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最近,鄧毓博將他的辦公室從北太平莊的商務樓搬到了位于中關村E世界財富中心地下二層的中小企業孵化中心,年租金從之前的10多萬變成3萬元。
在這里,每人一個工位,每個工位每月1000元租金,成本大大降低。
這位30多歲的計算機博士后和另外兩名合伙人在這里重新起航,唯一能夠讓外人看出他們創業方向的就是工位旁邊的易拉寶——牛大坊牛肉面。
他們的目標很簡單,要用互聯網思維升級落后且又具有龐大市場的蘭州牛肉面。
現年35歲的鄧毓博是土生土長的蘭州人,當年高中畢業考入蘭州大學,碩博連讀后留校教書。
但是在蘭州待得太久的鄧毓博總是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對前途一直很迷茫。
面對外面的精彩世界,錯過出國留學機會的他一心想到北京看看,終于,2011年,鄧毓博得到了進入北京博士后工作站的機會。
雖然學的是IT,但是那時選擇這一方向還是迎合社會潮流,并非我自己真正喜歡的,如果繼續走下去,自己都能想到未來一二十年自己的狀態”。
鄧毓博說,在北京期間,他和同為博士后的好友熊永平一直在探討要做點什么,這期間兩人也做過一些IT相關的項目,但都沒有成功。
“我們是計算機博士,聚焦的是最前沿的領域,但相比20多歲的年輕人,反而找不到突破口了”。
鄧毓博說,在那期間,他和熊永平幾乎頭腦風暴了半年時間,終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身為江西人的熊永平提及自己不愛吃面,但是在蘭州卻吃得下去。
就這一句話,激發了鄧毓博的靈感:蘭州牛肉面已有很好的品牌知名度,雖然全國各地都有蘭州牛肉面,但外地的蘭州牛肉面與本地產品無論是形象還是品質都相差太遠,這個行業太傳統,有太多提升改進的空間。
如果用互聯網思維來改造升級這個行業,將正宗的蘭州牛肉面帶給千家萬戶,那一定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于是,一個關于牛肉面的創業夢想就此誕生。
兩次辭職 變身互聯網廚師2014年初決定創業,兩名創業者又迎來了已在一家上市公司擁有高額年薪的哈工大碩士丁建軍的加入,而鄧毓博則向蘭大兩次提出辭職才得到批準。
三名IT界精英,開始跨界做食品。
“還沒入行時想得非常簡單,只看到前景,就懷揣幼稚的夢想上路了”,鄧毓博說,真正介入食品行業后才發現不是那么回事了。
雖然對行業不熟悉,但初心已定:首先這款牛肉面要真正做到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其次通過電商銷售。
他們查遍所有能夠查到的食品專業論文資料,實地考察各個原料加工廠,最終確定由內蒙古一家引進日本技術的工廠生產加工面料;為了確保無防腐劑,確定采用罐頭加工工藝包裝湯料。
作為地道的蘭州人,鄧毓博為自己的品牌注冊為“牛大坊牛肉面”。
鄧毓博說,蘭州當地并不叫“拉面”,而是“牛肉面”,這碗牛肉面的核心其實是“那碗湯”。
為了得到這碗湯的真諦,鄧毓博幾人堅持不懈十多次拜訪蘭州當地一名老面匠,他們的誠意最終被打動。
回到北京后,鄧毓博他們開始模仿工廠化的條件進行調制,多少水配多少牛骨,牛肉塊要切多大塊,放多少鹽,都會拿秤稱并做好記錄。
為了口感的標準化,從創業到現在,團隊成員奔波于北京和甘肅之間,反復進行工藝研究,用嚴謹的理工思維保證每一道工序的質量。
“標準化其實很簡單,無非是流程化、數據化”,鄧毓博說,但拿到數據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從2014年1月至今,他們一直堅持下來,并根據用戶的反饋不斷優化,進行了4次升級,每次一鍋湯的試驗成本為1732元,僅這一投入就達到50萬元左右。
2014年年底,第一批5000盒半成品牛大坊牛肉面在淘寶上線,三天就銷售一空。
如今根據用戶頻繁要求“更方便”的意見反饋,第四代用開水直接泡就可以吃的產品已完成升級,很快將上線。
“但這不是方便面,我們仍然堅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鄧毓博強調。
獲得融資 欲改變線下面館上線不到半年時間的牛大坊很快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目前,第二輪融資正在商談中。
接受記者采訪時的鄧毓博剛剛從深圳回京,他說正在深圳忙于第一家實體蘭州牛肉面餐廳的開業準備工作,而這與其“互聯網+”的創業初衷似乎不一致。
鄧毓博說,此前與另外一名投資人商談時,同為蘭州人的投資人頗具牛肉面情懷,談及要改變蘭州牛肉面行業整體雜亂低端的現狀,對方認為純做線上是不夠的,應該往線下延伸。
鄧毓博想來也確實如此,傳統蘭州牛肉面店太受專業人工技能限制,每家店都有拉面師傅和調湯師傅,沒有他們,店就沒法開了,而他們恰恰也是產品品質不穩定的根源。
另外工資還不低,無形中提高了成本。
鄧毓博表示,對于牛大坊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無需拉面師和調湯師,工廠標準化后統一配送就能解決問題。
但面對此前馬蘭拉面的沒落等前車之鑒,鄧毓博說,自己的實體店首先裝修風格側重時尚小資,簡約化;在服務流程上,崇尚麥當勞的方式,執行高效率;牛大坊聚焦牛肉面產品,不會開發太多的炒菜,有十多個創新標準化產品就好;此外,不同于來自臺灣的康師傅私房牛肉面,牛大坊的價格要低一些,而且要還原蘭州牛肉面的味道。
鄧毓博最終獲得這位蘭州人近300萬投資,第一家店即將開業,未來將復制到全國。
“蘭州牛肉面有千億級市場規模,以前從來沒有人嘗試改變現狀,改行對于我來說,一開始想得太簡單了,其復雜程度以及風險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但是我們并不后悔”,鄧毓博說:“如今我們是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未來我們一定是拼盡全力讓兩條腿都走得穩當”。
對話創業就像上了賊船,下不來了!京華時報:創業兩年多來,你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鄧毓博:我們幾個從學校出來創業,對團隊認知沒有什么經驗,想當然認為大家只要有熱情事情就成了。
但兩年來,我們發現,光有熱情還不夠,團隊的價值觀、專業技能等都很重要。
之前我們對人的理解不到位,一些成員的成長性跟不上團隊發展速度,事情沒做好還耽誤了時間。
人才是最核心競爭力,選擇合適的人對一家公司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在北京深圳都只有三四個人,就撐起了這么一個攤子,未來我將花很大精力再去找更好的人才。
京華時報:你有何創業經驗與大家分享?鄧毓博:創業兩年來我們資金鏈兩次差點斷裂,尤其是第一批產品剛上線曾引發輿論關注,銷售太火爆,當時就賺了60萬,很開心啊!正逢春節期間,我們想得太簡單,過于草率,將這些盈利投入做了高端禮盒,同時搬遷辦公地點,裝修及租金就花了20萬,然而春節過了一個月產品也賣不動。
后來還是第一輪融資的第一筆資金到位才解了燃眉之急。
還有一次就是去年下半年我們接連做營銷推廣,但資金未很好控制,投入產出比很低,錢花了效果卻不好。
創業其實是很接地氣的,以前談到互聯網創業,就會談激情、談爆發式增長、談未來的規模等,但現在覺得,只要你看好一個項目,不一定要強調快速回報,哪怕三五年,將底子打扎實,做得穩健才行。
初創公司,每花一分錢都要慎重規劃,盡可能壓縮辦公成本。
我們現在將辦公地點搬到了中關村這里,一年能節省不少。
京華時報:你如何看待與投資人的關系?鄧毓博:我們也接觸過一些機構,他們喜歡爆發式增長,但是這因項目不同而定,純互聯網創業項目或許能做到,但是我不希望在沒有打好基礎的時候讓牛大坊成為資本快速賺錢的工具,我希望腳踏實地將眼前的事情做好,這樣未來才會有快速穩定發展的基礎,畢竟這是我們想做一輩子的長遠事業。
因此我們希望投資人給錢的同時,首先能認可我們的思路,并盡可能多地提供專業的資源扶持我們,這是一種真正的合作模式,純粹給錢意義不是特別大。
我們的早期投資人都是很有情懷的蘭大校友、學長,他們對我們要求不算高,之前素未謀面,后來聊完就要投,還經常跟我講公司如何經營,這讓我們很感動。
京華時報:你是否想過可能失敗?鄧毓博:想過。
如果失敗,肯定會是極大的遺憾。
但我們團隊還是會很少談這個問題,畢竟都是幾乎放棄了一切在拼。
遇到困難的時候更多會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甚至哪怕做方向的微調,但事情依然會堅持做下去。
一個從未創業的人試一次就成功的概率很小,但我們還是渴望一次就能成功。
創業的事情有點像上了賊船,下不來了。
我們這個團隊都是35歲左右的人,機會成本很高,我們不能像20多歲的年輕人那樣可以快速試錯,我們更要注重成功率,太激進、太冒險的方式對我們不合適。
下一篇:為創業,她17歲輟學,30歲幾乎和母親決裂,終于贏得1.3億風險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他60多歲轉型再創業,80歲收獲一個中國好萊塢,又砸300億復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