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電子商務未必比傳統商業社會有著更多的文明與進步。
隨著國內電商草莽階段尚未擺脫,已經孕育了無數的隱形規則,一方面在兇狠地刺戳著零零散散的電商規則,一方面已經在“構建”一種線上交易市場的無形章法。
電商潛規則之-------平臺賬期虛報在平臺上開店,商家賣出東西后錢卻要在平臺的賬上待兩個月,才能返給商家,有很多商家直接抱怨資金被“非法占用”卻又不敢理直氣壯找平臺算賬。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多數平臺商均是將入駐商家的銷售額先匯集到自己平臺賬上,再經過統一結算返給商家,而該賬期從幾十天到數月不等。
現金流難以直接進入電商的腰包,難免讓很多供應商不滿。
這必然導致一些大的平臺商,樂于打造開放平臺業務。
自采自銷模式要占用大量的資金,而平臺模式下,商家首先要交一部分費用,而所有產生的交易額在自己定的賬期內一直在自己賬戶上,成了一大筆可觀的“可支配收入”。
所以,有的平臺大佬開始玩兒現金流概念,對媒體或者對外披露時財大氣粗的宣稱,賬上有多少億的現金,不缺錢,季度性盈利等,實際上里面有太多的錢是應付賬款。
以某個知名B2C商城講,現在對外披露的賬戶現金比其先前幾輪融資總額加起來要高太多,而且自己本身還在持續虧損流血,所以其現金儲備中顯然計入了大量的貸款沉淀。
電商潛規則之------品牌上位要賄賂“平臺小二”今年年中,國內一家知名網上交易平臺發公告稱處理網上經營出現的一些不正當利益的收授現象。
引發這種現象的一方面原因是少數年輕“小二”未按規定履行職責,濫用資源,但另一方面,這也暴露了很多網商希望通過“潛規則”實現自己的“上位”。
與早期一些平臺“小二”和刪差評的公司勾結欺詐商家相比,現在的一些中間人的財路則花樣繁多。
從直接收受利益到與代理公司合伙分成、自己參股公司,甚至從批發市場買來假貨自己放在平臺上賣,其的利益鏈從原來的地下拖到了地上。
據媒體報道,攀上平臺中間人們的好處:不僅商家可以不用排隊參加各種促銷活動,在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時,亦能迅速幫你擺平一切。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中間人可以提供給商家競爭對手的店鋪訪問量、訪問深度、店內停留時間、回頭率等關鍵性數據,也可以把低價甚至劣質的產品高價賣出。
平臺中間人的權力過大,既是缺少監督與制約的惡果,同時也暴露了人工干預凌駕于運營機制之上的死穴。
電商潛規則之------國內做電商必打價格戰京東做個店慶,其他平臺也跟著摻合攪出一場價格戰,天貓借光棍節大促,沒料最終成了全網商家的價格戰決斗場。
對于垂直領域的幾家帶頭電商而言,想活下來也得靠價格拼個魚死網破。
但價格戰在國外就很少見,這背后實際反映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當中國大部分的經營者還在拼命向流通和零售要利潤的時候,很多國外的人早就沒有把這個當一個利潤豐厚的市場去做,他們開始搞軍工、新能源、新科技等,只有在中國大家還在拼命的往零售里擠,所以打的熱火朝天。
國內做電商現在跑在前面的基本是拿了投資的,而投資基本只看兩點,要么規模、要么利潤。
而現在的國內電商投資思路基本上選擇了前期沖規模的路徑,根本沒有利潤可言,所以對于電商想要存活,必須干掉對手或者跑在前面,也就無法避??“中國特色的電商主義價格戰”。
電商潛規則之-------快遞賣家聯手假發貨雙11期間訂單量的驟然飆升必然導致很多賣家爆倉,進而難以保證貨物的及時配送,如果按照平臺商的規定,賣家必須在2天或者大促7天中發貨要求,爆倉很容易給賣家帶來大量的處罰。
不過早有一條潛規則在賣家內部流行------假發貨。
賣家跟快遞方面購買快遞單號,或者偽造一些快遞單號(比如寶貝同時在淘寶、拍拍兩個平臺售賣,而商家可能拿了一個拍拍已經發貨的單號放到了淘寶上,或者直接做一些虛假跟蹤訂單,貨還在倉庫,但是系統已經顯示發出去了。
)這樣一來,買家的不滿傳到賣家處的時候,賣家可以很輕松的把責任推卸給快遞公司。
快遞心甘情愿背起黑鍋。
正因為現在快遞公司更依賴于商家而不是個人用戶,使得快遞相對于平臺方或者大賣家處于弱勢地位,這樣的假發貨便在快遞方面得到了默許。
電商潛規則之------回補買家改差評在國內互聯網零售充斥著大量假貨的時代,代表誠信、口碑的售后評價成了很多互聯網商家的“糾結之處”。
國內少量的C2C市場實際上是充分交易的自由市場,很容易讓一些有特點有優勢的網店早早的發展起來,但就如同商販市場中練攤的攤主脫離不了商販意識一樣,一些C2C交易平臺里做大了規模的店家,也會糾結于一些細節。
很多商家擔心買家對產品負面的評價會影響這款產品的銷售,所以店主常常通過給買家一些實物補貼或其他返利小賄賂來修改自己的差評。
不過這樣的“潛規則”也給商家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不少的惡意評價人員活躍在網絡上,形成“坐收漁利”的黑色產業鏈。
電商潛規則之-------企業先拿投資再裁員“趁著人多趕緊要錢,拿到錢后,迅速裁員。
”這成了很多電商的資本生存之道。
太多的電商本就是依托一本簡單的商業計劃書拿到了天使的第一輪投資,于是招了員工,擴大了規模,但當發現電商渾水并非好趟,必須在縮減成本和擴大資金兩者之間做出選擇時,已經有很多的電商企業主選擇了看起來更“聰明”的一石兩鳥之計:趁著人多要投資,拿了錢后砍成本。
這一潛規則逐漸成了企業在茍延殘喘之時做的一個星火燎原的美夢,甚至成了一些垂死電商的救命稻草。
眼看著公司利潤和銷售的持續下滑,還要繼續推陳出新,發布新戰略,以便騙取投資人的“閑置資金”。
電商潛規則之------平臺大促必有刷單往往一場平臺網購大促即將啟動的時候,最緊張的莫過于等待露臉的品牌商家和那些平臺類目負責人。
在以往的多次平臺大促中,常常會發現一些品牌商“奇襲”般的銷售訂單,單價數萬元的商品,瞬間被買下數百甚至上千件。
甚至早也有人在網上爆料稱,自己為某某商家刷了多少萬的虛假訂單。
刷單背后藏著無數的利益玄機,平臺大促之時,商家通過部分業績作弊可以爭取到平臺商的優質推廣資源和業界口碑,以拉高真正的銷量。
不過,有業內人推測,部分刷單者之所以敢公開刷單動作,一定離不開平臺商對這種作弊行為的默許,甚至這才是電商平臺刷量成風的主要助長之因。
通常情況下,大促成績與類目負責人的KPI直接掛鉤,甚至有平臺與入駐大品牌和重點客戶協議中,銷售、資源等和傭金密切相關,如果完不成預定目標,商戶可能會面臨扣款。
這類商戶通常都是億元級別,借助“作弊”手段刷量成功,即可輕松完成目標。
電商潛規則之-------未授權產品照買不誤早先施華洛世奇的的一份對外聲明暴露了國內電商平臺大賣特賣未被授權商品的混亂現狀。
而有知情人則直言,中國電商幾乎100%未獲得國外奢侈品企業的授權。
奢侈品僅為其中的一類產品,因為奢侈品企業對渠道管控比較嚴,一般走直營店,和少量自己管控內的加盟店,但到目前幾乎沒有一家奢侈品企業授權電商對其銷售。
而目前國內電商銷售的奢侈品,由于未獲得授權,產品的渠道一般有三種情況,從經銷商那里拿貨、海外代購、買尾貨。
這幾種經銷途徑,一旦產品出現問題,消費者往往投訴無門,售后無人響應。
不僅奢侈品如此,部分鞋類電商也是采取從代理商低價格竄貨進行謀利,這不受到品牌商的價格體系監管。
不過,這樣的銷售勢必會影響到品牌商的利益,隨著品牌商對渠道和品牌的加強監控,這條路將越來越窄。
下一篇:電商的這些問題你逃不掉!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互聯網創業新增另類導師 周鴻祎試水娛樂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