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慧聰網董事長郭凡生和CEO郭江郭凡生第二次站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時,比2003年慧聰登陸創業板時還開心。
雖然轉主板并不像首次IPO那樣受關注,但對于執著于股份改造、家族企業研究的郭凡生來說,慧聰已是引以為傲的案例。
實驗田郭凡生和慧聰網在互聯網行業被熟知,起因于2007年左右熱門概念B2B,這是當時阿里巴巴最重要的業務,從傳統商情目錄轉型互聯網的慧聰網,沒有少和阿里巴巴打口水仗。
多年過去后,“老對手”阿里巴巴憑借C2C、B2C及支付工具的顛覆成長為巨人。
而專注做B2B的慧聰則在內貿垂直行業持續發展,進入一條緩慢而艱辛的道路,甚至錯過消費電商的大蛋糕,但在郭凡生心里有一番不一樣的考量。
這和郭凡生“下海”創辦慧聰的背景有關。
出生于1955年的郭凡生,經歷過上山下鄉、當兵和重入大學。
1982-1990年,郭凡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研究室、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制度改革研究所,從事西部發展與企業制度方面研究。
早在80年代,郭凡生就開始研究民營企業股份改制問題,并提出一種股份叫“身股”。
這個理念源于晉商之道:干活拿六成,投資拿四成,保證了晉商三百年的成長。
郭凡生基于這種思路寫了許多文章和書籍,但那時候這些是陽春白雪,并沒有人支持。
1990年郭凡生下海創辦慧聰網,主攻商情目錄。
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郭凡生根據研究成果在慧聰創立規矩:雖然公司由幾個股東投資,但實行勞動股份制,公司利潤不僅分股東,每年70%利潤還分給不持股的員工。
1999年慧聰獲得風險投資,對公司進行身股改造,讓100多名員工擁有公司股份。
2003年慧聰在香港上市,126名員工成為百萬富翁,這在當時是一筆巨資。
但慧聰并非一帆風順,2008年前后轉型互聯網遭遇經濟危機,股價從2港元跌至0.3港元。
這個時候如何激勵員工?郭凡生表示當時慧聰回購15%股票,然后按照0.6港元給員工發期權,2011年慧聰股價漲至1.6港元,員工獲利7500多萬港元。
同年慧聰還決定拿出5000萬購買股票,當做獎金發放給員工。
“一定要讓資本市場異動、溢大員工收益,這就是制度。
在這個制度中沒有老板也沒有打工者,在這個制度中我們家族依然控制慧聰50%以上股份,但這樣的制度讓收益權和管理權實現社會化,我們沒有勞資矛盾。
”郭凡生說。
商者有其股在慧聰轉主板上市當天,有一個觀摩團隊叫做“合伙人”。
與阿里巴巴創始合伙人概念不同,慧聰合伙人是慧聰各個業務中高層,甚至包括慧聰園區園長。
包括CEO郭江都是合伙人的一員,這47名合伙人大部分在慧聰工作超過10年。
這也是郭凡生股改制度研究的新嘗試。
2013年中層員工希望分股票,郭凡生給出的方案是員工出1元、公司借2元購買股票,鎖定期三年。
拿出總額2000萬元的員工獲得慧聰4000萬元借款,在3港元左右價格買入慧聰,這47名員工就是合伙人,也是慧聰重要戰略決策團。
在崗位業績獲得的期權獎勵之外,慧聰合伙人制度讓中高層更有工作動力,尤其這一年慧聰股價達到3-4倍漲幅。
當然目前這只是賬面財富,在鎖定期結束之前,他們需要更加努力提升業績,才能穩定股價獲得豐厚回報。
除了在中堅力量層面激勵,郭凡生還希望留住新員工。
從2004年到2013年慧聰總計發放11次期權,去年還發放一筆紅領巾期權給年輕職務低的員工,行權時間是5年,到今天每筆紅領巾期權已價值幾十萬港幣。
在轉主板前夕,郭凡生還與郭江一起從個人股份中拿出部分向全體員工增股,最低1000股起,以目前市值計算總價值超過1億港元。
其實這種勞動股份制概念,在今年的互聯網行業已是“標配”,一次次VC介入及IPO,讓無數員工成為富翁,勞資實現共融。
“中國互聯網行業全面戰勝舊制度,互聯網是一個徹底的知識經濟時代。
”郭凡生說。
慧聰做傳統B2B行業生意,常年和成千上萬中小企業打交道,郭凡生看到互聯網普及的勞動股份制帶來多大生產力,就看到中小企業發展中有多大阻力。
基于這樣的判斷,2008年郭凡生把公司交給侄子郭江,潛心研究股改問題。
傳教士在被現代化建筑包裹的中關村的繁華地段,有個叫鬧中取靜的四合院叫“慧聰書院”。
從院落名稱就可看出這是郭凡生的資產,在辭任CEO后他以這個小院為聚點,組建70多人的團隊,主力研究勞動股份制和民營企業變革,并為成長型企業做股改解決方案。
過去幾年郭凡生每個月都在釣魚臺給100多名企業家講課,主題是如何做股改方案,每次5小時課程人均收費4-5萬元,然后協助進行方案落地。
這個價格到底貴不貴,郭凡生更喜歡用“值不值”來探討,對于他來說價格越高,意味著自己的研究越具有價值。
目前郭凡生已經指導十幾個企業落地方案,這些企業多是餐飲、連鎖、醫藥、制造類傳統公司。
“這個過程中,我真正看到中國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2009年,郭凡生對天津一家五金連鎖店進行股改。
這家公司有26個連鎖店,給集團上繳利潤300萬元,持續走下坡路線。
股改方案就一頁紙,一是從一級核算變成二級核算,二是公司實行勞動分紅,定一個利潤基數,超過部分老板拿40%,店長拿40%,副店長和員工拿20%。
這里面提升最大的是店長積極性,他開始考慮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率問題,26家門店總共裁減40%冗余人員。
在利潤結構改變后,第一年該公司向集團上繳利潤漲到800萬元,第二年漲至1600萬元,老板收益利潤漲9倍,店長平均收入從3萬漲至30萬元,員工收入也增長一倍多。
“這不就是公平和效率的同時提升嗎?過去經濟管理學和工資研究中從未進入的地方,就是如何通過企業利潤初次分配提高效率,保證效率和公平的同時體現。
”郭凡生說。
這樣的案例在慧聰書院很多,一些藥業公司、KTV連鎖店都進行了郭式股改。
作為慧聰股東,IDG李建光和郭凡生有長時間交情,在他眼里郭凡生是個勤勤懇懇的“傳教士”,不遺余力在各個場合推廣他的股改觀點。
年近60的郭凡生人生閱歷豐富,具有極富感染力的演講口才,但不是所有人都買單,從做慧聰開始,就不少人認為他是“大忽悠”。
郭凡生也坦言,這套股改制度弊病就是老板本身:心胸是不是足夠大,在分股時不是當獎金而是進行制度創新。
但人心恰恰最難改,也導致企業家們對郭凡生的股改制度褒貶不一。
不過郭凡生對此毫不在意:“勞動股份制我已做了20多年,現在想反駁我的人,我只說一句:你做過么改革?沒做過憑什么反駁我?”老郭總和小郭總中國傳統民營企業,最大特色就是家族企業,最開始都是由一個或幾個血脈關系清晰的家庭或家族組成,利益關系也按照血脈關系傳承,慧聰也不例外。
接過CEO擔子的是郭凡生侄子郭江,郭江1996年加入慧聰、從業務經理做起,2002年成為副總裁,2008年出任CEO。
早期慧聰里,高管清一色是郭姓,郭凡生的弟弟、兩個侄子、外甥女甚至侄子的女朋友,都在慧聰工作。
郭凡生認為那個年代創業親戚多是規律,但公司做大了就需要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郭凡生采用的方法是把自己的股份和資金發給親戚,讓他們滿意的離開公司。
作為長輩,郭凡生在這些后輩離開公司后的創業,都給與最大資金支持,比如紅孩子以及影視劇《喬家大院》,都是在郭凡生支持下做的創業項目。
而接任CEO的郭江,獲得郭凡生5%的股份贈與,并在慧聰艱難發展中一路成長,形成慧聰第二代管理團隊。
在轉主板答謝晚宴上,郭江回憶了2008年那段幾乎彈盡糧絕的歲月,感嘆如果不是因為叔侄關系,恐怕自己要被郭凡生開除十幾回,但正是叔叔們(包括和郭凡生平輩的投資人)的幫助,慧聰才能度過危機并從幾億市值達到幾百億市值。
2011年入股慧聰的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郭為,則感嘆郭凡生有個好侄子,能夠接管慧聰白手起家的業務。
事實上這是從體制內走向體制外企業家共同面臨的問題:企業的接班人在哪里。
“我們這一代企業家,無論馮侖、郭為還是王石,你問他們一個問題,如果你們不在了,公司會怎樣,他們都答不出來。
”郭凡生說,這些企業家們并沒有設計出退出機制,而自己在數年前就認識到,讓50多歲的人去掙80后的錢多么不靠譜。
雖然郭凡生認為目前家族企業最重要問題依然是股權結構,但也需要重視傳承問題,尤其是多數后代不愿意接班,就算愿意接班,從小開寶馬住豪宅、完全沒體驗過企創業艱辛的富二代們,也很難順利傳承。
當然郭凡生并不認為傳承必須要直系親屬,他更強調的是家族對企業的控制,如果做好股權改制和激勵方案,即使是職業經理人,也能夠讓企業持續發展。
對他來說,最不利的情況是家族失去控制權,比如像雷曼兄弟和貝爾斯通這樣的企業,最后不得不淪落至破產命運。
目前張維迎、馮侖、吳克剛等都是慧聰書院的常客,他們常常聚在一起研究企業制度。
郭凡生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會在慧聰先進行實驗。
目前他最想證實的三個結論已有兩個實現:一是勞資矛盾導致勞動者不能分配利潤,中國家族企業被浪費的效率比利潤高;二是中國所有私營企業特別是國營企業里,勞動力資源大大閑置和浪費。
而郭凡生最想證明的一條結論,則是這次制度革命再也不由中央文件決定,而是由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企業家用自己的理想、光榮和夢想實現。
“這需要更多的企業通過實踐來進行論證。
”郭凡生說。
下一篇:阿里換帥,新CEO為什么是張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揭密:扶持馬云成為中國首富的六大神秘人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