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要在科技行業的激烈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常常更像是一種暗黑藝術(dark art,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形式,以暗黑、野蠻和令人不安為特質,廣泛滲透到多種藝術形態中——譯注),而不是某種科學。
每天都會有人發布新產品,而出于某種原因,一些產品大受追捧,更多的則一敗涂地,籍籍無名。
這一點在互聯網和手機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真切:創意更好的公司往往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新的成功典范。
在互聯網領域,谷歌公司(Google)和Facebook就找到了創新之道,讓眾多競爭者無立錐之地。
在手機領域,蘋果公司(Apple)的iPhone和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統幾乎讓諾基亞公司(Nokia)和RIM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類公司不僅能預知消費者的需求,還能提前把握那些推動消費者購買的驅動力。
對Facebook來說,成功之道在于創造更好的社交體驗。
對蘋果來說,秘訣則在于洞悉消費者對手機的需求。
此后,這類公司大獲成功的兩大要素——更好的移動性和社交體驗已成為幾乎所有產品的關鍵所在。
時至今日,如果某種產品、或某個公司不把重點放在移動功能上,就會顯得與潮流格格不入。
同樣,如果軟件里不加上社交元素,人們就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它犯下了大錯。
去年,針對企業在移動領域的探索對大家的日常生活有何影響這個問題,互聯網研究公司KISSmetrics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
該公司發現,在2009年2月到2011年8月期間,移動瀏覽器在網絡瀏覽市場的份額增長了1,000%,25%的移動用戶希望每天能使移動設備至少訪問一次互聯網;如果電商開設了移動網站,互聯網用戶訪問的可能性將增加51%。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已日益成為這個行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市場研究公司高德納(Gartner)7月稱,今年社交媒體的總收入——通過廣告、游戲、數字產品和其他來源獲得——將達到169億美元,相比去年的118億美元大幅上升。
而到2016年,這個數字將達到340億美元。
消費者顯然是社交和移動潮流最大的受益者,但企業作為科技行業中一直以來推動變革的主體,同樣受益匪淺。
現在,各類大大小小的公司幾乎沒有一家不采用某種形式運用社交媒體。
對各企業來說,撇下自己的網站,花更多心思推廣在Facebook上的主頁或Twitter推送已成為司空見慣的做法。
如果要在開發移動應用和沿用以前的PC和網絡瀏覽器兩者中做出選擇,他們一定會選擇前者。
移動和社交不光成為企業界的新寵,它們已經成了一種必需品。
但是,真正能從這股潮流中賺到錢的公司卻鳳毛麟角。
比如,谷歌已在社交市場上嘗試了很長時間,但幾乎每次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盡管它宣稱自己的社交網絡Google+廣受歡迎,但實際用戶數卻始終飽受質疑。
在社交這條道路上,就算蘋果公司(Apple)也走得并不平坦。
跟許多公司一樣,蘋果也決定在自己的某個產品中加入社交元素。
結果誰是贏家?是iTunes。
誰是輸家?是用戶。
蘋果iTunes推出的名為Ping的音樂社交網絡雖然加入了社交元素,但對那些僅僅想下載點兒音樂的普通用戶來說實在價值有限。
而據蘋果稱,那些原本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社交特性的音樂人,他們的使用程度也并沒有達到蘋果的預期。
與此同時,行動研究公司和諾基亞卻是圍繞著移動性構建其整個商業模式的公司。
但是,那些在競爭品牌手機中發現更多心儀特性的消費者卻毫不留情地棄他們于不顧。
而盡管無數的開發者希望從移動用戶那里淘到金,卻只有一小撮人最后成功俘獲了移動用戶的芳心。
換言之,僅僅是簡單地加上移動和社交元素確實價值十分有限。
不過,要讓企業很快就不再往自己的產品中捆綁社交或移動特性卻實在是天方夜譚。
據最新估算,全世界現在共有約10億部智能手機。
如果這個數字再加上近15億社交媒體用戶的話,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企業把這兩大領域看成志在必得的香餑餑了。
但是事實證明,要找到成功秘訣真是難于登天。
理解Facebook的成功之道并不難——因為就在它的主要對手Myspace變得日益丑陋笨拙時,它卻向合適的用戶提供了恰到好處的體驗。
而對那些想及時傾吐心聲的人來說,Twitter讓他們覺得很舒服。
但是,為什么Pinterest能成功,谷歌那個倒霉的Buzz卻一敗涂地呢?為什么同樣是智能手機,iPhone就成了大家的最愛,諾基亞的Lumia 900卻不招人待見呢?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我們這些隨處都在貪婪地搜尋移動和社交服務的消費者無疑支撐著這兩大領域的每一步發展。
下一篇:為何失敗必不可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洞見商業趨勢,從此你就可以掌握未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