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騰訊副總裁、騰訊廣州研發部總經理張小龍 2012年7月24日24日下午14:20-23:30,騰訊微信張小龍做了一次長達8個多小時的講演,以178頁PPT的篇幅詳盡地闡述了他對移動互聯網產品的認識和經驗。
這一講座受到騰訊保密協定約束,因此其中令人驚嘆的新產品特性演示不可以對外公開。
同時,騰訊大講堂舉辦的這一公開課的目標群體是騰訊兩萬余員工中的產品經理,其中涉及大量騰訊公司業務也不宜對外公開。
因此,作為唯一的受邀外界自媒體,我只能根據授權部分內容進行闡述。
其中,所有內容都來自張小龍業余時間用手機記錄下來的產品心法300余條。
經過精煉和分類之后,形成了長達180余頁的PPT文檔。
這是最原始,也是最真實的素材,完整記錄了一個產品經理的個人思考和感悟。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前后文邏輯背反抵觸之處,很容易地看到一個真實的人內心深處的掙扎和糾結。
它很清晰地給予以下啟示:1、 一個億級用戶的產品經理,無需做到透徹思考人性和產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結論,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產品。
2、 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需要在極端現實主義和極端理想主義之間取得平衡,把它們作為整體一并接受下來,徹底去除其中的相對性,絲毫不會覺得其中的矛盾和沖突之處。
以下是根據演講內容和個人理解給出的濃縮版:一、微信的演化2010年11月19日23時58分,張小龍在騰訊微博上寫下了這么一句話:我對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樣,不支持電話功能。
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話,用facetime跟我視頻。
第二天,2010年11月20日,騰訊微信正式立項。
一年零8個月之后的2012年7月,隨著微信4.2版本的發布,可以看到那一晚張小龍關于iPhone5的所有狂想都在微信上得以實現。
而就在此時此刻,張小龍都未必意識到一個簡單的念頭會在一年多之后如此深切地影響到一億多用戶;意識到一個普通用戶此時此刻,僅憑一臺iPod touch和網絡就可以完全改變以往有電話相隨的生活。
產品經理之美就體現在這里。
微信1.0版的誕生是完全出自純粹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考慮,立項后2個月,微信1.0版的釋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Kik的啟示 ——在新的移動互聯網平臺上,必將出現相應的移動通訊工具。
Kik是一種免費短信,它很可能成為QQ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強大競爭對手。
因此,從戰略角度分析,騰訊必須開發一款移動通訊工具,這就是微信誕生的緣起。
盡管開發速度驚人,從立項到產品上線僅僅經過了2個月。
但是微信1.0的免費模式在中國并不受歡迎。
和歐洲不同,中國運營商提供了豐富的套餐業務,正常用戶每個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費不完。
以省短信費為賣點的類KiK產品,在中國完全沒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轉向了圖片分享。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移動互聯網時代必然是一個圖片為王的時代。
人們在有限的載體上沒有耐心進行深度閱讀,對圖片的消費量會達到一個空前的程度。
于是,微信1.2的主體功能變成了圖片分享。
然而市場對此反應冷淡,數據冷酷地證明了用戶對手機圖片分享沒有興趣,根本無法構成一種基本需求。
微信2.0的推出是微信團隊在極短時間內的第三次試錯。
免費短信在利益上毫無吸引力,圖片分享市場并不認可,產生內容的門檻遠比預計要高。
從用戶在手機上輸入內容的便利性出發,微信2.0將產品重心完全投入了語音通訊工具。
作為一種重要指標,新浪微博每分鐘出現一條關于微信的搜索結果,確立了微信2.0快速流行和傳播的基調。
微信3.0是教科書式的經典產品開發節奏教程。
當時,微信的競爭對手米聊擁有先發優勢。
米聊的產品經理甚至預判微信3.0的新功能是抄襲米聊的涂鴉功能。
但是,微信此時已經初步明確了產品方向,沒有做涂鴉功能,而是依托用戶基礎,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視頻”功能。
“查看附近的人”成為微信的爆發點,從此微信開始使用QQ郵箱和騰訊自身資源,進行強推廣,用戶突破2000萬人大關,產品日新增用戶以數十萬量級增長,確立對競爭對手的絕對優勢。
當用戶超過一億之后,微信4.0推出“朋友圈”,建立手機上的熟人社交圈,開放API接口打造移動社交平臺。
微信4.2推出視頻通話功能,徹底封閉手機通訊工具上的任何其它可能。
從此,微信確立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生活方式的產品地位。
未來一系列新功能的演進,都將圍繞這一核心價值進行。
任何試圖以節省電話費、短信費作為競爭賣點的產品,此時已經完全失去了競爭的可能。
因為微信提供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通訊服務,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
除非競品能夠提供一種更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則無法構成競爭關系。
二、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方法論手機作為一種聯系工具,天然決定了移動互聯網主要服務對象是人群而非個人。
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的主要任務是服務人群,主要工作是研究人類群落的行為模式。
用產品為人群提供服務,并且要預判人群卷入之后行為模式的變化。
從方法論的角度思考,人類群落也處于演進過程中。
早期人類是村落人群模式,村落中的每個人認識每個人,人際關系以非常實際的親戚關系和職業關系為紐帶。
現代人類是社會化人群模式,人群數目極大增長,人際關系依托于抽象的社會生產關系:契約、合同、雇傭關系……產品經理曾經是村落里的銑匠,他認識每個村民,每個村民也認識他。
而在今天,產品經理完全退居幕后,他不可能認識每一個用戶,用戶甚至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
因此,產品經理在方法論上存在著各種選擇:他可以提供某種基于熟人群落的舊式服務,以增進熟人群落的情感為產品目的;他也可以提供某種基于大數人群的新式基礎服務,以便于人們彼此認識,協調工作,從自利為基礎的無序活動中自組織處有序活動;或者,他也可以提供某種中間類型的產品,幫助人們平滑度過兩種人群模式,減少由于變化而產生的陣痛。
但是,產品經理的主流應該是服務于未來。
先于人眾接觸新技術新知識,并把這種認知轉化為產品,利用產品提供現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人群。
盡一切可能,降低學習成本,利用人類的本能設計產品,使得人群得以順利“滑入”新的產品使用場景。
在所有這一切之上,產品經理的目標應該是實現社會美和善和總量。
三、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的素養1、敏銳感知潮流變化。
移動互聯網產品會從相對匱乏時代進入相對富足時代,用戶可以選擇的產品會隨時日流逝而日漸增加,產品終將成為一種時尚業。
產品經理若是沉溺于各種新鮮玩意兒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錯過真實的時代潮流,無法把握人群的真實需求。
2、 放棄理性思維。
移動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是變化極快,傳統的分析用戶,調研市場,制定產品年規劃,在新的時代里已經落伍。
人類群落本身也在遷移演變,產品經理更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把握用戶需求。
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3、海量的實踐。
盡管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沒有任何人可以自稱是領域內的專家。
但是,這不意味著存在天降天才的可能。
《異類》中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同樣適用于產品經理。
他們需要超過千次的產品實踐,才能稱得上是了解產品設計,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4、博而不專的積累。
美術、音樂、閱讀、攝影、旅游等等文藝行為貌似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是合格的產品經理需要廣博的知識儲備,以此才能了解和認識大數量的人群,理解時代的審美,讓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戶的思維范式。
以此為基礎,設計的產品才不會脫離人群。
5、負責的態度。
擁有合適的方法論和合適的素養,成功的產品經理還應該有對自己和產品負責的態度,唯其如此,產品經理才能足夠偏執,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抵擋住來自上級和績效考核的壓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變形、不妥協地執行產品策劃。
四、移動互聯網產品設計的原則1、 絕不考慮web形態,一切考慮都基于APP。
2、 產品優先級:(1)有趣高于功能,產品必須有趣,必須cool,才可能形成傳播和口碑。
(2)功能高于交互,明確的功能滿足明確的需求,用戶不會在意炫酷交互效果。
(3)交互高于UI。
便捷、快速的交互設計為先,圍繞具體功能實現UI,而非有優質UI方案為此專門設立一個功能。
3、聚焦:一個APP只做一件事情,一個大而全的APP意味著全面的平庸。
4、永遠一維化:讓用戶在一個維度里解決具體的問題,Twitter的Timeline就是一個好的范例。
而類似Facebook、Path那樣的滑出式菜單則是一個災難,因為這使得產品擁有兩個維度,加大了用戶理解的困難。
5、保持主干清晰,枝干適度。
產品的主要功能架構是產品的骨骼,它應該盡量保持簡單、明了,不可以輕易變更,讓用戶無所適從。
次要功能豐富主干,不可以喧賓奪主,盡量隱藏起來,而不要放在一級頁面。
6、不要讓用戶選擇。
同一個頁面之內,有多個入口,同一個功能,有多個實現方式 同一個界面,有多個展示方式。
這對于用戶來說是一種痛苦而非享受,因為他們只會因此而感覺到困惑和恐懼。
用戶寧可采取重復操作漫長而固定的操作路徑,也不愿意使用多變的快捷方式。
7、隱藏技術,永遠展現簡單的、人性化的、符合人類直覺的界面。
開發不可以為了炫技而展示功能,產品不可以為了炫耀而功能堆砌。
8、拒絕個性化。
除了依靠設計特色而立身的APP,換膚一類的個性化設計,除了讓產品經理幻覺自己做了許多工作而自我滿足之外,沒有任何價值。
它只能證明產品經理對自己的產品不自信,因為自信的產品經理憑借默認皮膚就可以滿足用戶。
延伸開去,一個好的產品,其功能應該滿足全球用戶需求,無需為地區做特別定制化。
9、產品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滿足人性中的貪嗔癡,這是用戶的痛點。
能把握住之后,產品經理應超越其上,用產品幫助人們得以解脫。
10、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幺,不去迎合上司,不去討好用戶,不去取悅自己。
11、分類!分類!分類!這是產品經理在確定產品主要功能構架之后,唯一應該為用戶做的事情。
分類無助于降低產品使用的難度,但是可以幫助用戶認知產品和周邊的世界。
12、永遠圍繞功能而做設計,永遠不要倒過來做這件事情。
13、一個產品的基本功能不受用戶認可,做加法也無濟于事。
14、想不清楚一個功能點之前,寧可不做。
15、千萬不要讓用戶在產品里“管理”什么。
五、“自然流”的設計思路好的產品應該隱藏產品經理的個人意圖,用戶僅憑借直覺和經驗就可以順利使用,以達到“自然而然”的境界。
壞的產品提供產品說明書,其惡劣程度和Tip和文字說明數量正相關。
為此,好的產品經理可以和用戶之間平等對話,無需刻意諂媚、惡意賣萌,產品本身就會說話。
自然流的產品,它本身就可以和用戶交流。
針對用戶的任意一個動作,給出唯一的、清晰的反饋,且能讓用戶沒有任何偏差地接受。
它沒有人造物的冰冷生硬,而有一種溫暖的人性存在。
例如在IOS中微信朋友圈里的評論按鈕,按下之后彈出“贊”和“評論”彈窗。
這一彈窗快速向左滑動,然后像碰到什幺東西一樣快速向右反彈一個很小的距離,然后才最終停下來。
用戶可能根本未能意識到這微小的停頓,但是在潛意識里,他們會感受到這個彈窗并非全然的人造物。
因為根據生活經驗,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從運動直接變到絕對靜止。
絕對不要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感受到產品經理的偉大和聰慧,產品經理應該完全隱沒在產品中。
用戶應該可以不假思索地上手,按照設計意圖行事,從中獲得既定的正向反饋。
這一切應該自然而然地發生,用戶感覺似乎產品天生就應該這樣使用,從產品還未出現之前很久就應該如此。
好的產品不會強調自己存在于世界之上,它只是努力地毫無痕跡地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做自然流的產品,必然會在美學上傾向于簡單,反邏輯。
產品經理必然的選擇是做減法,在諸多功能中選取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在諸多特性中選取最符合直覺的一項,于是產品也就擁有了優雅和簡潔,讓人難以忘懷。
極簡和極自然,使得模仿無法存在,因為沒有人可以造出更好的體驗來。
六、思考題1、為什么微信的對話界面中,是針對信息長按彈出刪除,而不是在頁面左上角放“編輯”鍵,點擊進入編輯刪除?2、為什么微信朋友圈不做分組功能?3、為什么微信視頻對話,不可以直接發起,也沒有通知聲?七、結語我所說的,都是錯的!——張小龍2012年7月24日
下一篇:劉強東刪微博隱情:電商金主PE的囚徒困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馬云:我在為5年后的阿里擔心 缺乏經驗致失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