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當阿里的天貓國際聯系到李寧公司時,雙方或許都沒有意識這場紐約時裝周的走秀,會攪動出如此巨大的聲量。
2018,“李寧式體驗”還會再為李寧公司帶來更多驚喜嗎?在眾多運動品牌中,國人對李寧有特殊的情感。
李寧本人及其品牌,都曾作為民族的象征,陪伴著幾代中國人的體育生活……幾經沉浮后,3月22日發布的2017年財報透露了不少新的內容。
如今,李寧和他的公司再一次鎖定新方向,希望這一次他們會走得更遠。
3月22日早間,李寧公司發布了2017年的年度業績,這也是李寧回歸第三年的總結戰報。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不是證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訴大家,我曾經失去的我一定要拿回來!”《英雄本色》里這段經典臺詞,用來描摹如今這個時間節點上的李寧與其公司,顯得如此的熨帖。
3月22日業績說明會上的李寧,如今已滿頭白發,但更顯堅毅由于“紐約時裝周”事件掀起一陣李寧品牌的熱潮,再加上早在2016年報、2017中報的時候,李寧已向外界明確傳達出“繼續增長”的信號,因此各方對本次業績無不抱以很高的期望。
最終,李寧集團交出了一份全年收入88.74億元人民幣的成績單,毛利41.76億,經營溢利為4.46億,電商渠道等各項指標都呈上漲勢頭。
此番年報的出爐,除了印證增長外,李寧公司未來將向什么方向發展,更受大家關注。
而紐約時裝周那組照片帶來的此后兩月近60億港幣市值上漲,也一時傳為佳話。
從2008年北京奧運反超阿迪的一飛沖天,到此后迅速跌落谷底被安踏超越,再到如今依靠時尚,在“國貨當自強”的時代里卷土重來,過去的10年,對于李寧與公司而言,猶如一場夢。
從鮮花著錦到踽踽獨行 ,李寧遭遇滑鐵盧自1990年創立,李寧公司至今已近30年,既享受過萬眾矚目、鮮花著錦之盛,也曾在長期的業績低迷和外界質疑中踽踽獨行。
眾所周知,北京奧運會后,李寧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高達9.7%,反超阿迪,僅次于耐克。
2008,已是十年前了……想要借勢狂飆突進的李寧公司,在隨后的2010年接連做出幾件大事:更換品牌logo,鎖定為“90后”;對標耐克、阿迪,搶奪一線消費人群;店鋪以超預期地方式擴張;Lotto品牌業務開始實施……那時,在李寧主政經營是公司老員工張志勇。
但不幸地是,他的這一系列改革恰恰趕上了行業的壞時候。
行業整體疲軟,坐在國內老大位置、選擇逆勢而上的李寧首當其沖,庫存大量積壓,新老顧客雙雙流失,其品牌重塑亦被業界稱為“教科書式的失敗案例”。
到2011年,李寧公司凈利潤已大幅縮水至3.86億元,同比陡降65%。
這樣的挫敗,也順利地使2012年成為“李寧公司歷史上標志性的一年”。
其時,“內憂外患”是李寧最壞的時候。
“迷途的羔羊”、“偶像的黃昏”,一度成為媒體眼中的李寧形象。
同一年,國內知名券商的分析師總結認為,“短期來看,高庫存、高采購成本是李寧公司面臨的挑戰。
長期來看,品牌塑造成為李寧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 這個結論恰恰直戳李寧命脈。
品牌塑造本身不會有錯,但時機卻不成熟,從而可能會導致前功盡棄。
在那幾年中,盡管大行情十分弱勢,但耐克、阿迪可以憑借品牌優勢,下沉到三四線城市依然呼風喚雨;來自晉江的安踏、匹克,則“抱團抗擊”李寧,使后者難以在成本端長袖善舞。
一名安踏高管在2012年的一次采訪中表示,“我們更大的優勢來自于產業鏈的完善,我們不僅可以很好控制成本,讓產品更具性價比,而且渠道控制力更強。
”在“晉江幫”不斷圍攻之下,李寧在2011年雖然營業收入規模依然是本土體育品牌中最大的,但凈利潤卻不及匹克的一半,凈利潤最高的安踏公司則幾乎是李寧的5倍。
李寧提高產品定價,但品質卻沒有本質提升,更重要的是,李寧新的品牌形象,并未在新群體中獲得共鳴,老客戶也因之流失。
時間還是2012年。
在自我變革失敗、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李寧依然提出“沒有放棄國際化的追求,但要在打好本地市場基礎的基礎上。
”現在回想李寧這番話,其實就是兩個字:不服。
李寧回歸救李寧,一夢十年與三年回歸路經過裁員、高管調整后,李寧公司制定了2012年以后三四年內的新戰略,短期內解決存貨、產品成本、組織執行能力、渠道等問題;中期內改善供應鏈管理、營銷和產品規劃模式;長期內改造業務模式,在滿足消費者品牌體驗的同時,提高零售效率和投資回報率。
這時的李寧仍然對“中國第一品牌”抱有幻想,但現實情況卻與愿景漸行漸遠。
2012年,李寧公司出現了自2004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虧損金額高達19.79億,門店關掉1800多家,股價從20多狂跌到4元,投資者歇斯底里;但這還沒完,2013年又虧3.92億,2014年再虧7.81億。
李寧連續虧損三年,總額高達30億,其“多品牌戰略”也偃旗息鼓。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丁世忠的安踏體育卻在收購FILA后,將“多品牌”發揮到了極致。
當然,這也是后話了。
窮則生變,改革的內容和時機,決定著效果的好壞。
一番挫折后,收獲了經驗的李寧,決定再次改革。
這一次,李寧親自出山。
2015年,李寧正式歸來。
李寧正式回歸公司,出任CEO,并提出由體育裝備提供商向“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的戰略轉型目標,“一切皆有可能”的口號也隨即重啟。
人們紛紛感嘆,李寧終于回來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李寧集團很快公司扭虧為盈,至2016年,李寧收入就增長超過10%,整體毛利率更是由2015年的45%提升至46.2%。
截至2017上半年,李寧收入同比增長11.4%至39.96億元,凈利潤增長67%至1.89億元。
十年恍然一夢,夢醒時分才知自己身在何處。
2008年-2017年李寧收入與利潤走勢回到文章開頭的年度財報,經過了2015、2016的扭虧為盈之后,2017年的這份財報,則有著更多驚喜。
3月22日,李寧公司宣布集團2017年全年業績。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收入88.7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毛利增長13%至41.76億元。
期內凈利潤同比上升16%至4.46億元。
其中核心品牌李寧牌收入88.19億元,占總收入比達99%。
紐約秀場蛻變“中國李寧”,驚喜之外也有泡沫提到這樣一份出色戰績,紐約時裝周是繞不開的話題。
當阿里的天貓國際聯系到李寧公司時,雙方或許都沒有意識這場紐約時裝周的走秀,會攪動出如此巨大的聲量。
據悉,這場時裝走秀是由天貓“中國日”組織,除李寧外,還有太平鳥、Clot、ChenPeng,這幾個中國品牌都是首次在時裝周官方場地集中亮相。
李寧也由此成為第一個在紐約時裝周亮相的國產體育品牌。
李寧電商事業部總經理馮曄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籌備委員會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參加,我們第一時間就拍板決定了。
僅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從設計、打樣到秀場設計。
”這一個月的設計籌備,以及不到半天的T臺走秀,卻幾乎完成了李寧過去幾年都沒有完成的工作。
這對李寧品牌營銷,是驚喜;對李寧股票的投資者,是驚喜;普通消費者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有人告訴圈哥:“這種變化既讓我欣喜,又讓我傷感。
欣喜的是李寧變潮了,傷感的是過去那個記憶中的保守、傳統的李寧沒了。
”2月7日的紐約秀場結束后,李寧股價蹭蹭往上竄。
到3月16日,李寧觸到52周最高價8.49港元,市值則創下5年來新高的183億港元。
而就在紐約時裝周李寧發布會前的2月7日,它的市值僅有125億港元。
排隊購買李寧“虎鶴雙形”限量衛衣的盛況事后看來,紐約時裝周其實更多是一件獨立的事件,也很難說這就是李寧過去兩年間自我改革的真實寫照。
首先,李寧的復蘇有整個服飾大行業的支撐;其次,李寧仍是一家傳統的體育用品公司,體育與時尚之間的結合與取舍,需要很好的平衡。
數據顯示,2017年度滬深兩市22家服裝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大漲38.2%至620.15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1.6%至31.22億元。
時尚頭條網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隨著國內消費者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和購物欲望的回升,服飾行業未來將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預期今年該行業增速將繼續加速。
另外,在信息透明化、大數據的驅動下,國內服飾企業生產銷量大幅提升,供應鏈的整合與營銷費用也在減少,未來的發展重心將會向二三線城市轉移。
目前來說,李寧的主力受眾群體也仍然是在二三線及以外的城市。
而這些區域的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嗜好,以及來自同業品牌的競爭,仍然會給李寧在該市場的增長帶來不確定性。
李寧在紐約時裝周亮相,旋即就在國內輿論面上大獲成功。
有專業人士對此分析稱,這是李寧在用時尚的語言,表達著李寧品牌的體育精神,而且在表達的文本上也極具感染力和號召力。
因此在接下來,李寧的時尚語言還能說多久,時尚會為其帶來多少顧客和收益,仍舊是需要時間去觀察。
畢竟目前的李寧仍是一家體育公司,盡管它的定位已經轉向“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轉型。
但終是待在谷底的時間太久,李寧太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爆發了。
未來:源自李寧自身的文化,著重李寧式體驗“我20多年前也號稱潮人。
”紐約時裝周那天,李寧在社交媒體上輕松、自信。
其實這也是李寧公司新戰略的貼切反映。
而在發布財報的當天,與李寧相關最火熱的一條新聞,卻是他20年前與王祖賢打籃球時的場景。
當時的李寧,著裝配色與時裝周上的李寧相當神似。
看看這開懷的大笑吧,現在的李寧還是想要更輕、更快捷的發展,而那些厚重的“民族象征”的話語,似乎并不適合現在的李寧,李寧一家公司恐怕對此也背負不起。
著名的時尚行業觀察人士唐霜此前撰文分析稱,“如今中國的商業品牌漸漸開始懂得了要做Branding,可惜誠實地說,絕大部分都因虛偽而讓人感到失望”。
顯然,李寧在紐約時裝周上的表現并不虛偽,因為有著近30年的品牌積淀在,李寧的Branding才備感真實、親切,并很快就能獲得受眾的認同,這是“源自李寧自身的文化”。
冷靜下來還需看到,時尚只是表達李寧文化的一個出口,是李寧聯系年輕消費者的快捷手段。
就像這場走秀,大家的情感觸發點,終究還是體操王子李寧以及那件古典的紅黃搭配的中國隊運動服,時尚只是大家走進李寧的入口。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這場時尚的“爆款”結束后,李寧接下來還會怎么走?李寧還會怎么表達它的李寧文化?李寧在2017年度業績報告會上,是這樣回答的:“我們將聚焦深度打造和鞏固李寧式體驗價值,同時把專業運動與時尚、娛樂、休閑更好的結合起來。
我們會將主要資源投入到運動知識學習、科技研發和打造李寧品牌體驗上來,積極尋找及拓展業務發展空間。
”2018,“李寧式體驗”還會再為李寧公司帶來更多驚喜嗎?市場與消費者們共同期待著。
下一篇:馬化騰最新演講:沒人能看懂騰訊為何砸錢投進零售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任正非最新電郵:公司處在危亡關頭,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參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