何避免“自殺式”發展?他以血淚創業史量化PMF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熬過這場疫情 我的公司只能再撐兩個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