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哈姆雷特曾言“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一句話誕生了一家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
在科技問答這個看似冷門的科技類網站中,果殼網以其獨特、專業的內容模式,打造一家面向都市科技青年的社會化媒體。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在接受投資界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科技本身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尖端,它是無所不在的,是普通生活背后的規律性知識。
我們所做的就是將其還原到它本來的面貌,挖掘深層次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發現生活的第二落點”,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魚和熊掌”難兼得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姬十三,由于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都是姬十三創立的,外界常常搞不清楚這二者之間的關系。
姬十三表示,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是兩個獨立機構,定位不同,運營模式不同,全職工作人員也是完全不同的兩批人。
科學松鼠會是在2008年4月,姬十三和一些科學寫作者、編輯發起的松散的NGO(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協會。
像美劇《生活大爆炸》一樣,很多年輕人覺得很好,盡管他們未必喜歡物理學。
他們是覺得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很有意思,可以效仿,成為一種流行文化。
科學松鼠會初期主要以群體blog的方式運作,后來慢慢發展線下活動,與其他機構建立更多合作和交流。
姬十三擔任這個機構的理事長。
在運營上,科學松鼠會與果殼傳媒兩個機構保持獨立,分別由不同的核心團隊運營。
姬十三一直認為,不同的目標,要用不同的組織模式來達成。
科學松鼠會是幫助科學寫作者成長和交流的平臺,像是民間版的科普作協。
這個目標,適合用非營利機構的方式來達成。
雖然科學松鼠會是姬十三發起并很想做成的事,但姬十三還是非常希望能做成一個了不起的科技傳媒,做“中國的Discovery”,而這個理想只能通過商業方式來達成。
姬十三表示,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這兩種模式的區別在于:NGO適合聚集志愿者的力量,但在持續成長力和資金投入上,有欠不足;而商業化則便于用大量資金迅速組建團隊,推進工作,但是在幫助弱勢群體和協調志愿者方面,力所不逮。
現在,姬十三絕大部分時間花在果殼網,已經很少參與松鼠會的具體工作。
松鼠會目前的日常管理,主要由會員選舉的協調委員會進行,他表示自己在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時間點,正式退出松鼠會的管理。
公益背景贏得資本青睞,牽手摯信獲兩輪融資姬十三說:“在沒有成立果殼網之前,我一直是在做公益機構的。
2009年底開始不斷有VC找我,希望能投資,我也猶豫了很久,因為資本都是希望把公益機構變成商業機構,當時我個人覺得不是很合適,也不能接受這么做。
”在科學松鼠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姬十三就已開始考慮,能否用產品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科學,讓更多人進入這個領域,來分享他們的知識。
后來大半年的時間,姬十三不斷同VC接洽,也不斷婉拒他們的要求。
要把一個NGO組織直接變成商業機構,對于他來講,始終很難接受。
“在2010年初,摯信資本也找到我,但它沒有直接提出要我把公益機構商業化,而是尊重我的想法。
后來我們就決定就把商業跟公益一分為二,商業部分成立果殼傳媒接受VC投資,公益部分仍然保留科學松鼠會這個NGO形式。
”姬十三稱。
所以,就有了果殼傳媒的誕生。
2010年7月,果殼傳媒獲得摯信資本1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2010年11月14號果殼網正式上線,2011年的春天摯信資本又投了A輪,當時的投資規模是300萬美元。
據悉,果殼網B輪融資也正在進行中。
文藝青年有豆瓣,科技青年也該有自己的大本營果殼網被形容為“科技版的豆瓣”,登陸果殼網你會發現,這里提供了大量貼近生活的泛科技話題,有很多小組,還有各種主題站。
姬十三表示,果殼跟 豆瓣在做很不一樣的事情,二者的未來愿景可能不太一樣。
但很多東西需要慢慢被展現出來,目前來講從定位上來講,果殼的確是一個以科技興趣為核心的一個社會 化媒體。
在人群上講果殼用戶跟豆瓣也比較類似,用戶偏草根,可能更多的是大學生,年輕的白領。
如果你把豆瓣的前100名用戶抽出來,可能大多是籍籍無名 的,果殼網也是一樣的,但這些人又可能是很有才華的。
而你把知乎跟Quora的前100名用戶拿出來,可能都是一些行業精英,意見領袖等。
果殼網的內容主要來自兩塊,一個是用戶生成,一個是自主原創。
用戶可以瀏覽自己喜愛的內容,參與相關話題討論,關注感興趣的作者。
果殼網第一年 的時候,比較重視其媒體屬性,和內容的書寫,這是因為果殼團隊一開始有很強的媒體的背景,剛開始以媒體屬性為切入點,會積累一批科技背景的種子用戶。
“從今年以來,我們會花比較多的精力在社區上,這也是去年跟今年在戰略上的一個轉變。
當然這個變化其實剛開成立的時候就定好的,因為我們團隊有很強內容能力,先用內容去做品牌,然后第二步再來做社區。
”姬十三表示。
覬覦Quora早于知乎,問答產品有一定的局限性“問答類型的產品是一個很好的激發UGC(用戶生成內容)的一個東西,也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知識來交互的一種方式。
其實,現在國內的這些問答模式 都在模仿Quora,但是在模仿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些不一樣的東西,我覺得知乎跟Quora更接近,果殼也會有一些自己的變化。
”姬十三坦言。
果殼問答有一個小的slogan(口號)叫“解讀生活的每個細節”,因為果殼網整體是一個科技的內容。
大家用自己的知識去解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果殼問答里,你會看到更多的跟普通老百姓生活貼近的問題,而Quora跟知乎可能互聯網行業相關內容會多一點。
姬十三認為,一方面來講,果殼問答是后來者,后來者再去模仿別人,肯定是失敗的。
果殼網是在2010年11月上線的,但在2010年的7、8月 份的時候他們就在研究Quora,當時是想直接上線一個類似的東西。
從時間上來講,如果當時果殼上線了這個版本的話,果殼問答就可能比知乎更早一點。
姬十三說:“當時我們作了一個戰略上的決定,還是要先拿我們的優勢東西去拼,而我們優勢在內容在品牌,所以當時第一版的果殼網還是以主題站為主,是一個媒體屬性的東西。
后來到了2011年底我們才決定,要重新來看問答這個市場,所以在今年的3月份出了果殼問答。
”傳統問答網站隨著 Web 2.0的浪潮掀起,依靠用戶創造內容,從而使篩選和辨別信息成為使用者的負擔。
在社交網絡普及了新一代的 News Feed 社區后,引入用戶之間的關系來幫助發現、篩選問題和答案成為了新的思路。
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用戶“看完就走”的實用主義傾向,增加粘性。
事實上,怎么在擴大規模與用戶量的基礎上保證運營與內容質量,是優先于商業模式擺在問答網站面前的第一道坎。
關于商業模式,連美國問答鼻祖Quora也沒有交出答卷。
“我一直覺得問答很難發展成一個大的東西,不是能靠這樣一個產品就能通吃天下的,它是一個有局限性的。
對果殼來講我們把問答看成是不可割讓的重 要的一部分,是碎片化的知識積累,但一定不是全部。
我去年就說過問答會成為很多垂直網站的一個標配,今年大家也看到,一些搞法律、搞旅游的都在弄這個產 品。
”姬十三表示。
同樣有此想法的還有知乎CEO周源,他曾公開表示:一家優秀公司不是圍繞一個定位思考,而是圍繞一種用戶場景不停思考;我們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設社區,既做問答,還會做搜索與閱讀....。
.從“科學+技術”切入,發現生活第二落點果殼網現在注冊用戶超過50萬,匿名用戶數更多,目前在移動端只有一個果殼網的APP,它更像是一個閱讀器,姬十三表示接下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會有一些新動作。
“科學+技術”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對果殼來講,才剛剛進入這個領域,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公司,在這個領域里面希望能更多的去獲得用戶的青睞。
“我們一直在做科技文化,這個產品還是一個比較小眾的東西,但是對于長遠來看,我覺得我們想涉足的領域其實一點都不小,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其實有非常多的企業跟我們在合作,像IBM、英特爾、寶馬、寶潔都是我們的客戶,有非常多的企業希望來推介自己的科技形象、科技品牌。
”姬十三說。
在整個知識版圖里面,科技其實占據的領域是非常大的,幾乎所有的問題背后都能拿科技知識來解決。
姬十三認為,首先,我們無所不在,我們涉及的話題會非常廣,某種意義上來講,你可以說我們在做“生活的第二落點”。
其次,我們幫大家理解各種事情背后的規律,而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
科技其實是比現象更深一層的東西,表面看我們是在做科技的內容,實際上我們是在做生活的萬千規律,幫大家找到第二落點的知識。
最后,姬十三表示,他沒有對未來去設想太多,只會專注于所做的事情,并不斷深入。
他說自己在布一局還算大的棋,到底是一局什么樣的棋局,現在還不是揭曉的時候。
下一篇:搜狐創業幫:從“離家出走”到內部創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的世界中有兩類人:發明家和創新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