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編者按:本文轉自筆記俠,作者牟小姝。
在商業史上,他從來都是那些渴望抓住機會,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的靈感之源。
香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在回復彭博社的電郵采訪時曾說到:“李嘉誠屬于那種世間罕有的商界巨子,擁有近乎天才的商業直覺。
他也成功地打造了一家極具影響力的跨國公司,李嘉誠的生意無疑會延續下去,但他的企業家直覺是不可替代的。
”一、苦難和困境,都是考驗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后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90歲這一年,李嘉誠宣布退休。
作為一個時代符號,李嘉誠一直都是一個象征,一個華人商業領袖可以在財富的世界能夠抵達的高度。
奮斗了近70年,李嘉誠一手創立的長和系業務遍及了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員工總人數超過32萬人,橫跨港口、通信、酒店、零售、基建、房地產等產業。
在《福布斯》全球華人首富榜上,李嘉誠連續21年蟬聯占據華人首富頭把交椅。
香港報紙曾這樣描述他: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斗成功的勵志故事,一個年輕小伙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干勁,勤儉好學,刻苦努力,創立了自己的事業王國。
1928年,李嘉誠出生在廣東潮州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家庭。
1939年日本入侵廣東后,隨父親流落到香港討生活。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在筲箕灣創辦了長江塑膠廠,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
李嘉誠的多舛命運和巨額財富勾畫出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實際上,在很多企業家的生涯中,與成功相伴的另一種東西叫苦難。
任正非出生在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
任正非的苦難到什么程度?他對此有兩段描述:第一段:“我們兄妹七個,加上父母共九人。
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來生活,毫無其他來源。
我經常看到媽媽月底就到處向人借3-5元錢度饑荒,而且常常走了幾家都未必借到。
”第二段:“我上大學時媽媽一次送我兩件襯衣,我真想哭,因為,我有了,弟妹們就會更難了。
我們家放糧食的柜子一直是敞開的,父母給予我們極大的信任,但是我從來沒有偷偷從里面抓糧食吃,如果當時我偷吃了弟弟妹妹可能有人會餓死。
”在1995年,任正非的父親在昆明街頭的小攤上買了一瓶塑料包裝的軟飲料,喝后拉肚子,一直到全身衰竭去世。
43歲那年,任正非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心臟也不太好。
因為一次生意中的失誤,他被騙,被單位開除,背上了200萬的債務,妻子選擇和他離婚。
他帶著和母親、子女住在一所十幾平米的小房子里。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里,任正非借來2萬塊錢,賭上全部身價,在一所簡易房里,創立了華為。
創辦哇哈哈之前,宗慶后曾經在農場干了十五年。
直到1987年,42歲的宗慶后靠著借來的14萬元,接手連年虧損的杭州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開始了創業生涯。
曾有人問他:人生最應大有作為的15年,你卻在農村度過,是否后悔?宗慶后回答:這15年,盡管是我人生中最年輕,最有成長希望的大好時光,看起來似乎在農村沒有什么作為,但對整個人生道路其實很有幫助。
這15年的艱苦生活,磨練了我的意志,能吃得起苦,同時也練就了比較好的身體。
為我42歲重新創業,打下了比較雄厚的基礎。
黃怒波生于甘肅蘭州,2歲時,舉家隨父親所在部隊前往寧夏支邊。
1960年,為人耿直的父親因和書記發生口角,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同年自殺身亡。
在他13歲時,母親在值班時不幸煤氣中毒,臥病一年后便撒手人寰。
從此,黃怒波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兒。
在經歷了父母早逝、前妻離去之后,1996年,他毅然離開中宣部,成立中坤集團……世界頂級的投資家、企業家,對沖基金公司橋水的創始人瑞·達利歐在他的《原則》一書中告誡我們:“記住,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
”他還總結出一個公式:“痛苦+反思=進步”。
苦難并不能摧毀世界,但它能誘使一個人自我懷疑從而摧毀這個人的世界。
對他們而言,苦難,從來不是渲染的。
但是,盡管困難重重、盡管步履維艱,他們還是克服了各自的苦難并在苦難中取得成功。
在中國商業史上,那些歷經挫折、克服萬難的企業家身上,往往散發著人格魅力。
換句話說,經歷就像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車轍,構成了他們獨有的人格圖譜。
李嘉誠說:“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
”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們,就這樣在苦難中崛起。
二、持續學習,是成功的秘訣之一 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一直以來深信不疑的真理。
1.知識決定命運美國現代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知識將成為真正的資本和首要財富。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有關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大爭論中,哈耶克對知識的本質有過深刻的闡述。
他把知識簡單分為兩類:硬知識和軟知識。
硬知識是指能用諸如語言、文字、數字、圖表、公式等方式表達和傳播的知識。
此種知識人人都能得到,也可以集中使用,比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硬知識。
軟知識是指沒有辦法用語言、數字、文字、圖表公式等方式表達和傳遞的知識,比如訣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這個意思。
在李嘉誠眼中,他認為知識不僅是指課本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它們加在一起才有競爭力。
李嘉誠一貫重視學習,他認為學習的能力比學歷更重要,比已經獲得的能力、經驗更重要。
在激烈的競爭下,他的商業帝國之所以穩步擴張,就是因為他重視知識。
年輕時,李嘉誠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因為不斷學習,他掌握了很多信息。
時至今日,李嘉誠依然堅持每天晚上睡覺前看書。
他經常設定鬧鐘,提醒自己不要看書太著迷,而耽誤了睡覺。
曾有記者問李嘉誠:“您今天擁有如此巨大的商業王國,靠的是什么?”李嘉誠是這樣回答的:“是知識,知識決定了命運。
” 四十年前,很多中國企業家因高考改變了命運,李東升、俞敏洪、張亞勤等等,他們已經詮釋了知識在改變命運的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用90%的時間考量失敗不只是企業家,實際上,所有人在面對成功與失敗時,都需要認真思考和反思。
生意場上有句古話是“未買先想賣”。
意思是,在沒有買進一件東西時,就要想一想:如果你買了這件東西,怎么賣出去?賣出去的價格怎么樣?未買先想賣,其實也是在未進攻之前,先想好退路,在做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未進攻之前,想好如何防守。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至于敗得一塌糊涂。
作為龐大集團的領導者,李嘉誠曾說到: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個政策的實施之前都必須做到這一點;當我著手進攻的時候,我要確信,有超過百分之一百的能力。
換句話說,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馬云說,他花時間最多的,是研究國內外企業是怎么失敗的。
“我給公司所有高管推薦的書,都是講別人怎么失敗的。
因為失敗的原因都差不多,就是那么四五個很愚蠢的決定。
”2007年《全球商業》和《商業周刊》采訪李嘉誠,他也曾談到,自己會花90%的時間思考失敗只有10%的時間想成功,想會賺多少錢。
李嘉誠為什么花那么多時間考量失敗?李嘉誠說:“一定要先想到失敗。
一個機械手表,只要其中的一個齒輪有了一點毛病,這個表就有可能停頓;一家公司,只要其中一個機構有了一個毛病,這個公司就有可能垮臺……把種種失敗考慮得越充分,成功的把握才會越大。
”3.順勢而為說到底,企業的發展既是企業全體員工奮斗的結果,也是作為企業掌舵者的企業家戰略思考和組織把握的結果。
而企業家的首要責任,就是對企業發展方向做出戰略判斷,這種判斷來自于深刻理解市場發展的趨勢,并決定產品研發的方向。
這就是戰略。
一家企業戰略方向一旦失誤,再大的投資都是浪費。
企業家能否做出戰略判斷,引領企業勝利遠航,關鍵在于其是否能夠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看清前進方向,超前對市場變化的走勢、進程和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競爭的主動權。
而要做到這一點,企業家就要經常思考未來,練就戰略眼光。
未來的“勢”在哪里,就要向著那個方向去努力。
用未來思考今天,用今天創造未來,這是順勢而為。
三、經商是一門藝術1.經商必先做人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意思是說一個管理者如果能夠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那么不用他下命令,下屬也會行動起來。
如果管理者自身行為不端,即使制定各種制度,員工們也不會服從。
李嘉誠相信天下最聰明的生意經是做人重于經商。
換言之,要經商必先做人。
“自我管理”對于一個企業家來說,永遠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因為其中包含著企業家成功的要訣。
在這一點上,李嘉誠就做得非常好。
李嘉誠教育子孫: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慈的獅子。
”不要放縱紀律,不要對制度寬容,這是對員工的不負責;要幫助員工成長,提升收入,獲得更體面的生活,這是對員工最大的負責。
他說,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的服從。
2.管理之道,首要任務是自我管理如何管理如此龐大的一個集團,李嘉誠的心得是:① 采用現代西方模式,組織架構完善,也要有良好的監察與制衡制度,但內心也常存儒家思想。
比如誠信是企業管理者成功的首要元素,要守言諾、重言行,答應過別人的事,明明吃虧都照做,讓競爭對手也相信你,那就成功了。
② 管理之道,首要任務是自我管理,在流動與變化萬千的世界中,發現自己是誰,了解自己要成為什么模樣,是建立尊嚴的基礎。
成功的管理者,應是伯樂,要甄選、延攬“比自己更聰明的人才”;在高度競爭社會中,高效組織的企業無法負擔那些濫竽充數、唯唯諾諾、灰心喪志的員工,同樣也難以負擔光以自我表演為一切出發點,只會能言善道而無實干能力的明星級“企業大將”,所以管理者必須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③ 管理者要知己知彼,清楚所從事行業的現況,競爭對手想什么和要做什么。
即使以數據為業務成績的依據,亦不能單看絕對數字,而是要多參考同業情況,作出比較,才能檢討改善公司策略及思考未來發展的路向。
3.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說過:“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生意越做越大后,李嘉誠開始思考自己的身份,他認為自己的商人身份只是其次,首要的身份是一個人。
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自己就應當做一些令世界美好、不讓人生虛度的事情。
巴菲特喜歡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個炒股高手,走到天堂門口,上帝對他說:“對不起,現在天堂里面分給股票和投資高手的房間已經占滿了人,你先請回去吧。
”這個人想了想說:“上帝,我有一個請求,我能不能到天堂和我的同行們說一句話?”上帝說行呀。
于是這個人就來到天堂里面股票投資高手住的院子里面大喊了一聲:“地獄發現大牛股。
”緊接著所有的投機高手紛紛飛奔而出,向地獄跑去。
上帝說:“還是你高明,你可以進入天堂了!”這個人搖了搖頭說:“他們去地獄這么久了還沒有回來,說不定地獄真的有大牛股呢,我也去了。
”“他為什么會跟著去呢?因為他貪婪。
”巴菲特說。
從1980年開始,李嘉誠就不斷為公益事業投入大量財力和精力,他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主要在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等方面進行有系統的資助。
他陸續斥資18億元,在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創建了汕頭大學;后來在1994年又捐資1100萬元,幫助家鄉潮州貧困地區,建了50所基礎教育學校。
在1997年,捐資1000萬美元,為北京大學建新圖書館。
在2000年,捐資2400萬美元,參與國家互聯網Internet工工發展計劃,在清華大學建設國家未來互聯網技術研究中心…… 李嘉誠說,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我并沒有多要財產的奢求。
如果此生能多做點兒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4.報酬和成果與努力極大關系對于自己的成就,李嘉誠說自己是奉行這十六個字: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好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后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疾而速”,是你早就有了謀劃,早就洞悉了事物的調理,并且早就對各種問題胸有成竹了,因此,當機會來臨便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無為而治”則要依靠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來管理。
在一次接受記者訪談時,李嘉誠在談起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系。
人生的過程中盡管不無遺憾,但我學到了最價值連城的一課——逆境和挑戰只要能激發起生命的力度,我們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想象的。
”股神沃倫·巴菲特這樣說過李嘉誠:“李先生是商業界的領袖,所有想賺錢的人都想效仿他。
按照李先生所說的話,做人、做生意,即使不能成為富豪,也絕不會是個窮人。
”
下一篇:任正非全球媒體采訪紀要:歷史就是一場誤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75歲柳傳志退休 柳傳志35年創業歷程回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