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僅有兩萬字,但卻13次提到了“創業”,在一字千金的報告中能如此高頻率地出現,足以證明“創業”勢必會在2015年走紅,特別是大眾創業文化應該會有比較大的發展。
事實上,中國正形成一股空前的創業熱潮,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登記注冊市場主體達到1293萬戶,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45.9%,且不乏一些明星企業。
創業主體的繁榮也帶動了配套產業的火爆,在政策的驅動下,各地方政府積極密集布局創業孵化器,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1700家,大學科技園115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琳瑯滿目的創業咖啡、車庫咖啡、創新工場等機構,讓創業者眼花繚亂,趨之若鶩,更給人一種“春天來了”之美景。
創業文化的興起,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最終極的目標自然是形成“百家爭鳴”的繁榮經濟,讓普通人當老板,貢獻社會力量。
要實現此目的,需輔以經驗、技巧、觀念、政策的升級。
目前,地方政府密集布局產業孵化器,肯定會大大改善創業環境,必須肯定政策所帶來的積極力量,但創業是一種高風險行為,是一個長期沉淀的過程,而且對創業者的素質要求非常高,這些都是政策所不能給予的。
要想營造健康的創業環境,還需要科技界的有識之士進行指導,比如李開復經常給中國大學生寫信,并且樂于同粉絲在微博上互動,把指導年輕人創業看作是自己的一項使命,唯一遺憾的是,李老師被查出患有淋巴癌,需要休息了;相比之下,雷軍已然成為青年創業者的第一偶像,小米的成功讓其天使投資人的形象更具審美性,由其投資的光谷創業咖啡也深受青年人喜愛,他和一些高層主管只要有空,就會跑來同創業者聊聊天,答疑解惑。
顯然,與巴菲特午餐比起來,一杯咖啡更加適合正在創業中的屌絲。
地方政府密集布局創業孵化器,總體之于創業者來說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但我們需要平衡創業總量和社會需求的關系,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更不要為了“投機”而創業,且要特別注意不要出現揠苗助長的情況。
窮酸創業,誰懂咖啡里的乾坤?在所有的創業孵化器中,筆者最喜歡創業咖啡的模式。
事實上,現在創業咖啡的模式非常火,但這個概念真正在中國出現也就是幾年的光景,所以,大多人還好奇于創業咖啡館里究竟有什么?創業咖啡館里肯定會有咖啡,或一杯拿鐵又或者卡布奇諾,只要創業者點一杯咖啡就能在這里呆上一整天。
這些平臺把創業者聚集到了一起,且咖啡之內頗具乾坤:首先,一杯咖啡非常便宜,幾乎不用成本,而這恰恰創業者最敏感的事情,他們大都囊中羞澀,創業期間甚至要吃路邊攤、睡地下室,這些人真得沒錢去和巴菲特、庫克們去吃午餐;另外,之所以選擇咖啡作載體,是因為這種飲品有助于提神,提高創業者的效率,可以說,創業咖啡之于中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商業模式創新,更是文化上的沖擊,否則,在此之前,創業者要搞定投資人或者客戶,估計只能去酒店或者賓館了。
咖啡之中更大的乾坤在于一系列的創業活動,比如創業導師演講、法律公開課、VC下午茶等等,另外,創業者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事實上,任何的創業初期都會遇到缺人、缺錢、缺交流的情況。
當然,創業咖啡內最令人神往的還是科技大佬、天使投資人以及新的政策動向。
在一些成熟的創業咖啡之內,導師一般由知名的企業家擔任,比如前文提到的雷軍、李開復等人,而在一些細分領域的創業咖啡內也會出現業界的大佬,比如展訊創始人陳大同、中芯國際副總謝志峰、前華為副董事長洪天峰等等,能與這些知名的創業導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對于青年創業者來說絕對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另外,創業咖啡內最直接的收獲,還是來自于天使投資人的真金白銀,以及行政力量給予的有關辦公、稅收、注冊方面的優惠。
相比于創業演講,這些顯得現實而直白,但卻能給予創業者實質性的幫助,難怪有創業咖啡打出“鄰座皆天使”的廣告語。
擺正心態,警惕精神鴉片隨著創業熱的興起,加上地方政府的推動,類似創業咖啡式的創業孵化器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國內一線城市,北京的海淀圖書街,長約220米,寬10米,但已經入駐了21家創業服務機構,40家機構正在排隊;迄今舉辦了438場創業相關活動,平均每周15場,已有4萬人參加;在一些創業峰會上,前來的創業服務機構負責人、投資人和創業者動輒數千人,舉辦方準備的椅子經常不夠用,不斷的新來者就擠在過道里,簡直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
創業的流行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火爆的場面又不免讓人擔心,時下的創業熱會不會變成一 場全民泡沫,而創業孵化器等機構會不會如成功學一樣,變成一種新時代的精神鴉片呢?即便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創業者們紛紛拿到投資,實現夢想,誰又來擺平“遍地創業、一哄而上”給社會帶來的麻煩呢?地方政府密集部署創業孵化器,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商業模式問題。
因創業者初期之于成本非常敏感,這也就注定了創業孵化器不能向創業者收入太高的服務費,事實上,一些早期的車庫咖啡就是純粹的公益平臺,他們的初衷就是希望建立一個平臺,服務社會。
這種公益性質的孵化器,在數量比較小的情況下尚能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擔,但隨著創業熱的興起,創業服務機構遍地開花,勢必會給地方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
基于此背景,非常容易出現,創業孵化器資質良莠不齊,或者質量低下等情況。
有鑒于此,筆者建議,創業孵化器貴精不貴多,與其貪多求大,倒不如立志打造精品服務機構,把有限資源集中于口碑較好的創業孵化器,舉辦高質量主題演講,邀請明星導師,以及挑選出最具前景的idea。
至于,資金問題,短期內可由政府支持,長期以來,可與創業者簽訂“傭金后付”合同,以及探索廣告、圖書出版、文化活動等盈利模式。
另外,筆者之于創業孵化器更大的擔憂來自于泡沫的產生。
好比90年代的時候,成功學在中國大熱,各種導師現身說法煽情而魅惑,但真正取得成功只是那些成功學大師,而他們的忠實信徒則永遠徜徉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深度思考,創業需與社會協同發展創業孵化器的風靡源于創業熱,作為一種舶來品,它能有如此迅猛的發展自然與中國的社會環境有關。
事實上,中國之于國外先進的模式從來都是肆意模仿,而且夾雜著“急于變現”的癲狂,但這種狀態真不適于服務創業。
如前文所述,創業是一個長期沉淀的過程,且95%的人會失敗。
在地方政府推崇創業孵化器的背景下,聰明人會更傾向遠離高風險的創業,轉而走向創業服務機構,把那些沒有經驗的愣頭青推到臺前當炮灰,長期以往非常有可能形成“創業理論滿天飛,優質創業者寥寥”的畸形狀態。
此外,地方政府之所以大力支持創業孵化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忌憚于目前糟糕的就業環境。
去年,高校畢業生達到700萬,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創業熱的興起則正好在短時間內緩解了由此產生的社會矛盾,但創業者的高風險給大學生們帶來的是更深重的災難,更何況,一個連工作都找不到的人,創業的成功率肯定小得可憐。
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創業如何與社會需求協同發展。
如前文所述,切不可為了“創業“而創業。
舉個簡單例子,筆者有位朋友從北京辭職回家創業,參加了由政府支持的“科學種杏樹”的計劃,在育苗、土地、技術指導等方面均獲得了豐厚的支持,隨后,這個計劃在附近的村莊迅速推廣,大家紛紛投入“杏樹”計劃,僅僅過了兩年,杏樹就泛濫成災,搞得整個縣城的人都討厭吃杏兒,而且過早過快的布局,又讓大家忽略了基本銷售渠道的構建,最終導致“杏樹不幸”的結局。
現在,移動互聯網創業火爆,加之,政府資本大面積介入會進一步拉低整個行業的門檻,如果不加以規范也勢必會泛濫成災,事實上,杏樹泛濫和APP泛濫的本質是一樣的。
關于創業孵化器,筆者建議需擺正心態,保持精品路線,堅持以企業家或者公司中層做導師,以親身經歷去幫助后來的創業者,那些學院派導師或者冒牌專家就不要出來禍害人了。
地方政府與其過度參與指揮,倒不如給些減免稅收、簡化流程等實際的幫助。
創業者應該謹記創業需要堅持、毅力和沉淀,而且要時刻清楚,創業失敗的痛苦會比“找不到工作”殘酷50倍。
下一篇:總理發話:讓創業者留得下做得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博士、海歸們的奇葩創業:養豬、種菜、賣魚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