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董事長是公司的一把手和公司團隊的核心。
我算是中國最資深的董事長之一,20年來我只做過這一個職務,沒做過任何總經理之類的職務。
在《公司法》出臺之前,我就擔任董事長,一直到現在仍然是這個崗位,因此對這個角色的扮演,我有一些自己的觀察和體會。
按照《公司法》規定,總經理可以管很多事情,那么董事長該做什么?很少做事或什么事都不做,就掛個名簽個字嗎?一般來說董事長并不愿意這樣,也不放心;但如果什么都管,管得非常具體,讓總經理沒事做了,那也不行。
所以董事長和總經理有一個權力邊界,既然在治理結構里規定有這兩個角色,那他們之間肯定存在差異,同時又有銜接。
法律再怎么規定、文字寫得再清楚,人和人之間打交道不可能完全按文字來,有些東西是靠默契。
這就好比兩人過日子,你能全部寫成條例按照條例過嗎?但是相對來說,有約定劃清楚權力范圍比沒約定要好。
我認為董事長要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就是“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算別人算不清的賬、做別人不做的事”,其他事情則可以由總經理去做。
王石和柳傳志的不同風格王石強調公司利益要大于個人利益,所以他不成為股東;柳傳志到了一定階段卻把自己變成了股東,他認為企業如果沒有主人,發展就不可能持續。
什么叫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在MBA課堂上把這叫做戰略決策,就是做什么、怎么做、在哪兒做、和誰做、做多少。
而對于戰略決策,這兩個董事長有兩個特別不同的發展方向:王石強調公司利益要大于個人利益,萬科公司長遠利益大于王石的利益,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這樣的好處我們大家都已看到。
不過,萬科的大股東是華潤,華潤是國企。
如果華潤是一個永久穩定的存在,那對萬科的長遠利益是沒問題的,但如果華潤是一個變動的存在,那就可能影響萬科的長遠利益。
從這個角度說,把萬科的股份置于一個更穩定、更理性的股東管控之下,則對萬科是有利的。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步?在這個問題上,柳傳志同王石的做法不一樣,王石一直堅信自己這個邏輯,所以他不成為股東,也不希望自己底下的人成為股東。
但柳傳志,差不多到了一個階段之后,他做了件跟王石非常不一樣的事情,他自己變成了股東,他認為這是對公司負責。
柳傳志一直講企業要有主人,他說企業如果沒有主人,發展就不可能持續。
企業沒有主人發展就不可能持續,那什么叫沒有主人?沒有主人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在跨國公司這種背景下,CEO實際凌駕于股東之上,相當于內部控制,公司等于沒有主人。
柳傳志講他們收購了IBM的PC業務以后,實際上CEO是沒主人的,他只對短期業績負責,對長遠利益不負責。
另一個意思是可能有國企這樣虛擬的產權所有者存在,實際上最后也等于沒有主人。
柳傳志就把它變成了自己跟泛海集團的關系,泛海進入聯想使柳傳志本身成為公司的重要股東。
柳傳志旗下的兩員大將:郭為先行成為公司的小股東,后來他又去融資,聯想把自己在神州數碼的股份全部賣給了他,郭為變成老板;楊元慶最近又增持股份,變成聯想集團的個人大股東。
所以,在柳傳志的邏輯里面,企業要有主人的含義是要變成股東,這個股東最好是明確到個人,這樣的話企業就有主人了。
這是柳傳志的安排,也是董事長的工作,董事長要對企業的長遠規劃作出安排,柳傳志是這個邏輯。
而王石認為,創辦者和他底下的人是不是股東不是問題,他認為只要有一個好的經理人團隊,有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和商業模式,企業就會持續健康地成長,不管誰是股東都可以持續發展。
這就是兩位董事長因看法不同,對自己下面和股東層面的人作出的不同安排。
這是目前中國最頂級的董事長在思考問題上的兩個邏輯方向,但這兩個邏輯方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作為董事長,你應該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算別人算不清的賬、做別人不做的事。
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要看到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無非就是這三條:經驗、邏輯和直覺。
通常看見是很容易的,但看明白、看穿、看透很難。
那么,怎么對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判斷?第一,看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趨勢又是由背后的規律決定的。
另外就是看機會、風險,還要看人才,你先看見了,你先做,最后大家就會認為你有先見之明。
你先看到了這些東西,你就是領導者;不能先看到,你就是個跟隨者;看錯了、看反了,你就是失敗者。
韓非子講“智者察于未萌,愚者黯于成事”,聰明人在這事還沒開始之前就都明白了,笨蛋等這事都過了還迷糊著。
這就需要領導者在大量的不確定和風險當中去尋找、去過濾、去判斷,每天面對海量信息,需要有方法、思考、學習。
自己要體驗、觀察、大量地跑,這樣看到的才是最直接的東西,有助于獲取第一手信息。
比如我們想做美國的房地產,我10年里跑了50趟紐約;我們要做臺灣市場,不到5年時間里我去了30趟臺灣。
就這樣不停地跑動,不停地去感受,而且不放過各種常規的和非常規的方法去深入了解這些地方。
我在每次出差時都會換不同的住處,幾乎住遍了紐約所有獨具特色的酒店。
同樣一筆差旅費,怎么花是一門學問,住過一家酒店和住過幾十個酒店,人生經驗會大不相同。
所以現在我們也做酒店時,從消費者體驗來說,我能看到一般人沒看到的東西。
現在,有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么有些董事長,比如王石,天天都在外面瞎轉呢?我說王石這是在上班,他爬山過程中看到的高度就跟別人不一樣,在不同的高度看見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他去全世界旅行,拓展他的思維空間,就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他去哈佛讀商業倫理,我在紐約跟他討論商業倫理時,發現他講得很對,他要把萬科變成國際上令人尊敬的企業,必須有國際視野和商業倫理,才能把萬科帶到更高、更廣和更好的境界。
第二,根據邏輯分析能力作出判斷。
董事長要具有一些專業的邏輯能力,諸如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這些基本的邏輯判斷、分析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通過邏輯來整理大量的信息,最后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并由此來判斷未來的趨勢。
我們在臺灣做投資,對兩岸關系問題就需要作出判斷。
我在讀博士的時候,寫的博士論文就是專門研究臺灣的,我眼里就會有別人沒有注意到的未來兩岸關系的定位和發展趨勢。
第三,完全靠感知,像通常講女人的直覺一樣,要能將很多本能和信息、經驗、情感交織在一起。
剛才所說的兩個因素越豐富,感知的能力才越強。
現在房地產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出臺,我會作出一些判斷和決策,很多也是跟感知有關。
改革30年以來,我們的政策不斷在搖擺、前進、后退,我累積所有經歷過的事情,能夠感知到現在的某些信號可能意味著什么。
相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由于沒有過去的經驗,也沒有機會專門研究這些事情,所以同樣面對媒體傳遞出來的一個信息,我認為要接收的,他可能會感知不到。
比如中國政策的大周期、小周期,在什么時候政策會朝偏左的方向傾斜,什么時候政策又會偏右,大概幾年會有變化等,我有我的經驗和看法,這有助于我在每個階段都能做出對的決策。
要看到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無非就是這三條:經驗、邏輯和直覺。
通常看見是很容易的,但看明白、看穿、看透很難,很多事情常常需要從反面去看,所謂年輕人相信假的、老年人懷疑真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互聯網世界最大的拆解能力,就是把所有偶像都摔到地上,還原真實。
傳統媒體是單向度媒體,就是我說你聽,精英控制話語權,可以去欺騙、包裝;現在互聯網是扁平、多向度傳播,每一個人既是媒體,也是受眾、傳播者,比如發微博。
所以,紙里包不住火,偽裝終將被撕去。
下一篇:馬化騰投資秘訣:下手就要快準狠,6項目狂賺48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