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11月初,Google的執行董事長施密特來了一趟香港。
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時,他提了個挺誘人的創業培訓計劃—提供導師,資助表現出色的香港創業者訪問Google的加州山景城總部以建立更廣的人際網絡等等。
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挺懷疑他能不能挑出符合條件的人。
一份今年初發布的“穗臺港澳青年創業比較研究”顯示,香港年輕人的創業意愿與信心最低。
可奇怪的是,同時人們可以列出一大堆香港是互聯網創業不二選擇之地的理由。
香港成立公司的手續簡便,稅制也簡單,有著全球最快之一的寬帶網絡,香港人對電子產品也有著極高的更新熱情。
房租也不算什么大問題。
為創業者準備的共用工作空間已經在不斷增加,我知道的至少就有7個,分布在包括地點不算偏僻的荔枝角在內的香港各區。
可讓人喪氣的是,除了搞笑圖片網站9gag和對講機應用Talkbox,就沒有什么好的創業點子起源于香港了。
我可以想象香港人怎么算這個機會成本。
在香港,醫生、律師和金融從業者是社會認同度最高的三個職業。
除了因為這些職業本身收入很高外,所在的也是香港最具優勢的行業,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他們的父母都自然而然地認為,在這三個行業是最容易出人頭地的。
基于這種對行業的判斷,香港的大學里商科和法律專業錄取分數最高,信息工程之類的專業則幾乎墊底。
結果就是,互聯網行業的人才越來越少。
對,還有錢的問題。
風投們確實也對香港越來越缺乏興趣,可香港的富豪并不是不愿意投資互聯網行業,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就支持著Facebook、Siri、地圖公司Waze等,還有最近在Facebook上很火的漫畫生成應用Bitstrips。
盛大資本投過的香港項目只有Talkbox。
它的投資總監王罡跟我說,香港項目太少,投資人不愿意一趟趟地來,而每次只看一兩個項目。
加上內地的LP不理解香港市場,溝通和案子的管理成本太高,客觀上就造成了對香港的創業團隊關注比較少。
而一個香港的連續創業者則向我抱怨,每次需要風投的時候,他要么前往新加坡,要么前往硅谷。
我問他為什么不去內地找錢,他的回答是“感覺新加坡和美國的投資人更容易懂我的想法”。
華歐創投的合伙人張永漢對香港互聯網創業者的評價是:視野太小。
香港不過700多萬人,狹小的本土市場決定了它的潛力十分有限,所以張永漢給的建議是,要么瞄準內地市場,要么做國際市場。
香港人并不缺好點子。
我在香港常用一個和大眾點評類似的網站,叫“OpenRice開飯喇”。
OpenRice成立于1999年,比大眾點評還要早上4年,但OpenRice在許多細節上都要做得比大眾點評粗糙。
比如,打開OpenRice的手機App,會突然冷不丁地彈一個廣告頁面出來,非常影響體驗。
香港的互聯網創業者并沒有那么了解內地,也沒有他們想象中那么了解國外。
有一次,張永漢和一位香港的互聯網創業者聊天,被問到打算從哪里開始進入內地市場時,這位創業者給出的回答是,我的內地策略是先做海南島,因為在那里我認識人。
而且更讓張永漢擔憂的,是他發現有的香港團隊對內地市場有點排斥,更不了解內地是不是已經有團隊在做類似的產品。
如果要把目標市場放在內地,那么香港創業者需要了解內地用戶的喜好、如何做營銷和如何組建內地團隊等一系列問題。
要做好這些,恐怕留在香港還不行,得挪個地方。
不過,香港也不是毫無進步。
最近我參加了為創新公司和投資人提供顧問建議的美國科律律師事務所(Cooley)的一次聚會,在那里我聽到律師們在討論,香港的互聯網創業社區雖然還很初級,但成長迅速。
原因是香港的投資銀行在2009年金融危機中受到了重創,一些人離職后投身到前景被看好的互聯網行業。
這是好事,財務是不少創業者的短板,有精于此道的人加入能讓創業公司少吃些虧。
下一篇:別只盯著北上廣深,好些個二線城市更適合創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楊元慶回應庫徹下跪:聯想沒事先安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