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過往接觸了大量的創業者,大家都有不同的問題,我覺得無論是什么問題,最后都歸結到一個如何做出選擇的問題上。
不管是業務如何去跨界,如何去整合資源,包括如何去找合伙人找錢,只要想和資本接近,背后都是同一套邏輯,這套邏輯便是作出選擇的依據。
這個邏輯很容易理解,就是了解一下投資機構是怎么賺錢的。
投資機構投資項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賺錢,如果作為一個創業者如果能幫到投資機構賺到想賺的錢,那創業者就有機會拿到投資機構的錢,實際上就是這個邏輯。
拿投資機構的錢便宜嗎?劃算嗎?讀完后文就有答案了,可能會讓很多還沒融資過的創業者出乎意料。
除了少部分天使機構初始階段會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絕大部分天使基金、VC、PE是需要先募資,再去投資的。
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對于回報周期要求就不是很嚴格,而先募資再投資對于回報率、回報周期就有比較高的要求了。
不同的投資機構會投資什么階段的項目呢? 不同階段投資的成功概率不一樣,越是早期投資成功率越低,單個項目的最高可能回報率也越高,可能達到數十倍、數百倍,甚至有千倍以上的可能性;越是中后期投資成功率越高,單個項目的最高可能回報率相對比較低,一般在幾倍到數十倍之間。
以早期(天使、PreA、A輪)投資機構舉例,這里只選出了創業者應該了解的部分進行說明: 一、LP&基金管理公司 做一家基金會先成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再由管理公司發起基金向LP(投資于基金的投資人,證監會要求個人凈資產需要達到千萬)募資,在募資的過程中通常會收2%的基金管理費,還要展示過往投資回報率,除此之外,還有2點比較重要: 1、整體預期回報率 因為規定基金管理公司不能承諾保本,不能承諾回報率,但是會有一個階梯性的分成。
通常情況下,超過年化8%的部分,8%到20%的部分,GP(管理公司的基金管理人)拿20%,LP是拿80%;超過變化20%的部分,GP拿30~50%,LP拿70~50%。
也就是說GP想賺錢不能只賺那兩個點的管理費,早期基金資金量通常在5千萬到3億人民幣,2%的管理費也不是那么多。
也就是說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真的想賺錢,它至少要把自己的回報率做到年化20%以上。
它投的這些項目,拿到的錢至少是相當于年化20%以上的錢,這個比貸款還貴,這實際上是最貴的錢。
不同投資方式有著不同的最高回報率,在組合投資方式里面,股權投資基本是風險最高、回報率最高的投資方式,也就是向風險投資機構融資的成本是年化20~50%。
如果項目的成長性、未來盈利可能性不能支撐如此之高的年化利率,就需要思考是否真的應該找投資機構融資了。
這也是很多傳統生意更適合找銀行貸款、3F基金的原因了。
2、基金的周期 基金向LP募資時,需要承諾回報周期,通常是7+3、5+2、3+2,7、5、3是基金的封閉周期,投資的項目需要在7、5、3年內退出,后面的數字是浮動周期,當項目發展的好的時候可以延期退出。
目前大環境不是很好,大家募資都很難,很多基金不得不設置為3+2,又因為股權投資絕大部分是通過項目上市退出的,互聯網項目從初創到上市平均需要7、8年的時間,因此3+2的早期股權基金是很痛苦的。
創業者如果希望拿到靠譜投資機構的錢,就至少需要滿足對應投資機構的封閉周期、預期回報率。
二、基金管理公司&項目 投資機構在投資項目的時候通常是先選擇賽道再選擇靠譜的創業者,對于如何選擇人可以私下交流,這里主要是大致講投資機構選擇賽道、模式的核心依據。
1、賽道的選擇 由于絕大多數股權投資通過公司上市退出,所以在最初投資的時候便需要項目未來具備上市的可能性,那么項目所處的市場空間要足夠大,市場規模需要達到千億級別,這樣未來才可能誕生出百億級別的上市公司。
那么大家就要對經常聽到的“細分市場”注意了,只有幾十億、幾百億的過于細分的市場對于主流投資機構而言是不具備吸引力的。
2、滿意的模式 1)成長性 以互聯網項目為例,早期項目投資成功概率是比較低的,有個真實的數據,某知名機構知名投資人,7年投資了60多個項目,其中超額回報的項目有6個,50%的項目是失敗的,余下的項目是在維持著生存但是難以帶來足夠的投資回報,7年投資整體獲得了6倍回報,也就是早期投資成功概率是10%。
通常投資機構的年化收益率在20~50%,當然也有虧損和非常高的時候。
如果按照10%成功概率、年化30%收益率計算,單個項目3年內回報預期差不多是20倍,那么這個就是互聯網投資人對于項目的大致心理預期,如果項目的模式可以有這樣快速成長的可能性就容易吸引到投資人。
2)核心價值的判斷 除了成長性外,項目創造的價值是很重要的,創造的價值大,公司便自然容易值錢,那么如何判斷公司于所在的行業中是否創造了足夠的價值呢? 不論是互聯網、“互聯網+”還是高科技,實際上都是從各個方面在將產品升級、產業升級,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那么這個升級過程中有三種部分不可或缺: ● 5~10年內會升級的產品/服務(制造或技術門檻越高壁壘越高) ● 能將產品/服務升級的技術/人群(越依靠科技驅動越有價值) ● 為升級的產品/服務最終付費的群體(C端類付費群體優于B端類付費群體) 如果一家公司希望具備核心競爭力,那么需要至少把控住三者之一,這樣才會對推動產品、產業發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這也是B2B貿易商在二級市場上不容易值錢的原因。
3)利潤的重要性 由于投資絕大部分通過上市退出,那么就需要大致了解上市公司的責任。
上市公司承載著拉動行業發展的責任,經營情況良好的上市公司需要拉動GDP的增長,同時需要創造出足夠多的利潤用來投資以繼續發展,同時還需要給股東分紅,這個關系可以舉一個例子: 如果一個國家的企業盈利能力很強,例如凈資產收益率即ROE平均12%,通貨膨脹率為3%,凈利潤的60%用于再投資即7.2%的再投資率,減掉通膨率3%,那么GDP增長速度大約為4%。
如何提高公司創造利潤的可能性呢?把握住行業升級重要的部分后需要思考向上游發展還是向下游發展。
通常情況下,利潤在一條產業鏈上的分布是越向上游越低,越靠近下游終端消費群體利潤空間越大,下游的生意通常都比上游的生意具備更高的盈利可能性。
3、內部流程 了解投資機構的內部流程對于創業者把控融資節奏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創業者賬面只剩下2、3個月的錢才開始融資,這樣是很危險的,因為有些機構內部流程比較長,同時由于創業者急需用錢,所以容易失去議價能力。
個人類天使基金或者一些小型天使基金投資決策會比較快,很多沒有投決會,盡職調查也比較簡單2天~一周就結束了,從與項目溝通到款項到賬1周~1個月就完成了。
但是更多的投資機構內部決策流程是一個比較正規機構的決策流程。
當投資機構對項目有了投資意向之后,在盡職調查之前會簽一個TS(投資意向協議),簽完了之后機構會去做盡職調查,盡職調查通過了內部會有一個投決會,通過之后就開始和項目簽一個正式的投資協議,正式協議簽訂后會按協議時間打款。
從與項目接觸到最終投資款項到賬,整個流程正規走下來通常是2個月~4個月,如果需要做VIE架構時間會3~6個月。
所以從開始融資的時候,帳面上最好至少剩6個月的資金,9個月會更安全一些。
下一篇:沒錢、沒人、沒技術?5個步驟教初創企業快速拿到天使投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眾籌之前,不如先思考下這5個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