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家家有車,戶戶別墅,綠蔭環繞,交通便利。
你是不是以為風清說的是某一線城市的價值數億的別墅區。
NO!NO!NO!這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
從前,村民們住的是瀕臨倒塌的老房子,下地耕田,辛苦勞作,收入微薄。
而如今村民們住著別墅,開著小車,在村里公司上班,即使從事農業勞動也是機械化耕種,農產品直銷大城市,收入頗豐......這個村子叫四邑村。
位于湖北省嘉魚縣潘家灣鎮。
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因為一位叫周明炎的人。
周明炎,1941年出生于四邑村。
他是聯樂集團創始人,而聯樂床墊是中南地區席夢思床墊生產行業的龍頭老大,“聯樂床墊,伴您一生!”這句廣告語幾乎是家喻戶曉。
他是不屈服于命運的殘疾人企業家,他翻身不忘本,終于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過上幸福生活。
然而,就在2018年6月7日,周明炎老先生因癌癥惡化去世,享年77歲。
6月9日,老人正式下葬,鄉親鄰里幾千人自發站在村里的路邊,送老人最后一程。
從要飯孩子到億萬富豪周明炎出生的1941年,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抓取了當壯丁。
5歲的周明炎只能靠要飯為生,白天乞討,晚上睡破廟,幸得村民村救濟,才沒被餓死。
幼年“吃百家飯”的經歷塑造了周明炎桀驁不馴的一面,他很小就發誓,一定要賺大錢!周明炎不僅有夢想,而且行動力極強。
六七十年代,四邑村窮的叮當響,村民們僅僅只能靠地里的農作物飽腹,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
周明炎就偷偷地把自家產的農產品拿到武漢去賣,雖然被扣上了 “投機打把” 的帽子,遭游街示眾、挨批斗,但他一點都不后悔,周明炎敏銳地感知到了商機。
果然,到1978年,國家實行了改革開放,他又重拾舊業,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過小賣部,承辦過農副食品加工廠,又到鎮上開了供銷經理部。
1988年,潘家灣鎮床具廠因連年虧損招標,周明炎傾其所有承包了工廠廠,并扭虧為盈。
1993年,市場經濟的浪潮洶涌,周明炎就打起了企業改制的算盤,這在當時不亞于腳踩帶電的高壓線,很可能又會重蹈覆轍,遭游街示眾、挨批斗。
但幸好這次他不是孤軍奮戰,領導也敢于冒險,就和他簽訂了合同,一次性把廠給買了下來,成立了湖北聯樂床具有限公司。
經過24年發展,聯樂集團已經有在職員工1200多人,生產的高級床墊、高檔沙發遠銷海內外。
時至今日,聯樂集團仍是中南地區席夢思床墊生產行業的“老大”。
周明炎也成功地實現了自己賺大錢的夢想,成了億萬富翁。
“只要腦殼不搞掉,總有辦法”“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周炎明的一生生動地詮釋了這一古訓。
1981年9月,承包村辦企業的周明炎在給軋棉機輸送棉花時,右臂卷進機器,右手一直到手腕處被軋斷。
咬牙撐住的周明炎被人送到鄉鎮衛生院,醫生一看嚇壞了,等周明炎醒來,右手已被截肢,落下了終身殘疾。
在這之后,周明炎心臟動了3次手術,腎摘掉1個,膽也拿掉了,還因肝癌割了半塊肝,成為“五臟不全”的人。
但他卻精神矍鑠。
他說,只要腦殼不搞掉,與天奮斗,與命運奮斗,總有辦法……上世紀90年代,國外床具品牌開始大肆進攻大陸市場,聯樂的生意一落千丈。
周明炎對此很生氣,在他看來,自己的床墊是最好的,那些國外品牌絕對比不上。
那么,怎么才能讓消費者知道聯樂床墊質量一流的呢,畢竟床墊從外觀看不出好壞。
周明炎想到了一個辦法——請媒體造勢宣傳!他找來了湖北電視臺和湖北日報等媒體,集中報道了“壓路機碾壓聯樂席夢思,床墊卻沒受到損壞”的新聞。
在這之后,聯樂床墊一炮打響,成為眾所周知的名牌!“自己富裕了,不能忘記鄉親們”對于自己賺的每一分血汗錢,周明炎都格外珍惜,他從不浪費一分錢,很少穿名牌衣服,用的還是300元手機,按鍵上的鍍膜已被磨光。
雖然對自己摳門,但他對鄉親們卻很大方,幾乎每年都為家鄉公益建設事業捐資:修路50公里、為公益事業建設捐款700多萬元等,還資助了50多名寒門學子上大學,撫養了2名孤兒,贍養了1名孤寡老人……2005年,周明炎將集團交給兒子打理,回老家二度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幸福生活。
他說:“我從小在這里長大,人不能忘本!”2010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協調下,周明炎開始為鄉親們建別墅。
2013年,第一批178戶農戶整體搬遷進新別墅,之后又對265戶農戶危舊房屋進行改造,實現了一二期的新村連片。
1.3億的新四邑村的建設費,周明炎一人“兜底”了近一億元。
而每戶村民只需出7萬元錢,就可拎包入住裝修好的兩層200平方米的新別墅,還附送一個車庫。
對于特別困難的村民,則免費入住房子。
除了別墅,新四邑村還配套了兒童游樂室、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公寓、衛生室、圖書館等。
如今村民們的生活過得可滋潤呢!住上新房是面子上增光,收入增長才能讓村民們真正過上好日子。
四邑村以種植蔬菜為生,往年即使是豐收季節,也會遇到蔬菜滯銷,收入始終起不來。
聯合當地政府,周明炎出資成立了多家專業合作社發展“兩瓜兩菜”訂單農業。
此外,為了方便蔬菜運輸,周明炎投資1億元在長江邊修碼頭。
之后,依托于碼頭和當地的農業種植,周明炎又開辦富民釀造公司、潘灣港裝卸公司。
這兩家公司都已經成為了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部分村民也轉變了屬性,成為企業白領。
2010年,四邑村村民的人均純收入不足7000元,到2015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6000元。
2017年,周明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讓村民人均收入在5萬元以上!”然而,他終究沒能等到那一天。
身殘志堅,默默耕耘;富而思源,反哺家鄉。
周明炎老先生,一路走好!
下一篇:創業案例剖析 | 靠賣雞爪成為億萬富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3000萬投資黃了,淪落到靠賣房賣車,他如何絕地反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