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不管,我就要干,我要致富!”,1969年,年僅24歲的他說出了這句話。
1969年,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賺錢、致富之類的思想無疑是大逆不道,但他居然真的干了起來——變賣所有家產,籌集了4000元,帶領著6個農民,靠著一只火爐、幾把榔頭,在一個84平米的平房里,創辦了自己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之后的10年間,犁刀、鐵耙、萬向節等五花八門的產品,只要能賺錢、做得了的營生,他全部都嘗試過。
經過40余年的艱苦創業,他的企業從什么都做的農機廠,變成了專業的萬向節廠,再成為一家專注汽車零部件業務、參控股10余家上市公司的商業帝國。
而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首富,根據2017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他的身家高達515億元,比汽車整車類首富魏建軍的財富整整多了110億。
他,就是萬向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魯冠球。
時至現在,看著他獲得的一系列成就,再想想他年僅15歲輟學當鐵匠學徒的經歷,他當年說過的一句話猶在耳邊:“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讀書,如果你過去是一個農民,那么就一直會是農民,我不想一直當農民,我要想一切辦法跳躍龍門。
”15歲輟學當鐵匠,斗膽湊錢開工廠,只為不再過苦日子1945年,魯冠球出生于浙江蕭山市,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生活在貧困的農村,日子過得很艱苦。
由于家境貧寒,魯冠球已經窮到怕了,從小到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工人,“很簡單的道理,要擺脫貧困。
”15歲那年,魯冠球的夢想得以實現,由于“大躍進”,城市里面需要大量工人,還在讀初中的魯冠球就輟學離校,被介紹到縣里的鐵業社當了個打鐵學徒。
“一開始14塊錢,還有兩塊衣服費。
我干了3年,工資最高漲到35.5塊。
”看上去魯冠球終于擺脫了貧窮,可惜好景不長,僅僅做了3年,他就因為人員精簡被辭退了。
萬般無奈之下,魯冠球回到了鄉下,但此時他已經不想再過以前那種貧困的生活。
為了不再做農民,他發誓一定要想一切辦法躍龍門。
“沒想過要當企業家,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
”剛開始時,魯冠球只是在農村修自行車、鋼絲車,后來看到鄉親們磨米面不方便,于是就湊了一些錢辦了個米面加工廠。
在當時,做生意不但可恥,而且犯法。
魯冠球不敢明著來,只好私底下偷偷運營,但還是多次被發現,多次被處理。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短短6年,魯冠球的加工廠就換了7個地方,每一次失敗都沒有讓魯冠球低頭。
直到最后一次被查處,加工廠終于辦不下去了,他把所有家底、印章和賬本都交給了大隊。
為了還清辦廠時借的錢,他還把祖父留下來的三間舊屋都賣掉了,走出家門,鄉親們都對他指指點點,說他是不務正業的“敗家子”。
雖然遭到了如此打擊,但魯冠球還是沒有放棄,沉寂了一陣子,由于“停產鬧革命”,當時人們連鐵鍬、鐮刀都買不到,自行車也沒有地方修。
經過15次申請,魯冠球終于獲批開辦了一個鐵匠鋪,生意也紅火了起來。
沒過多久,更好的機會出現了。
1969年中央出臺文件,每個人民公社,可以搞一個農機修配廠。
富有經驗且有些名氣的魯冠球被公社邀請去接管已經破敗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魯冠球抓住了這次機會,和其他6個村民湊了4000塊錢(約等于現在的25萬),辦起了公社的農機廠,雖然產品都是初級的鐮刀、鋤頭、斧頭、柴刀等,但魯冠球的事業總算是開始了。
當年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集中精力做萬向節,靠降價20%贏得市場!在修配廠創立后的10年里,魯冠球靠著收購回來的廢舊鋼材,做起了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在艱難中完成著自己的原始積累。
到了1978年,工廠門口已經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
企業到底要做什么?魯冠球自己也不清楚,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
直到1979年,魯冠球看到《人民日報》一篇社論《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判斷出國家將要大力發展汽車業,于是決定砍掉其他項目,專攻萬向節,并把工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
萬向節,就是汽車傳動軸和驅動軸的連接器,魯冠球的事業就是從汽車底部這個不起眼的零件開始走向輝煌的。
后來魯冠球笑稱:“我很想做大事,但是我實力不夠,只能從小事做起。
”萬向節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是魯冠球及蕭山萬向節廠的第一個爆發點。
當時,魯冠球雄心勃勃,親自帶隊,拉著兩卡車自家生產的“錢潮牌”萬向節到主辦地山東膠南縣。
本以為能夠一舉打響名堂,誰知到了場地才被告知,蕭山萬向節廠屬于鄉鎮企業,不能入場。
即便進不了門,但魯冠球不甘心就此打道回府,他干脆就在場地外面,把塑料布往地上一鋪,把帶來的萬向節鋪滿一地,不停向來往的客商兜售。
然而,3天過去了,客商們來了又去,對他的萬向節看都不看一眼。
他的手下都信心大挫,紛紛建議回去算了,別在這丟人現眼了。
但魯冠球就是不死心,我的萬向節質量又不差,怎么就沒人買呢?為了探明原因,他干脆派人偷偷進入會場打探情況。
很快,情報回來了,原來根本不是他的萬向節不行,而是會場里面的人一直在糾纏價格,根本沒人關注到他。
魯冠球欣喜若狂,既然你只看價格,那我就降價吧!魯冠球立刻把自己萬向節的價格調到比場內價格低20%,前幾天還無人問津的萬向節立刻被人一掃而空,還斬獲了210萬的訂單。
此后幾年,嘗到甜頭的魯冠球就靠著低價戰略,使“錢潮牌”產品在國內市場所向披靡,創造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萬向節奇跡”。
魯冠球手持萬向節質量第一,企業改制,最厲害的是大賺美國人的錢!蕭山萬向節廠一舉成名之后,魯冠球后面的創業之路就越走越順了。
但這不是只靠運氣,而是靠魯冠球對于時局的精準把握和扎實有效的商業手段。
1、質量第一,品質為先1980年,安徽蕪湖一個客戶寄來一封信,說萬向的產品質量不過關,要求全部退貨。
魯冠球不僅按客戶的要求全部退貨,還立刻組織了30多個人,走訪全國各地的客戶,凡是不合格的產品,通通都背回來,免費調換新的合格產品。
這一“背”,就背回來3萬多套,魯冠球下令全部送進廢品回收站,一算賬,一下子就損失了43萬元,這可是1980年的43萬啊!工人們心疼得眼淚撲簌撲簌地往下流,但魯冠球卻召集全廠大會,斬釘截鐵地說:這樣的產品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啊,不僅是砸“錢潮”牌這塊牌子,更是砸自己的飯碗!魯冠球和工人交談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只要有產品就能被一搶而光,因此不少企業對產品質量并不在意,但魯冠球卻看到了質量與品牌的推動力。
而且,魯冠球還提出了“先生產后生活”的技術路線,規定每年稅后利潤的80%必須用于技術投入,設備也從15年折舊改為7年折舊,集中技術搞創新。
很快,萬向的產品就成為了物美價廉的代名詞,作為一個鄉鎮企業,不靠身份靠口碑,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2、“花錢買不管”,獲得企業絕對控制權雖然魯冠球讀書不多,但是卻是共和國歷史上產權意識最早蘇醒、最早擁抱資產市場的企業家之一。
當時的萬向節廠雖然已經日益壯大,但仍然是寧圍鄉政府主辦的企業,鄉政府既是所有者又是主管單位。
1988年,魯冠球以1500萬元的天價,向杭州蕭山寧圍鎮政府買斷了萬向節廠一半的股權。
后來當地一家政府的客車廠瀕臨倒閉,他又伸出援手,條件是政府的股份變為1/3。
就這樣,萬向成為當時還頗受爭議的“民營企業”,魯冠球獲得了企業的絕對控制權,得以實現自己的抱負,也避免了健力寶、太子奶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4年后,浙江萬向集團掛牌成立。
又過了兩年,萬向集團旗下的萬向錢潮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
在資本的助力下,萬向集團的實業之路也越走越順。
3、走出去,賺美國人的錢!早在1984年,擁有世界上最多萬向節專利的美國舍勒公司,就在廣交會上“相中”了萬向,并和萬向簽了3萬套訂單,請萬向生產。
這也是中國汽車零部件首次進入美國。
美國舍勒公司代表在萬向節廠考察,他對萬向的產品豎起了大拇指然而,即便產品已經出口美國,但是萬向集團的目標還是放在了國內市場。
只是當時萬向還屬于鄉鎮企業,還沒被政策所重視,因此產品進不了大市場。
更讓他們憋屈的是,國營大廠看到他們是鄉鎮企業就冷言冷語,對他們的產品也不屑一顧,這種先看身份再做生意的惡習讓魯冠球備受憋屈。
而真正讓魯冠球下定決心的是這樣一件事:萬向派人員去美國考察,發現美國一家同行企業只有250人,年生產400萬套萬向節;而當時的萬向,近千名員工,一年只能生產80萬套。
不走出去,在國內做得再好也是“坐井觀天”,如何縮小和國際的差距,如何成為世界一流品牌?于是,90年代初,魯冠球正式提出了國際化戰略,集中力量“走出去”,很快就打開了日本、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1994年,萬向錢潮上市之后,借助資本的力量,萬向在美國成立了萬向美國公司,使萬向可以充分利用國內的資源優勢,融合美國本土化運作,加快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萬向美國公司這一決定不僅讓萬向集團拿下了美國市場,而且由于中國市場上大部分也是外國公司,拿下了世界汽車巨頭的訂單,實際上就是拿下了中國市場。
因此,萬向集團也越做越大,從一個只做萬向節的廠家,成長為一家涵蓋汽車零部件、能源、農業、金融等多個領域、商業帝國版圖遼闊、營收逾1100億元的大型跨國公司。
2000年,萬向收購了美國舍勒公司,這正是當年第一個采購萬向產品的國外公司。
之后,萬向又先后收購了百年老店美國洛克福特公司、美國UAI公司,一舉成為世界汽車零部件巨頭。
在國外,萬向集團在美國、德國、英國等10個國家擁有近30家公司,40多家工廠,海外員工超萬人,而且是通用、大眾、福特、克萊斯勒等國際汽車大牌的配套合作伙伴,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高達12% 。
在國內,萬向已形成6平方公里制造基地,和一汽、二汽、上汽、廣汽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60%以上。
在自己的老本行萬向節上,萬向集團是世界上萬向節專利最多、規模最大的專業制造企業。
在美國制造的汽車中,每兩輛就有一輛使用萬向制造的零件。
萬向現代化的生產流水線而作為這一切的締造者,魯冠球自然得到了應得的回報:2017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魯冠球以515億元的資產成為了中國汽車行業的首富。
而且,早在1991年,他就登上了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成為繼鄧小平之后第二個登上該雜志封面的中國人。
魯冠球手持以自己為封面的《新聞周刊》而在2015年習大大首次訪美,陪同出訪的15家中國企業的領袖中,只有魯冠球一人來自汽車界,這已經能說明一切。
想和他一樣成功?先問問自己是否和他一樣渴望成功1、對成功保持本能的饑渴感在魯冠球的各種采訪中,他說起當年的創業動機,翻來覆去就是一個意思:當年太窮了,就是想賺錢,讓自己的生活好過點。
因為窮,他不到9歲就要到田里干活,凌晨4點就下地,一到夏天,“穿上衣服捂一身痱子,脫了衣服又讓蚊子咬一身疙瘩。
”。
而且遇到收成不好,一家人大半年都要餓肚子。
因此,貧困就像惡魔一樣,時刻折磨著兒時的魯冠球,也讓他對成功保有最本能的饑渴感。
不管是在不許私人辦廠的年代、還是后來困難重重的創業初期,魯冠球的腦子里面只有一句話:我不管,我就是要做,要致富!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讀書,如果你過去是一個農民,那么就一直會是農民,而我不想一直當農民,我要想一切辦法跳躍龍門。
”愛默生曾經說過:一個朝著自己的目標永遠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如果你也像魯冠球這樣渴望成功,還用得著擔心自己不會成功嗎?2、解決問題是態度;找準原因是方法1980年,魯冠球和手下參加訂貨會卻被攔在會場外,擺了3天攤都沒人理會,不少人都灰心喪氣,說干脆回去算了。
但魯冠球的心態依然是,出了問題就想辦法解決,活人不能讓尿憋死,之后他想方設法,終于把事情辦成了。
這是其一,有困難別退縮,把困難當問題,想盡辦法去解決。
有意思的是,當時很多人給魯冠球出主意:有人說是產品質量不行,要回去再加工;有人說是沒有上下打點,最好請當地領導吃頓飯;甚至還有人說是出門時沒挑好日子,要請個大師來給產品開光。
但魯冠球越聽越覺得不靠譜,于是派了一個人進會場打探消息,終于知道客商在意的是價格問題,這才有后來的“降價20%、獲得訂單210萬”的好戲。
所以說,有問題當然要解決,但前提是要找出引發問題的本質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一擊致命!這是其二,找準原因再解決,不然再努力也是白搭。
3、從別人的失敗中為自己的成功找方法初中沒畢業的魯冠球,卻被管理學大師稱為“農民理論家”,因為他一直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每天學習4小時,每天工作哪怕再晚,都要看至少一個小時書才上床休息。
而且,40年來,魯冠球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有知名的企業大起大落,他便找來該企業的所有資料,認真研究,總結經驗教訓。
譬如當年的禹作敏被判刑后,魯冠球三天不出家門,寫了一篇題為《鄉鎮企業家急需提高自身素質》的文章,轟動一時。
這些年,除了率領萬向征戰四方,魯冠球已經撰寫了120多篇切中中國經濟要害的文章,是中國企業家著述最多的之一。
4、“別人在過年初一,你繼續工作,你一定能成功”魯冠球曾經說過:“只要你盡心、盡責、盡力去做一件事情,當別人一周工作5天,而你365天都不休息,別人在過年初一,而你還在接著干,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這些年來,魯冠球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工作習慣:早上5點10分起床,6點50到公司,晚上6點45下班回家、吃飯,7點開始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
8點處理白天沒忙完的文件,9點開始看書看報,10點半有點困了,沖個澡然后繼續學習,零點準時睡覺。
作為汽車行業的首富,他不打高爾夫,也不買豪宅、游艇,至今住在1983年修建的農家小樓里,只要不出差,他每晚都按時回家和妻子吃飯。
魯冠球在自己的菜地里為此,魯冠球的口頭禪是:坐在辦公桌前,我心里踏實!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無數中國企業家名噪一時又迅速煙消云散,“全國最為知名的廠長”步鑫生、“傻子瓜子”年廣久、“改革先鋒”馬勝利...作為和他們同時代的一員,魯冠球卻走到了今天,創業至今已經40多年卻一直屹立不倒,被稱為中國企業家的“常青樹”。
創業難,守業更難,也許沒有什么詞比“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更能形容魯冠球的一生了——仰望星空,就是即便身處底層,也對成功有著不顧一切的饑渴感;腳踏實地,就是不驕不躁、少說多做,踏踏實實地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
事業是一點一滴干出來的,道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把夢想和現實融為一體,這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下一篇:他創業22年卻連續虧損20年,依然取代蓋茨成為全球首富,身家是馬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田螺姑娘:僅靠5張桌子、她4個月就賺到100萬,20年后做到26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