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這篇文章的封面是作者昨天晚上從人人相冊找出來的,原本想用人人經典的LOGO做封面的,但看它的時候滿眼都是這個顏色。
這張圖來自今年一月份一篇危言聳聽的文章《人人網,謝幕開始》,此文由“站內信功能下線”,推出“人人網將謝幕”的結論,并為其寫了一篇悼文。
近一年時間,關于人人的文章隔段時間便會出現在朋友圈,行文邏輯幾乎都先是回憶過去,然后分析人人沒落的原因。
回憶讓人產生共鳴,但分析的原因大多誤導人。
事實上,對于人人網這種量級的互聯網企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甚至在投資方面,人人依然算的上是成功的。
但對于一個曾經頂著中國Facebook光環,國內最大SNS和承載無數年輕人青春回憶的互聯網產品,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難免讓人唏噓。
人人究錯在哪了?先說結論:產品體驗、雙微出現、甚至定位轉型都不是人人沒落的致命傷,人人死在運營上。
先說產品。
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罵人人的產品經理垃圾,人人V7難用,客戶端難看,廣告太多,小秘書太煩,檢索功能捉急……人人的用戶體驗太差。
不可否認,人人的用戶體驗的確有問題,但沒有到無法忍受的地步。
黃色網站的界面跟菜市場一樣,彈窗廣告比小秘書煩多了,想看的片死活找不到,搜索記錄還刪不干凈。
這個時候你怎么不抱怨用戶體驗差了?阿里系的產品一直被騰訊系的產品碾壓,但被阿里控股18%的新浪微博卻完勝騰訊微博。
無論用戶體驗、交互設計還是你們要求的簡潔美觀無騷擾等標準,騰訊都全面超越了新浪,甚至繼承了QQ爹的社交基因,但結果呢?還是失敗了。
為什么?因為在強需求和硬內容面前,用戶體驗真的沒你想得那么重要。
這也是為什么最頂尖的自媒體人的公眾號幾乎不排版的道理。
再說雙微。
人們上微博多數用來獲取資訊,很少有人用微博來社交,用微博社交的那是明星和大V。
所以微博是媒體屬性,它和人人網在社交領域其實產生不了多少競爭。
微信雖然是天生的社交產品,但用戶人群聚焦強關系,在微信你很難認識新朋友。
然而人人把六度分割理論植入到了DNA,所以有一種關系叫“我有你人人”。
我們有很多共同好友,我們在網上說過話,雖然我在現實中并沒有見過你。
朋友圈沒有轉發,沒有分享,這是一個熟人越來越熟,陌生人老死不相往來的社交環境。
反觀人人則顯得更為開放,最明顯的體驗是:離開人人再也沒有和別人在網上撕逼的快感,文藝青年們也失去了寫風花雪月的平臺。
人人、微博、微信是三個完全不同的互聯網產品,輿情模型上也有很大區別。
產品也好,人也好,把失敗的原因歸咎到對手太強是很荒唐的事。
然后是定位。
2005年,人人前身校內網在清華校園誕生,創始人王興將SNS正式引進中國。
王興是一位極有商業嗅覺的企業家,他做人人網的時候,Facebook才剛剛拿到天使輪投資,還屬于看不到未來的階段。
但養父王興囊中羞澀,無奈將人人賣給了千橡互動,千橡的老總就是陳一舟。
2009年,校內網改名人人網,把用戶定位從校園擴散到全社會。
下一篇:教你如何制作絕對誘惑的地攤廣告錄音標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他高二時研究軟件賺4000塊,如今身價過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