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在AI時代,世界各國對個人數據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
其中,歐洲在這個話題上最敏感,美國和中國次之。
2018年5月25日,被稱為“歐洲史上最嚴隱私條例”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正式上線。
這一條例幾乎影響了全世界的科技、互聯網企業。
據媒體報道,不少網站不得不屏蔽歐盟用戶,大量科技企業暫時退出歐洲市場,即使留下的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1月20日,在慕尼黑的DLD(國際數字生活設計論壇)大會上,知名媒體人Rebecca Blumenstein 跟討論了AI 在歐洲面臨的挑戰。
以下是我的觀點:1、 我對歐洲的政策制定者心存敬意,也認為大公司需要透明化公司獲取用戶數據的用途。
但我不認為個人數據保護完全是一個非白即黑的問題,重要的是找到界線。
現在的GDPR需要不斷地詢問用戶,但這反而形成了一種騷擾。
而且讓大公司無法最大化用戶體驗或自己的經濟利益。
2、在法律范圍內,用戶的線是個性化的,因為每個人的個人數據vs方便的標尺也可能是不一樣的。
不同地區的文化對個人數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用戶也是如此。
在便利和個人數據保護之間需要做權衡,每個人都能在此之中畫一條線,放棄一部分個人數據來獲得好處。
比如,幾乎全世界的機場都會有攝像頭,因為人們擔心劫持事件;如果用戶還在繼續使用谷歌或Facebook,那就表明同意這些公司擁有用戶的數據,相信它們會負責任地處理數據。
如果大公司失去一個用戶的信任,他就會選擇別的提供商。
若失去大部分用戶的信任,他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3、AI是一項中心化的技術,受益于收集起來的數據,如果強制數據分散在各處,價值就會降低。
如果個人數據保護走向極端,商業變現、價值創造也會停下來。
4、歐洲的政策制定者相信放慢速度是聰明的做法,也愿意接受相應的結果。
但我建議,當在制定一項下一版本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時候,能讓技術專家參與其中,確保決策者明白每一項監管可能帶來的結果,避免監管過頭,失去歐盟的技術競爭力和經濟利益。
因此,相比之下,美國和中國在AI領域會有更多優勢。
我相信未來5年,中美將在AI領域齊頭并進,中國會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和無人機等領域領先,美國會在自動駕駛、企業級AI、機器人等上領先。
將來這樣的局面很可能會發生:全球約一半的市場主要使用美國的軟件,另一半主要使用中國的軟件。
下一篇:馬化騰建言兩會,提出產業、社會民生等七大建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劉強東失信:失信者如何信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