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8月31日,融創中國披露了2018年半年報。
業績發布后,孫宏斌對媒體說“我們是安全第一,這一兩年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未來保持現在的規模難度不大,但增長也很難。
”融創2018年H1的財報數據很靚麗:合同銷售金額1915億、同比增長約76%;營收466億、同比增長約215.3%;毛利潤115億元‘同比增長251%;凈利潤67.8億、同比增長297%。
過往12個月(2017年H2+2018年H1),融創凈利潤達165億。
1132億港元市值對應的市盈率僅為6倍。
故此孫宏斌給出“買房子不如買融創股票”的建議。
“多收了三五斗”的財報發布后,投資人并沒有買賬,融創股價仍是不溫不火。
正如孫宏斌所說,融創目前主要問題是安全、而且“增長很難”。
高風險、低增長,投資人為什么要買融創股票?再說恒大的市盈率比融創還要低!強弩之末2007年被迫賤賣順馳之后,孫宏斌全力經營融創。
此時中國房地產業高速發展的“紅利期”已過,但孫宏斌卻率領融創奇跡般地急起直追:2011年,融創合同銷售金額居行業第18位;2012年升至第12位、2014年突入前10、2016年位列第7;2017年,合同銷售金額3620億元,同比增長140%,行業排名第4。
進入2018年,融創終于慢了下來。
上半年合同銷售金額1915.3億,同比增速降至76%,僅為2017年的一半。
恒大、碧桂園、融創是中國房地產領域最激進開發商,近些年都在蒙眼狂奔。
2016年恒大以3734億合同銷售金額拔得頭等。
2017年碧桂園以5508億元超越恒大,這一年融創也很猛,3620億合同銷售額相當于碧桂園的66%。
但2018年H1又回落到碧桂園的46%。
狂奔十年,融創已是強弩之末。
盡管碧桂園日子也很不好過,但融創合同銷售金額只有碧桂園的一半,想要超越談何容易。
別人家的營收雖然2017年融創合同銷售金額達到碧桂園的66%,但營收相當于碧桂園的29%。
房地產公司結轉營收有很大的自由度。
假如一個項目預計銷售20億,2016年賣了一半,到手的10個億可按“客戶預付”或“合同負債”的名目歸為“流動負債”,待項目售罄再將20個億結轉為營收。
如果2016年就想結轉這10個億也很容易:把項目分為一期、二期;一期于2016年銷售完畢,10億銷售收入被確認為本年營收。
所以房地產公司確認為2017年營收的款項即包含2017年的合同銷售收入,也一定會有來自2016年收入,還會有2015年甚至更早年的收入。
錢已到手,想什么時候結轉為收入都“有道理”。
“營收/合同銷售金額”可以被稱為“名義結轉率”。
分母是本年合同銷售收入,分子來自本年及往年合同銷售收入。
打個不嚴謹的比方,營收是交給老婆的工資,合同銷售金額是他的實際收入。
多數情況下兩者的比值小于1。
但也有例外,比如事業不順,收入下降,為面子拿“私房錢”加上實際工資交給老婆。
碧桂園名義結轉率就曾高于100%。
上市的房地產公司為讓財報好,傾向于盡可能多結轉,但是要留“地步”。
假如來年銷售收入增速不理想,可以提高結轉率、讓營收保持漂亮的增長曲線,本質上是用往年的收入來扮靚本年業績。
合同銷售金額反應企業經營上的進取精神,名義結轉率則反應其在財務上的激進程度。
比如萬科名義結轉率從未高過80%,2017年只有46%;2016年碧桂園名義結轉率為95%;2017年,恒大名義結轉只有62%,2018年H1一下沖到99%。
別人家的營收達到合同銷售金額的99%,為什么融創只有24%?如今投資人看中top line(營收)勝于bottom line(凈利潤),融創不是不想多結轉,而是另有原因。
花架子融創的名義結轉率低得離譜,2017年合同銷售金額3620億、營收659億,名義結轉率僅為18%。
或許因為融創合同銷售額增長太快?比如2016年融創合同銷售額超過1500億,同比增長121%。
假如該財年353億營收全部結轉自2015年的合同銷售額,等于結轉了51.8%。
但2016年碧桂園合同銷售金額同比增長120%,名義結轉率仍然高達68%。
所以,高速增長不能理解融創結轉率只有18%、24%。
真正的原因是融創體系里聯營、合營公司占比較多,而只有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才能“并表”。
聯營模式下,融創持股不足50%,不當家、不做主;合營模式下,融創持股達到50%,但也是“當家不做主”。
2017年,聯營/合營企業銷售收入1404.7億元,相當于融創的213%。
融創只能將“親自”完成的597.5億確認為營收,聯營/合營企業一千多億不能并入。
2018年H1,聯營/合營企業的收入沒有披露,只根據權益法確認了11.1億元的投資收入。
為取得“投資收益”,融創付出代價不小。
2017年末,聯營/合營公司賬面價值(按成本入賬再逐年攤銷)分別263億和323億,合計586億、相當于凈資產的96.7%。
2018年,聯營/合營公司賬面價值達到621億(相當于凈資產的97.8%),半年收益11.1億,年化收益率3.58%,還不如存銀行。
融創投資眾多的聯營/合營公司,資產收益率卻如此低下,圖什么?不過是為了讓合約銷售金額大增,撐起“行業排名第四”花架子。
四種負債率“爭奇斗艷”披露資產負債率為的是幫投資人評估債務風險,而不是相反。
融創一向不愿“老老實實”地披露資產負債率和凈資產負債,盡揀些奇奇怪怪的“負債率”讓投資人一頭霧水。
2018年中報稱:有息負債余額較去年年底減少約95億元,凈有息負債率下降9.5個百分點。
聽起來讓人寬心,但只說降了9.5個百分點,到底是百分之多少,普通投資者能算出來嗎?房地產企業普遍負債率較高,但融創和碧桂園高得離譜。
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融創總資產、總負債分別為6699億和6064億,資產負債率為90.5%。
2018年二季度末,融創凈資產負債率達954%,僅次于“亢龍有悔”的碧桂園!2017年報,融創披露的是一個掩耳盜鈴的“資產負債比率”。
分母是總資產,資產負債表里最大的那個數,分子是計息借貸減現金、再減受限制現金。
分母不能再大、分子無法再小。
用龐大的總資本來證明家底兒雄厚,但90%的資產是借來的,談何“雄厚”?2017年末, 融創資產負債率90.3%,凈資產負債率928%,資產負債比率僅為19.7%。
“資產負債比率”不僅數值小得讓人產生“企業債務負擔不重”的幻覺,更離譜的是會出現負債越高數值越低的奇景。
比如2018年二季度末,融創資產負債比率為18.3%,總資產為6699億。
假如再從銀行貸款3301萬億。
在拿到這筆貸款的時點,由于錢還沒有花出去,都是賬面現金,做分子“有息負債凈值”還是1226億,做分母的總資產達到1萬億,資產負債比率降至12.26%!融創披露這樣的負債率居心何在?2018年中報披露的又是“凈有息負債率”,分子是有息負債、分母是凈資產。
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尾,融創長期借貸、短期借貸余額分別為1345億和753億,這2098億的確是“最不敢不還的”,賈躍亭也得把這種錢還了才能出境。
至于欠供應商、欠員工的就顧不到了,反正也“不礙事”。
但融創要把大陸的生意做下去,除了欠金融機構的2000多億要還,欠供應商的759億也要還,欠關聯公司的935億要還,預收用戶1724億購房款,要把房子蓋好按期交付。
”凈有息負債率“的問題是以偏概全,既然披露了以凈資產為分母以有息負債為分子的“凈有息負債率”,至少還應披露以應付賬款為分子的“凈應付賬款負債率”、以合同負債為分子的“凈合同負債率”,才能讓投資者了解融創在凈資產上加了多大的杠桿,其實看一眼凈資產負債率就知道所有杠桿的總和是9.54倍。
盛宴過后孫宏斌是房地產老兵、融創卻是后起之秀,2015年之前沒有能力囤地,基本上只有在建工程沒有土地儲備。
2016年報,融創終于披露了7291萬平米土地儲備(相當一部分是聯營/合營公司的儲備)。
2017年,融創新增土地儲備6764萬平米,年末土儲總面積1.42億平米。
加上意向參與的舊城改造項目,土儲總面積達2.18億平米。
2017年融創暴富是因為鯨吞了萬達的13個文旅項目,一舉獲得5897萬平米土地儲備。
其中可售面積4973萬平米、自持面積927萬平米。
真是一場盛宴!虎嗅當時推算可售部分銷售額達6358億,毛利潤超過1600億,足以彌補投到樂視血本無歸的168億。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融創沒有福分“消化”這餐盛宴。
根據新傳出的消息,濟南項目后續用地出了問題,海口項目整個被取消。
當地政府看中的是萬達的品牌,選擇的合作者是當時的中國首富。
孫宏斌能買下項目卻未必能買到地方政府的認可。
融創有能力經營好這些巨型文旅項目嗎?會不會賣了房就跑路?各地政府會重新評估相關事宜,已經開工的項目可能縮水,即不提供二期、三期用地;未開工項目甚至會被“連根拔起”。
下一篇:高管年薪:雙匯老板20億,劉強東賈躍亭1美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任正非:華為所有崗位都拒絕南郭先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