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任何一門生意,什么是第一重要的?賺錢?沒錯,賺錢顯然是重要的。
還有別的嗎?增長?商業模式?團隊?產品?當然,這些都不錯。
但如果回歸到商業本質,在所有這些因素中,什么才是第一重要的?被需要!任何一個生意,只有被需要、有需求,你才談得上怎么組團隊、做產品,怎么增長、賺錢、擴大營收。
如果不被需要、沒有需求,其他一切所謂的重要因素都無從談起。
但被需要又常常面臨兩個問題:①我們想象中的用戶需求,未必是實際的用戶需求;②我們想象中的解決方案,未必是實際有效的解決方案。
比如谷歌眼鏡,就是典型的需求不準。
產品設計的初衷是用來搜索,結果實際使用中大家最常用的功能是拍照和錄像。
有沒有方法能讓我一擊而中,直接找到準確的需求和準確的解決方案呢?不好意思,沒有!這世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商業模式。
找到用戶的準確需求,以及準確解決方案的唯一手段,就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驗證,逐漸逼近針對需求最有效的方案。
就好比過一條河。
我要從此岸的A到彼岸,第一眼直接看到的就是正對面的B,為什么?因為B離我最近。
我走著走著,眼看著B越來越近,結果突然沒路了!我就不得不嘗試別的方案,一下子公司可能就到了谷底,這時我突然又看到C,覺得這次應該能走過去了,然后我又朝著C走,快到C了,你發現路又不通了,又得繼續嘗試,直到發現彼岸的D。
幾乎所有企業的成長都是這個模式,沒有哪家公司能直接從A走到D。
國際巨頭如此,國內BAT也一樣。
那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從A快速驗證到D?這就是“精益方法論”的價值。
精益的精髓:低成本快速試錯說起精益,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跟商業有關,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精益主義者。
舉個簡單的例子,吃自助餐。
通常我們怎么吃?先整個轉一圈,看看到底有什么,然后再選5~10樣平常比較愛吃的,每個少拿一點,都嘗一下,最后干嘛?精選2~3樣,往死里吃。
是這樣吧?這其實就是精益。
如果用2個字描述精益,那就是試錯。
4個字呢?快速試錯。
7個字呢?低成本快速試錯。
當然只要不快一定就是高成本的,因為時間本身就是成本。
所以精益的精髓就是兩句話:①Fail cheap 低成本試錯②Fail fast 快速試錯具體怎么執行?系統學習精益方法論之前,我們先看看如果不精益,企業可能犯哪些錯,遇到哪些坑。
除了前面提到的需求不準和解決方案不準,還有閉門造車、過早優化、過早擴張和忽視隱性成本等一共六大問題。
不精益的“創業六坑” 1、需求找錯我總結了八個字:“痛點不痛、剛需不剛”。
什么叫真正的剛需?其實就是三件事:極大提升效率、極大降低成本、極大提升用戶體驗。
大家注意,這三句話都有“極大”倆字。
比如搜索引擎,極大提升了信息檢索的效率;比如工業機器人,極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比如iPad,操作簡單到連小孩都能輕松上手,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如果你做的東西,只是讓這三個指標每個提高一點,比如效率提高10%,價格降低15%,這就不是剛需。
你這點微創新就是給競對手“打工”,分分鐘就被抄走了。
跟剛需并列的參數叫高頻,剛需和高頻把生意分為四個象限。
剛需且高頻的生意,你要不惜一切代價搶占市場。
因為所有剛需高頻的東西理論上都是入口,是入口就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機會;但你也別高興太早,因為剛需高頻一定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
更多的生意屬于剛需但不高頻,比如旅游、買房、婚禮。
婚禮不可能高頻,高頻就壞了,但這絕對是剛需。
如果你的生意處在這個象限,該怎么辦?既然你不是入口,沒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機會,那你就必須保證每一單都得有足夠的利潤,每一單都要賺錢,而且不光賺錢,你還要老老實實把這事干好,形成口碑,做出品牌,一單帶一單。
如果你這事既不剛需也不高頻,那就甭做了;如果高頻但不剛需,這通常也是偽命題,因為不是剛需的東西通常都不會高頻。
2、解決方案做錯除了需求找錯了,還有一個經常出現的不精益問題就是解決方案做錯。
舉個荒誕的例子。
很多酒店沒有吹風機,那我想如果我的皮鞋也能當吹風機該多好,結果做出來后沒人要,用戶要的也許是一款能吹頭發的手機。
3、閉門造車也就是不跟用戶接觸,悶頭做了一年半載,最后才發現做出來沒人要。
這些人的心理通常都是怕被抄襲。
一怕被巨頭抄,二怕被競爭對手抄。
但其實根本不用擔心。
首先巨頭反應慢,往往都是看準了才下手;而且這么容易被抄的項目,說白了也沒什么門檻,未來的競爭一定很激烈,成功的概率不會高。
競爭對手就更不用擔心了。
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創新都屬于商業模式創新,這意味著門檻沒那么高,大家都是聰明人,你再藏著掖著,頂多也就領先三個月。
但你因為擔心被抄而不和需求方接觸,導致產品做了一年沒人要,那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你真的不小心踩中巨頭的核心賽道,那干脆早死早超生,這比花幾年被活活耗死要強得多。
4、過早優化也就是核心需求還沒有經過驗證就開始做其他優化。
還是那個例子,好不容易做出一個能吹頭發的手機,一個都沒賣出去呢,你就開始想怎么把這個手機做得更時尚更輕薄。
但你的核心訴求是用手機吹頭發,這事驗證之前,你再怎么輕薄時尚,都沒用。
5、過早擴張也就是核心需求還沒有得到驗證就擴張。
你在家門口好不容易賣出去10個能吹頭發的手機,你就考慮建廠量產。
但很多項目的第一版,其實都是被親友和競爭對手買走的,并不代表普遍需求。
需求還沒被驗證就考慮規?;阕龅脑酱螅磥淼某杀驹礁摺?/p>
6、忽視隱性成本顯性成本是可量化的成本,比如財務報表上的員工工資、五險一金、辦公室房租、市場公關費等。
而隱性成本,指那些無法量化的成本。
比如溝通成本,團隊磨合成本。
你很難說一個團隊在一起比較久了,磨合得好,效率就比另外一個團隊高30%。
這30%你很難精確計算。
很多企業只重視顯性成本,忽視隱性成本。
但實際上,隱性成本是企業成長道路上的無形殺手。
以招人為例。
我認為最高效的方式,是用3個人的薪水,招2個人,干4個人的活,尤其是初創企業。
看起來你是給每個人多付了薪水,但平均下來實際上是省了錢。
而且你1.5倍的薪水,也更容易招到厲害的人。
反之如果你把員工工資壓得很低,一來招聘效率低,你面了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也給了幾個Offer,但面試者最后都不愿來;二來招不到理想的人,好不容易有2個愿意來,還都是生瓜蛋子,從前期培訓到真正上手,還得花兩三個月時間。
工資是省了,員工招聘、培訓成本都上來了,這都是顯著的企業隱性成本。
而對于創業公司來講,什么是最大的隱性成本?時間成本。
特別是在中國,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競爭絕對是世界級的。
在美國,一條賽道通常也就3~5家競爭對手,但國內可以同時出現幾十個共享汽車、幾十個共享單車以及幾十個共享充電寶。
在這種競爭環境下,時間就是生命線。
而精益創業,正好可以幫你節約時間,減少浪費。
李善友老師說過這么一句話:“企業最大的浪費,不是員工上班時間刷微信,不是花了廣告費沒效果,也不是辦公室租大了浪費,而是大家辛辛苦苦加班加點做出來的東西沒人要。
”“精益三步曲”,讓企業少走彎路既然不精益有這么多坑,那我們如何才能實現精益呢?主要分三個階段:● 需求探索● 用戶驗證● 推廣即:先通過簡單的方式探索需求,再通過MVP驗證需求,驗證成功則推廣,不成功則返回,繼續做需求探索。
有很多人看過埃里克·萊斯的《精益創業》,其實那本書主要講的就是用戶驗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部分。
但我覺得在用戶驗證前的需求探索,才是性價比最高的階段。
因為用戶驗證需要做MVP,MVP全稱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產品。
但再小的MVP都有成本,而需求探索依賴的更多是常識和一些簡單輕量的方法,是更加經濟的方式。
1、 需求探索:6步找到用戶痛點① 找到痛點需求探索的第一步就是找到痛點。
其實生活中的痛點無所不在,拿交通來說,坐飛機怕晚點,高鐵時間有點長,滴滴打車呢?司機不認路。
通常來講,創業者找到的痛點都來自親身體驗。
如果這個痛點是其他人告訴你的,那么意味著兩種可能:一是這個痛點不夠痛,二你自己不是核心用戶。
② 常識判斷找到一個潛在痛點后,你要用常識判斷一下這到底是不是痛點。
大家要特別注意:創業過程中,常識永遠都很重要。
為什么?因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風險,都用MVP實際驗證一遍。
可能十個里面有九個,你都能用常識判斷真偽,只有一個需要用MVP驗證。
哪些是常識?舉個例子,你想在網上賣東西,可以隨時接入移動支付和快遞服務,這就是常識,不需要驗證。
此外,常識還會告訴你非常重要的三件事:● 你到底喜不喜歡這個事?● 這個領域你到底擅長不擅長?雖說這是個風口,但這是你的風口還是別人的風口?● 你自己是不是核心用戶? ③ 頭腦風暴常識判斷之后,就是非常重要的頭腦風暴。
你要和團隊小伙伴們找一個相對放松的地方,大家頭腦風暴討論一下,這個事到底有沒有真實需求。
頭腦風暴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暢所欲言,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是團隊老大,一定要少說多聽。
因為你是老大,你先說了,人家就只能順著你說。
其次是不要輕易定調。
假設有三個小伙伴,你要讓另外兩個人先說,說完你不要先說這個東西我覺得對或不對,否則你會阻止大家發言。
④ 找到核心用戶頭腦風暴后如果覺得這事靠譜,有需求,那就開始找核心用戶。
誰是核心用戶呢?很簡單——誰最痛誰是核心用戶。
以迅雷為例,迅雷可以下音樂,也可以下網游,哪個是核心用戶?肯定是下網游的,因為下載的東西越大,速度快才越有價值。
⑤ 用戶訪談找到核心用戶后,用戶訪談是需求探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這里我給大家特別總結了3要和3不要。
首先,一定要面對面訪談,而不要通過電話或微信。
因為在電話或微信里很多東西說不清楚,溝通效率比較低。
像我現在作為投資人看項目,就非常不習慣跟創業者不見面,只是電話聊。
一是沒有視覺交互不易理解,二是電話中稍顯生硬和拘謹,很多話題根本聊不開。
用戶訪談也類似。
其次,一定要保持開放式討論,千萬不要讓用戶做選擇題。
這一點極其重要。
什么叫選擇題?就是我問你,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和痛點,你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或者我有這樣的一個解決方案,你覺得好不好?一定不能這么問啊,應該怎么問?你用這個產品,遇到過哪些痛點?或者你遇到的這個問題,你建議用哪種方式解決? 一定要開放式地問。
因為你給我做選擇題,礙于面子,我總不好意思說不是,我一定會說是。
最后,用戶訪談絕不要搞小組討論,而要一對一進行。
為什么?從眾心理。
舉個例子,我們說個事,你先說你遇到過什么問題,等輪到我,我很可能第一句話就是:我非常贊同你的觀點,我只想再補充一點。
其實你說的問題我根本沒有,我想說的只是第二點。
但因為大家都在一起,我不好意思直接講。
用戶訪談還有一些小技巧,比如一定不要做問卷調查,問卷不適合開放式問題,而且有疑惑也不太可能追問;還有,一定要走出辦公室,最沒用的訪談是什么?你給人家200塊錢,讓人家到你辦公室來,這一下就變味兒了。
你就變成甲方了,用戶是乙方,他順著你說就完了。
⑥ 總結需求最后就是總結。
你要總結出想象中的用戶痛點,跟實際調研結果是否一致;以及想象中的解決方案,跟實際調研后的方案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就走到下一步,否則繼續循環上面的步驟。
2、 用戶驗證:MVP核心四步,低成本快速驗證“精益三步曲”的第二步,就是非常重要的MVP環節。
說到這你可能疑惑,你說前期已經做了這么多需求探索了,用戶已經告訴你他的需求了,為什么還要做MVP呢?有幾個原因。
首先用戶的口頭表達不能代表真實的用戶行為;其次你要用MVP看用戶是否真掏錢;第三,做MVP可能會有一些意外發現。
比如你開餐廳,發現用戶到你這兒來只點甜點,說明你正餐不行,不如專賣甜點好了。
正確實施MVP需要四個關鍵步驟。
① 找出你最需要驗證的問題這里的重點是:你只需驗證最吃不準的“一個問題”,而不是兩個或多個。
② 針對這個問題設計MVP,推給核心用戶體驗記?。喝魏蜯VP都有成本,所以和驗證核心問題無關的功能一律不要,要把做MVP的成本降到最低。
③ 收集數據、親自體驗、再次訪談埃里克·萊斯的《精益創業》只講了數據收集。
但我認為后兩點其實更為重要。
數據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很容易被“修飾”。
特別對于大公司的內部創新,作為老板,如果你不親自使用產品,你會發現每組數據都會特別好,但實際結果可能很差。
④ 驗證假設最后一步,你要下一個結論,也就是這事到底有沒有得到驗證。
如果驗證成功,恭喜你,可以大刀闊斧開干了!如果驗證不成功,也恭喜你!你用兩天時間避免了兩個月甚至兩年的錯誤。
核心就是這四步,怎么實踐?舉個簡單的實例。
假設之前沒有人在網上賣過鞋,你是第一個發現這個商機的人。
那么你要在網上開鞋店,通常怎么做?先搞定幾家品牌商,簽訂代理協議,再從他們那訂貨,同時還要搞定物流和支付。
如果從MVP角度出發,最需要驗證的問題是什么?是你能不能搞定物流和支付么?當然不是,亞馬遜、當當已經在網上賣書好幾年了,這是常識。
你真正要驗證的,是會不會有人真的在網上買鞋。
因為鞋是非標品,碼數差一點都不行,這和書不一樣。
怎么驗證?非常簡單:你拿著手機到周圍實體鞋店拍些照片,放到網上,如果用戶感興趣,從你這兒下單了,你再到鞋店把鞋買下來給人郵過去,看對方的反饋,看有沒有更多人買。
這樣你也不用搞支付系統,用戶付款直接通過支付寶轉賬就好;你也不需要跟快遞談合作,有訂單了臨時叫一個上門。
你看,你只花了兩天時間驗證了一個你本來需要兩個月才能驗證的事,而且因為用戶下單了你才買,你就不需要存貨,沒有成本,這就是MVP的價值。
3、 推廣:病毒式營銷加速獲取C端用戶走完了需求探索、用戶驗證,如果驗證成功,接下來就面臨另一個核心問題——推廣。
關于如何快速獲取用戶、留存用戶,特別推薦大家閱讀肖恩·埃利斯和摩根·布朗寫的《增長黑客》一書(詳情請參考文末推薦閱讀)。
今天的課我抽三個比較經典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① 黏著式:多用于To B領域獲取用戶最直接的方式是黏著式。
這在面向企業的服務領域中用得最為頻繁。
為什么?因為To B業務有一個明顯特征:鋼柱效應。
企業買了你提供的SaaS服務,比如ERP系統,我好不容易把你這套系統用熟了,第二年你的一個競爭對手過來,說他們降價20%,問你愿不愿意換系統?大多數企業都會說No。
因為已經付出了大量實施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家不愿意為了這20%的折扣再折騰一遍。
這就是鋼柱效應。
那么衡量企業服務好壞的核心指標是什么?損耗率。
也就是去年核心的企業用戶,今年還有多少在持續使用你們的產品。
只要你的新客增長大于老客流失,你的業務就會持續增長,這就是黏著式。
② 付費式:游戲領域的LTV第二種用戶獲取方式,叫付費式。
付費式是游戲領域獲取用戶的最核心手段。
游戲領域有一個LTV概念:Life Time Value,即用戶終身價值。
也就是一名用戶在流失之前到底能給你的產品貢獻多少錢。
對游戲運營公司來說,你只要確定用戶的LTV大于你獲取新用戶的成本,這事就能持續下去。
③ 病毒式:利用社交網絡獲取C端用戶對于面向消費者的業務,最高效的推廣方法叫病毒式營銷, Viral Marketing。
大家還記得微信最開始怎么推廣的?通過你的通訊錄。
微信注冊后,他會提示你一鍵邀請通訊好友。
這就是病毒式營銷。
理論上所有有社交屬性的產品,病毒式營銷都會是個大殺器。
但如果產品沒有社交屬性,就沒機會了嗎?當然不是,比如微信支付就通過微信紅包將支付工具和社交網絡結合在了一起,騰訊也因此在移動支付領域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病毒式營銷有一個核心指標:病毒指數。
即平均每名用戶能給你帶來多少新用戶。
如何提高病毒指數?首先是免費,因為收費永遠是門檻最高的。
有時甚至不光免費,還得補貼,不光補貼推薦人,還得補貼被推薦的人。
比如打車軟件。
小結總結一下,精益這門課的三件大事:第一步需求探索。
首先找到痛點,通過常識判斷,頭腦風暴,核心用戶訪談,最后做個總結;第二步用戶驗證。
針對最需要驗證的一個問題設計MVP,然后通過數據收集、親自體驗和用戶再次訪談,驗證假設;最后就是驗證成功后的用戶推廣。
To C類產品要優先考慮病毒式營銷。
以上三步,就是精益創業的三板利斧。
最后再強調一點,雖然我們說了這么多精益創業的方法論,但請注意:精益不是萬能鑰匙。
精益是“術”,大勢才為“道”。
“道”對了,才輪得到產品、團隊,才輪得到精益創業。
所謂大勢,說白了就是能不能很好地利用紅利。
所有跑得快的企業一定都是賭中了大勢,最大化利用了紅利。
互聯網時代產生了BAT,他們踩中的是中國網民從0到8億的巨大人口紅利;移動互聯網時代又有TMD,這是移動流量爆發+移動支付成熟帶來的紅利;而迅雷能夠做成,實際上也是踩中了兩個紅利:一個是互聯網人口的高速增長,一個是寬帶互聯網的迅速普及。
大勢對了,做什么都事半功十倍,大勢錯了,做什么都很累。
下一篇:徽瑾創投鄧煥:風投投的是未來、預期和生產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位創業者兼天使投資人的“一萬美元”投資原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