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80生人 來源:80生人(ID:Born_in_1980) 2018年12月29日,我組織藕舫基金投資的創業者們開了個小年會,主題是“活著”。
會上分享了我對于未來創業環境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作為一個創業者,要對外部環境有著清晰的認識。
萬向創始人魯冠球生前有一個習慣,每晚7點鐘都看新聞聯播,第一代的企業家大都如此。
企業經營受外部政治經濟環境影響巨大,中國尤甚。
只有洞悉趨勢的人,才不會被眼前的波動所迷惑。
首先,中美貿易戰與世界秩序重構。
認識外部環境,中美貿易戰是回避不了的話題。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這個變局的主基調,就是中美貿易戰。
貿易戰不僅是一場簡單的經濟紛爭,更是影響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導火索。
英國脫歐、特朗普上臺、美國優先的提出……都是這場變局的副線。
這意味著,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的企業經營將面臨更錯綜復雜和不可預測的國際國內環境,對中國的企業家來說,有危險,更有機遇。
其次,從中國內部經濟環境來說,2018年正好進入了經濟下行周期,又碰到了百年不遇的貿易戰,外圍環境和內部環境雙重疊加,民營經濟形勢非常嚴峻。
這種狀況短期不會發生改變。
第三,民營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市場氛圍有待改善。
過去四十年,是中國經濟大發展的四十年,也是民營經濟野蠻生長的四十年。
市場制度不完善,監管有漏洞,環境不成熟,這些狀況都在逐步改善,隨著合規合法的普及,企業之前可以規避的成本慢慢浮出水面。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保實繳,長期以來,眾多小微企業為降低成本,與員工達成一致,社保不按足額實繳,官方對此也持默許的態度。
社保實繳后,創業公司的人力成本將大大提升。
雪上加霜的是,2018下半年開始,諸多對于民營經濟不利的言論興風作浪、擾亂軍心。
雖然中央領導多次對民營經濟給于高度肯定,連續做出支持民營經濟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承諾,但是市場氛圍還有待繼續改善。
第四,中國經濟四十年的高速增長成為歷史。
四十年改革開放,波瀾壯闊,轟轟烈烈,創造了人類經濟史的奇跡。
四十年來,中國GDP實現了225倍的增長,規模達10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二,經濟總量全球占比15%。
中國經濟從四十年前搖搖欲墜的破帆船,變成了今天乘風破浪的現代化巨艦,告別高速增長,是中國民營企業家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
依靠融資高速擴張的時代結束了 回頭我們再來看創業的小生態,目前中國的創業環境也有四點特征: 第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
二十年前,沒有會敢預言中國會成為互聯網大國,而歐洲和日本卻失去了互聯網的機會,這背后不僅有創業者自己的努力,更因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產業有著高屋建瓴的認識,畢竟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拒絕互聯網的國家之一。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互聯網生態已經基本形成,未來十年,很難看到能與阿里騰訊抗衡的巨頭出現。
今天阿里、騰訊、百度、字節跳動、美團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他們各自都建立了自己的生態,并且共同形成了中國互聯網的基本生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都是在這個生態之上的產物。
第二,未來幾年大量的獨角獸公司會死去。
成為獨角獸,是過去十年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共同追求的目標。
事實證明,如果沒有堅實的業務做支撐,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獨角獸,也會分分鐘撐不住。
2018年,ofo拉開了獨角獸公司死亡的序幕,錘子手機緊跟其后,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獨角獸公司無以為繼,突然死亡。
第三,上市并不能成為人生贏家。
與獨角獸公司難以為繼相對應的是,即使公司僥幸上市,創業者和投資人也很難成為人生贏家。
據統計,截止2018年12月,過去一年在港股和美股新上市的幾十家TMT公司中,80%IPO的基石投資人在虧錢;再往前看Pre-IPO輪,50%的投資人有虧損。
第四,依靠融資高速擴張的時代結束了。
BAT的成功,大大激勵了國內外的資本,大量的資金通過私募基金進入中國,希望能找到下一個BAT。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股權投資最為瘋狂的十年,也是中國互聯網泡沫最為瘋狂的十年,很多獨角獸都是資本泡沫下的產物。
2018下半年,中國的私募基金進入冰河期,融不到資、基金發不出來、創業環境惡化,市場上人民幣基金的存量斷崖式下降。
未來情況可能有所改善,但是過去十年依靠融資高速擴張的時代應該一去不返了,投資人和創業者會更加趨于理性。
商業的本質沒有變 時代在變,但是商業的本質沒有,歸根到底,是如何將貨賣給客戶,實現商品的流通。
人類形成城市,就形成了人流的聚集,人流的聚集,就形成了流量。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流量入口,南京的夫子廟、蘇州的觀前街、杭州的武林門、上海的南京路。
傳統商業,也是流量的生意,星巴克、麥當勞,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店鋪選址能力,中國人說“一鋪養三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有了市口,就有了流量,有了流量,就不愁生意。
除了自然形成的流量,商人也會另辟蹊徑,通過對專業供應鏈的整合,制造流量,比如義烏小商品城、海寧皮革城,還有中國人非常喜歡的奧特萊斯。
到了互聯網時代,馬云說,未來你不做電子商務,你將無商可務。
馬云創辦了淘寶,又搞了天貓,掌控了互聯網購物的流量入口,就像南京的夫子廟。
京東從3C產品入手,另辟蹊徑,有點像歐特萊斯。
阿里和京東搶占了先機,搶占了流量入口,在其后十多年的時間,有無數的挑戰者,無論是垂直電商還是內容電商,都沒有人能挑戰阿里和京東的統治地位,歸根到底,你的流量比別人貴,賣的東西比別人少。
從線下到線上,商品購買的場景發生了變化,但是商業的邏輯本沒有變化。
局面在三年前發生了變化,2015年云集和拼多多先后成立,2018年,云集的GMV超過300億,拼多多的GMV更是超過了3000億。
2018年,堪稱社交電商的元年。
拼多多和云集能夠破局,就是因為他們發動了一場流量革命。
如果說阿里京東如同當年的步步高一樣,通過競拍央視廣告標王得到了流量,那么拼多多和云集就像當年在農村土墻上刷廣告的三株口服液,打了一場人民戰爭。
拼多多通過給用戶讓利,利用用戶希望便宜的心態,在社交平臺上完成了流量的裂變。
云集則是通過找到KOL,就像找到各地的村長、縣長,說服他們一起鬧革命,村長和縣長再發動群眾。
這場流量的革命就是去中心化,說到拼團和分銷,并不是新鮮事物,這場革命到今天才發生,最大的原因就是微信生態日趨成熟,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小程序、公眾號、微店、移動支付……為社交電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阿里巴巴成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馬云老師又有了新的想法。
馬老師說,未來電子商務這個詞要消失了,新零售要崛起了,只有做到線上線下和物流相結合,企業才能有未來。
現在創業者又要回歸線下了,一來是因為線上的流量也越來越貴了,二來是因為線下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了。
商場從1.0的百貨時代,到2.0集服裝餐飲吃喝玩一條龍服務的shopping mall時代,到現在越來越注重用戶體驗。
Mall越來越多,離社區越來越近,而現代的新社區商業配套也越來越成熟。
這使得商業的主戰場重返線下變成了可能。
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商業的本質不會變,要實現商品的流通,就需要完成對流量的掌控。
現在線上線下的流量格局已經形成,商業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創業者無非是在這樣的生態中完成商業的運作,核心要素無非是線上+線下、社區+社交、拼團+分銷。
從流量到產品 商業的本質是商品的流通,而商品流通最大的驅動力是品牌。
從狹義的角度看,流量就是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從廣義的角度看,產品就是品牌,酒香不怕巷子深。
與互聯網公司相似,中國早期的企業,都是從流量競爭開始的。
浙大校友史玉柱當然是營銷的高手,腦黃金、腦白金,你要看電視,就得看他們的廣告,“送禮就送腦白金”,謊言重復一千遍都能變成真理,何況廣告。
浙大校友段永平也深諳此道,步步高在1999/2000兩奪央視廣告標王,“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的廣告很容易能占領用戶的心智。
到了OV時代,段永平系的公司更是把營銷做到了極致,一線的綜藝節目幾乎被他們包了。
所以不難理解,柳傳志堅定地選擇了“貿工技”的路線,因為這條路好走,只是走了30多年,聯想只見貿易,不見技術。
早期的互聯網公司更是如此,創業者把流量的爭奪發揮到了極致。
從門戶網站、論壇、博客、電商、網友、微博,到微信、抖音,對于互聯網創業者來說,得流量者得天下。
發展到后期,更是出現了滴滴、ofo、瑞幸咖啡,一批以瘋狂融資做支撐,用購買流量、補貼用戶快速擴張的怪獸。
過去的十年,中國的創業者都雄心壯志,希望做平臺、做商業模式。
現在看來,相當長的時間里,再出現阿里騰訊這樣超級平臺的機會微乎其微,互聯網商業生態也基本成熟。
滴滴要做平臺,但是現在我用高德地圖叫車,而且一次性可以叫六七個平臺提供的出租車、共享車服務;ofo要做平臺,其實他獨立的App根本沒有意義,共享單車放在支付寶下最合理,結合芝麻信用分也不需要用戶繳納199的押金;瑞幸咖啡開發了自己獨立的App,可是現在也接入了美團,平臺的價值也消失了。
但是今天我們如果靜下心來盤點,真正偉大的企業有哪些?華為、騰訊(微信)、阿里巴巴(支付寶)、字節跳動(抖音)、大疆、格力……那些基于流量的公司紛紛倒下,而潛心于做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卻越來越好。
傳統的企業更是如此,比如堅持不上市的老干媽,和同樣堅持不上市的海底撈。
我認為浙大學長段永平是中國最懂營銷的企業家,但是他卻從來不以營銷為傲,更關注產品。
OPPO宣布2019年將投入40億研發預算,不設上限!而段永平投資的拼多多推出了“新品牌計劃”,扶持1000家“拼工廠”品牌升級。
流量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建立品牌,只有過硬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讓品牌長治久安。
冬天,創業者如何活著 企業的本質,是現金流的游戲。
一個企業可以通過產品銷售獲得現金流,也可以通過銀行借貸等舉債的方式獲得現金流,傳統產業基本都是如此。
過去十年,大多數的創業公司都是靠融資獲得企業經營的現金流。
2019,甚至較長的時間內,融資可能都會成為一件比較難的事情,把企業的現金流寄托于外部股權融資,是非常危險的。
對于創業者來說,最現實的做法就是開源節流。
2018下半年,身邊有不少創業企業開始裁員、降薪,我認為這是非常務實的做法。
過去十年,由于互聯網巨頭對人才的虹吸效應,互聯網行業的人才工資基本都是虛高的,互聯網公司人力資源配比往往是高配。
減少不必要的人員配置,降低太過高昂的企業文化支出,包括豪華的團建、年會,優化員工薪資結構是降低成本的最好措施。
公司要形成穩定的,有質量的現金流,從2C到2B,從免費到收費,從補貼用戶到經營業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創業者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企業管理和經營上。
過去十年,創業者更像娛樂明星,到處演講、站臺,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擴大個人和企業的影響力上,熱衷于做PR,混圈子。
年輕的創業者在公司管理和經營上本身就經驗不足,又不好好學習,企業最終粗放式管理,損耗嚴重。
ofo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估計有數以億計的資金,管理者根本不知道花到了什么地方。
真正優秀的企業家,任正非、段永平、張小龍、王興、黃崢、汪滔……都是非常低調的人,很少在公眾場合宣揚自己的觀點。
從做流量回歸于做產品,從做模式回歸于做生意。
流量的時代已經落幕,無論是線上的流量還是線下的流量,格局已經形成。
品牌的本質是產品,只有優秀的產品,才能將流量轉化為價值和效益。
以前創業者動輒談模式創新,商業就是生意而已,只有賺錢的生意才值得炫耀,需要不斷補貼的模式最終不可持續。
我給藕舫系創業者最后的一點忠告是,無論是什么情況,都不要抵押房子、借錢創業。
今天創業者的責任是創新,而創新的風險需要社會資本來承擔。
中國的資本還是過剩的,如果今天你的想法得不到資本的青睞,又無法通過市場來賺取現金流,實在堅持不下去,就放棄吧。
最后,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從資本的角度看,過去十年是中國創業的黃金期,很多孩子靠著一個PPT就能拿到啟動資金。
瘋狂的投資,推動了創業項目快速擴張,也催生了不少像ofo這樣的怪獸,這些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模式創新和商業推廣上,吸走了更多的資本和流量,很多潛心于產品和服務的公司反而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
但是換個角度,當資本泡沫退潮之后,那些真正有實力、真正有定力、真正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更容易浮出水面。
當市場的喧鬧過去之后,剩下的創業者可以更多把精力放在產品上,放在企業經營上,放在技術研發上,對中國來說,不失為一件好事。
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圍環境有起有伏,但是每個時代都是創業的黃金時代,每個時代都會涌現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創業明星。
下一篇:延禧創業攻略消費創業者十六字心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為什么說抓機會比學本領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