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現在正好,一切剛剛開始。
」40歲的裘加林等來了渴望已久的機會。
眼下,新技術正開掘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后一座金礦,也是最后一座堡壘——醫療。
創業者利用移動網絡、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降低醫療行業成本,同時提高效率。
裘加林創辦的微脈是這方面的探索者。
微脈的目標是在移動互聯網上為人們提供問診、掛號、咨詢及智能醫療等服務,讓個人醫療像購物和打車一樣方便。
醫療行業目前還處于爆發的前夕,許多需求仍受抑制。
2016年中國醫療總支出為4.6萬億元,2030年預計會達到20萬億元。
這個領域還沒有出現依靠產品和服務獲得支配地位的企業。
自從2015年創辦以來,微脈已經簽約70多個城市,兩百多家醫院,兩萬兩千名醫生。
互聯網化是必然,醫療只是慢了一步2017年8月22日下午,杭州下著雨,裘加林在微脈大廈七層的辦公室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那天,他穿著一件黑色T恤,戴一副無框眼鏡,留著板寸。
互聯網醫療是一座萬億級的金礦,許多創業者聞風而動。
然而2016年,數十家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夭折了,死亡的原因都很相似——缺乏相關醫療背景。
做微脈之前,裘加林任銀江智慧醫療集團董事長,負責銀江三大主業之一的醫療信息化業務。
他和團隊曾為政府做醫療信息化項目,其中一部分就是掛號平臺,捆綁醫保誠信,實現了先看病后付費的模式。
項目結束以后,老百姓的反映很好,但是政府卻沒有人力財力支撐后續的運營。
裘加林覺得挺可惜。
當時,滴滴的獲客成本是100元,而微脈一個用戶的成本只有7、8元。
裘加林思前想后,覺得這事能成,就拉上陳建群出來創業。
陳建群是微脈聯合創始人,此前一直在做醫療信息化方面的工作。
微脈成立的當月,就獲得了原騰訊電商CEO吳宵光、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之一吳泳銘和源碼資本的Pre-A輪投資,金額4000萬元。
微脈成立一年時,進行了A輪融資,經緯加入,融資金額1.2億元。
裘加林認為,互聯網醫療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浮云模式。
十年前,醫療對互聯網不開放。
互聯網把醫生當用戶吸引到網上,網絡變成了醫生和醫生、醫生和患者溝通的地方,但是跟醫院和數據沒有關系。
由此形成了兩種模式:醫和醫的社區,醫和患的社區,前者的代表是丁香園,后者是春雨醫生。
第二階段,浮冰模式。
五六年前,隨著醫療大環境改善,一批做互聯網的人說服了醫院院長,互聯網可以訂房間、訂機票,為什么不能掛號?于是就出現了一批以醫院為單位的掛號服務公司。
雖然落地了,可以掛號,但它底下是空的,沒有數據和資金的沉淀。
第三階段,冰山模式。
具有本地屬性的醫療服務,將一座城市的醫院全部打通,不僅有掛號、預約、查詢、問診等互聯網服務,還可以支付,有服務、資金、數據的沉淀。
冰山模式,上面有冰塊、下面還有更大的沉淀,它是以城市為單位的醫療。
微脈做的,是第三個階段的冰山模式。
互聯網+醫療演進圖浮云模式下,距離真正的就診情景相差很多。
舉例來說,一個人肚子不舒服,在App上找到某個內科醫生,通過網上聊天或者電話溝通—— 「大夫,我肚子痛。
」 「哪里痛?」 「肚子太大了,可能是胃痛。
」 「你覺得是哪種痛啊?」「可能是脹痛。
」 模糊的描述之下,醫生對患者真實情況缺乏足夠了解,不敢隨便開藥。
另一種場景,本地的醫生和患者,最好醫生有這個患者的數據,知道患者有胃痛的病史—— 「大夫,我可能是胃痛。
」 「上次胃疼的時候,你吃的什么藥,好了沒有?」 如果醫生還沒法做判斷,就會說「你掛號,來一趟醫院吧。
」 「醫療的本質是信任,一定要可接觸,不見面很難建立信任。
線上的咨詢醫生服務,一定是以線下的本地化的服務作為基礎去延伸的。
」裘加林說。
在許多行業,例如餐飲團購、共享單車和乘車出行,互聯網公司做著同樣的事情。
它們的所有業務逐個層次地在推,因為衣食住行等服務有本地化屬性,要在當地落地,很少跨區域。
醫療的互聯網化,亦然。
微脈以城市為單位,每到一座城市,將該城市的公立醫院打包拿下,讓它們與微脈平臺深度連接,提供預約、掛號、付費、查詢報告病例、保險等服務。
有了平臺,接下來就是引流。
單純的掛號頻次很低,做引流意義不大。
微脈提出了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的概念,用足夠豐富的功能和服務,滿足某一類人群的需求,比如婦幼人群,或者慢病人群。
給用戶真正關心的服務,比如個人健康數據、過去的就診用藥、檢查記錄以及針對目前身體特征提供的一系列服務。
做了這一步,用戶才會提升平臺使用頻率,增加黏度。
舉例來說,微脈如果掌握了一個城市人群完整的婦幼、懷孕狀況,有多少人懷孕,生了多少個小孩,懷孕幾個月,什么時候生,就可以據此提供產后康復、月嫂、奶粉、尿不濕等增值服務。
增值服務的落地依靠線下實體店。
「喜脈」——在富陽,微脈開了第一家線下婦幼商店,面積1500平方米,2017年營收預計3000萬元。
在喜脈,有嬰幼兒游泳館、有游樂場、有醫生問診、有催乳、骨盆修復等服務。
微脈聯合創始人陳建群稱,微脈做線下婦幼品牌有兩個優勢,一個是線上優勢,可以將客戶進行導流,另一個就是醫療優勢,讓執業的醫生和護士參與進來。
拿下醫院是互聯網醫療的關鍵互聯網醫療最難的就是如何落地。
「用戶很多,醫院也很多,但是通過掛號賺不了錢,不能掛一個號加一塊錢。
」陳建群說,「也有做本地化醫療的人,想跟醫院合作,推出一個大平臺,靠服務賺錢。
但是也不現實,醫院都不認識你,為什么要跟你合作。
」 如何拿下醫院,就成了這場互聯網醫療之爭的關鍵。
對于微脈來說,要拿下整個城市所有的公立醫院,難度更大。
微脈CMO曹穎哲說:「掛號平臺給公立醫院引流,這個邏輯不存在的。
公立醫院本身是醫療資源稀缺,不缺患者,他缺的是服務的提升,希望類似我們這樣的運營公司能把服務做好,讓就醫體驗更好一點。
」 微脈的思路有兩個,拿下政府,或者拿下當地的醫聯體、醫療集團。
在銀江做智慧城市時,裘加林就經常與政府打交道。
過去這種惠民的項目都是政府出資,現在微脈承擔了建設項目的費用,政府提供的是資源。
醫院有自己的掛號平臺,但政府的需求是: 首先是一個能夠掛到本地所有醫院號的平臺,而不是只掛某一個醫院。
其次是就醫模式要統一,比如付錢的方式。
再次是正確引導百姓就醫,告訴他們看病去哪里。
微脈通過和政府聯合,一起建立統一掛號平臺,并且承諾不從基本醫療掙錢,掛號和支付不收錢,從額外的增值服務收錢。
另外,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統一的掛號平臺,但是后期維護、升級和運營的成本巨大,微脈接手以后,每年投入資金和人力。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開發各種功能到平臺上,并推動老百姓使用平臺。
如果出了問題,比如付款異常,微脈會及時在線上解決。
「我們每開拓一個城市,服務、資金和數據全都通過微脈,從服務端到被服務者。
」 裘加林張開兩只手,比劃出一個閉環,「而不是說服務從這里走,資金和數據是繞過去的。
」 與政府合作的好處是,每一項許可都是通過政府的批準。
有了政府的監管,對于平臺資料把控和風險把控都更上一層。
微脈的出發點是醫院,所以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通過政府層面。
很多城市是集團化醫院的形式,醫院抱團在一起,統一核算,病人在誰那里都一樣。
醫療集團基本會占本地醫療資源的大頭,拿下其中的一家醫院,其他家醫院也相當于全部打通。
公立醫院的集團化趨勢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現在國家提出雙向轉診,但是利益關系尚未解決。
國家現在慢慢推動醫聯體,但該不該把病人轉出去,轉給誰,其中牽扯到了體制和利益的問題,十分復雜。
此外,醫院集團從進藥等服務都統一化,實際上降低了藥品成本和管理成本,醫院的利益一致,從而提升醫院的積極性。
醫院的態度隨著互聯網的滲透,也在發生著改變。
過去醫院極度封閉,是「碰也不能碰的」,開放部分號源已經是它的極限。
一些互聯網醫療的企業,在寒冬堅持做了十年以上,一直在等待的,就是政策和醫院開放的那一天。
2017年4月1日,醫師多點執業制度正式在全國范圍開放。
「只要打開了這個窗口,就像滴滴一樣,它的發展是沒有誰能限制住的。
開診所也行,在線上提供服務也行,幫別人做手術也行,都可以,但是不要拿藥品的回扣,國家首先抓的是醫生和藥品的腐敗問題。
」裘加林說。
藥品回扣是醫院腐敗中占比很高的問題,以前醫生開藥是看哪個藥回扣高,解決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藥,甚至解決一個問題只有一種藥,但這一種藥有很多的廠家生產。
過去藥品招標,同樣一種藥,這個廠家6元,那個廠家200元,200元的中標,因為這樣醫院才有利潤讓大家有錢分。
面對這種畸形的現象,「兩票制」「零差價」應運而生,醫生失去了額外收入,所以必須同步提高醫生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國家在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讓公立醫院慢慢回歸基礎的公益屬性;另一方面開放醫療健康市場,讓醫生護士有更多提供服務的方式,滿足市場中高端的需求。
微脈的平臺為醫生提供了一個「賺陽光錢」的方式,包括問診、家庭醫生、看片、看報告的服務。
患者付費使用這些服務,微脈從中按百分比收取傭金。
「現在中國醫療的需求是被嚴重壓抑的,老百姓都是能忍則忍,忍到實在沒辦法了才去醫院。
假設它的供應更豐富的話,患者才會有更多跟醫生或者健康管理機構去接觸的需求。
」裘加林說。
供應產生需求。
現在平均一個人一年去醫院一兩次,但實際上日常的小病小痛,遠遠不止一兩次,如果可以提供本地的醫生咨詢或者上門的服務,患者是愿意接受的。
對醫生來說,名和利可以實現雙收。
在一座城市里口碑傳播為主,鄰里之間互相交流說某某醫生很好技術很棒。
另一方面,醫生要在當地有正規賺錢的方法,線上的服務就是其中一個。
比如說婦產科醫生,可以同時給10到20個孕婦當家庭醫生。
在之前,醫生最怕的是醫院對他們的限制。
裘加林說,現在醫院為了留住好醫生,不得不放開,甚至有醫院自己組織愿意到線下服務的醫生集團在微脈的平臺上做。
「院長很開明,他說與其一個人偷雞摸狗的,算了不如我們醫生自己組織嘛。
」 實現這些增值服務的根基是數據。
從阿里巴巴出來的微脈CTO萬小輝說:「阿里巴巴電商價值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所有商品數據格式化、交易數據格式化。
今天的互聯網醫療同樣是這樣,如何把數據格式化得更好是我們的挑戰。
」醫療行業還需要三到五年進入爆發期,屆時將會出現營收百億級的公司。
裘加林在提前布局,迎接即將到來的互聯網醫療風暴。
「(創業)就像攀登珠峰,不能一直爬,到海拔5000米的營地,要休整后再上山,到了7000米又有一個營地。
」他解釋說,「盲目沖頂,對誰都不負責任,員工還跟著你呢。
」
下一篇:探訪華強北,記錄手機產業鏈的“翻新24小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國電影500億票房之后:互聯網平臺的舊戰場與新賽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