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京東從來沒有經歷過摧枯拉朽、酣暢淋漓的勝利,這家公司一直起起伏伏,每年都有新的危機和對手,與互聯網+公司打,跟傳統零售打,跟自己打,內憂外患,磕磕絆絆。
劉強東就像原來是街頭打野拳的,揍小痞子揍得輕松,后來打職業賽,輕量級,只懂憑兇狠的爆發力,不斷出拳,不知道腳步節奏、不知道運氣、不知道側身技巧。
后來打重量級,學會了運用規則,知道在回合里數點數。
《創京東》一書提及京東經歷的四大戰役: 第一戰:干翻新蛋 被嘲笑為“鄉鎮企業”的京東,2005年在學習新蛋,2006年就開始跟新蛋打仗,在年會上提出目標超過新蛋。
這一年,新蛋中國的體量是京東的1.5倍。
雙方價格戰打得厲害,例如一款耳麥,新蛋賣39元,京東立即將價格降到38元,新蛋繼續把價格降到37元,京東又降到36元,成本價是35.5元。
賣到36元的時候,京東采銷就發現對方沒有動靜了,因為對方的成本價比京東的高,跟不起了。
這兩家網站品類和用戶的重合度都很高。
京東有著清晰的戰略判斷,埋頭苦干,用戶需求走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快速擴張品類,滿足用戶的一站式消費需求。
思路是拿到更低的成本價,用更低的價格賣給消費者,看重規模,對利潤指標看得不是那么重。
但是新蛋有些品類不能做,管理層是職業經理人,關注短期內公司整體各項指標,市場份額和客戶中的口碑不是最重要的。
他們在中國區一兩年就換個負責人,很多政策不能完全落實,也沒法保證延續性。
美國老板又不了解中國,不喜歡價格戰,不愿意花廣告費。
2009年之后,京東就再也沒關注新蛋了。
第二戰:奇襲當當 2010年,京東決定上圖書品類,目標指向當當和亞馬遜中國。
在京東這里,圖書是戰略品類,要給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雖然3C賣得很好,但要買圖書的消費者在京東這兒滿足不了需求,自然到又賣圖書又賣3C的亞馬遜中國去。
京東必須讓消費者在這里買到他所有想買的東西。
2011年5月,京東做少兒圖書促銷,四折封頂。
這次價格戰,站在京東的角度來看,是勇敢而不魯莽——少兒圖書雖然虧損了,但帶動了整個圖書品類銷量漲了四五倍。
這狠狠觸動了當當的核心利益。
當當聯絡了24家少兒出版社集體抵制,當當的少兒圖書銷售占整個市場的一半,也是當當圖書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TOP級別的少兒出版社是當當排他性的供應商,京東和亞馬遜中國一樣,只能從經銷商處拿貨。
這些少兒出版社跟當當全是排他性合作,網上只給當當,地面店沒有這個規矩,都是普發的。
反正京東要讓出版社知道,你的做法更破壞行業規則,除非你直接給我供貨。
京東圖書品類的上線和后來的一系列價格戰,正好發生在當當上市前后。
當當上市之后,開始向母嬰、3C等品類擴張。
這家老牌電商公司是賣圖書起家,圖書是當當的大本營。
京東一做圖書,競爭對手全被扯回來聚焦在圖書領域的價格戰,若是保不住圖書就不行了。
不過,對當當、亞馬遜中國的戰略牽制,不是圖書品類給京東帶來的最大價值。
圖書極大地降低了新用戶嘗試京東的門檻,在京東購買圖書的新用戶占比在30%-40%,圖書剛上線的時候占比甚至更高。
和當當、亞馬遜中國的價格戰,也抄了這兩家老牌電商的老底:他們的用戶正好是互聯網+最早的一批網購用戶,伴隨網站成長起來,已經有十年了,正好30多歲,是經濟基礎非常好的用戶,圖書價格戰成功地讓他們關注了京東,成為京東3C類用戶。
電商的競爭,無非是兩條:一是供應鏈,二是用戶。
第三戰:對撼蘇寧 2012年8月15日,劉強東在微博上挑起對蘇寧、國美大家電的價格戰,結果戰火蔓延,蘇寧易購、國美、庫巴網、當當都加入混戰。
史稱815價格戰——一場值得記入電商歷史的價格戰。
過去十年,電商以100%的速度規模增長,是中國經濟增長與互聯網人口紅利的結果。
在經濟萎靡、人口紅利消失的當下,因資本市場與互聯網人口紅利而高速發展的電商,增長速度放緩,走向常規化發展,這意味著為了搶更多的市場份額,競爭加劇。
怎么辦?沒有更好的辦法。
戰爭的邏輯就如此成立。
京東在上市之前需要追求成長性。
投資人看銷售額、市場份額、毛利率,但最看重成長性,要順利IPO的話,京東必須保持高速增長。
2012年京東的目標是450億元,壓力很大。
它賴以起家的IT品類已經做到了極致。
圖書整個市場本身的量太小,百貨品類價格低。
雖然京東平臺業務在發力,但這是在和天貓競爭,并且銷售額不能算在京東營收內,只能將扣點計入。
必然的,大家電成為京東新的增長點。
京東本來想打一場有限度的局部戰爭,沒想到變成全行業的混戰。
不過,京東在局部戰役受挫,從長遠來看在戰略上贏了。
家電行業在未來三五年內面臨洗牌,在大城市這一頭,大賣場的購物便利失去了優勢;在大賣場也沒有覆蓋的農村這一頭,京東的物流也有優勢。
京東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大家電市場占比在30%,每10臺大家電,京東賣出3臺以上。
京東頃刻之間把他們建立十幾年的市場拿下,農村還不知道電商是什么,一旦普及了,沖擊更大。
預計2020年,電商能夠占據整個家電銷售的40%,渠道之爭會終結。
永遠不能被打敗的是趨勢。
你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就是變革的趨勢。
戰爭的勝利最終會屬于電商。
第四戰:直面阿里 過了前面三關,京東終于迎來最強勁的對手:阿里巴巴。
劉強東背后始終有一只眼睛在盯著。
2008年,阿里巴巴第五屆十大網商評選,京東入選。
一位阿里巴巴前員工告訴我,會后,馬云問:“聽說京東現在是自營B2C的老大?”他的部下回答:“對、對、對。
” 2013年雙11,京東針對天貓這個主場打出一系列廣告:以挑戰者的身份,選擇自己的優點,攻擊對方的弱點,而且得是陽謀,明著來。
2012年“雙11”,天貓賣家的物流飽受詬病,一周過去了客戶還沒收到貨。
2013年“雙11”,京東品牌的基調就確定下來,“不光低價,快才痛快”。
京東市場部連續推出的廣告是,年輕女孩買防曬霜,臉曬得和非洲人一樣黑了,才收到貨;長著一把大胡子的用戶買了剃須刀,等胡子長得垂在地上了,才收到貨。
這風格犀利的廣告,令人印象深刻,大獲成功。
其他電商公司打的是促銷廣告,只有京東做品牌廣告,幾乎沒提“雙11”的促銷活動。
曾幾何時,誰能想得到,有一天京東能和阿里巴巴競爭?2008年,阿里巴巴評選十大網商,京東入選,當年地位完全不對等,如今成了競爭對手。
京東與阿里巴巴的競爭源自平臺型B2C。
互聯網四顆明珠,第一顆是搜索引擎,第二顆是社交網絡,第三顆是軟硬結合,第四顆是企業B2C零售平臺。
把生產和消費直接連接在一起,平臺做底層的構架。
這一塊天貓在做,京東POP也在做。
商業價值理論上很大。
10億人的消費,理論上電商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可達到15%、20%(電商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 對于B2C自營業務來說,采購、倉儲是有天花板的,像百貨類,非標準產品太多、品牌太雜,組建團隊自采自銷,進展太慢。
如開放平臺給第三方賣家,能快速增加品類做大規模。
平臺單位銷售成本低、凈利高,這將是利潤來源。
以低價銷售的自營業務吸引人流與資金流,然后通過物流、技術、Kindle電子書等服務賺錢,這是亞馬遜的模式,也是京東想做的。
劉強東希望未來平臺銷售額能占京東總銷售額的50%。
京東跟亞馬遜一樣,早期盡可能把規模做大,盡可能提高自己直接銷售的產品數量,大勢最終要走向平臺化。
電商最終必然是平臺級的競爭,比拼的是服務,例如配送效率、對供貨商的議價能力等,決勝因素是IT基礎能力,包括訂單管理、倉儲管理、數據服務、客戶管理能力。
天貓的優勢在于銷售的前端,頁面展示、促銷活動、用戶互動。
在短期內,天貓具有最豐富的商品,對市場把握最敏感。
京東的優勢體現在后端,貨源的組織、供應鏈的管理、物流配送等,效率更高。
2012年,阿里、京東、亞馬遜中國、當當、蘇寧易購、騰訊電商等都有平臺夢,市場空間不足以養活這么多平臺,2015年,平臺的競爭唯剩兩家:阿里和京東。
劉強東和馬云是這場戰爭的主角,無數人的命運,成功或者失敗,都圍繞著他們轉。
下一篇:傅盛分享:創業的本質是什么?增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1億美元天使輪+生鮮電商:劉江峰創業怎么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