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85歲的馬靜芬,有著“85后”的干勁。
曾經對于世人來說,她是褚馬氏,是褚時健的夫人,是陪伴丈夫遍歷人生之大起大落的妻子;如今她是企業家,是創業者,是“2017中國商界女性領袖50人”,同在榜單之列的,是董明珠、彭蕾、胡瑋煒這些時下炙手可熱的商界明星。
馬靜芬與董明珠“董明珠說她想退休,我勸她別退休,我們一個做農業創新、一個做工業創新,一起把中國的產品推向全世界。
”眼前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談起未來神采飛揚。
接受采訪的當天是兒子褚一斌的生日,馬靜芬卻一刻也不得閑。
“上午聽完團隊的工作匯報,回家給兒子慶生,陪他打了幾圈麻將,下午就趕來接受采訪,還得見好幾波人。
”她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若是重要的活動邀請,得提前一個月跟她的助理預約。
比起丈夫褚時健,她顯然更加忙碌,“因為他的事情已經上軌道了,我的事情剛剛開始。
平常我出門的時候,他總問‘你去干什么呢?’我就告訴他‘去上班啦!’”在偌大的家族產業里,馬靜芬負責管理2013年建立起來的褚橙莊園以及位于玉溪磨皮村的4300畝“褚柑”基地,這是繼“褚橙”之后的又一個褚家品牌,是馬靜芬又一次的“野心”和新一輪的戰場。
往事并不如煙已入耄耋之年的馬靜芬,精神矍鑠,聽力和視力都十分好,和她聊天并不需要刻意抬高音量。
她平素喜歡花,頭發用發箍別在腦后,再用帶花的發卡挽起來,顯得端莊大氣,神采奕奕。
肩上的粉色披肩是她心靈手巧的成果,也是她在丈夫50年代末被打成“右派”下放農場之后賺錢養家練就的手藝。
不說話的時候,馬靜芬的嘴角稍有下拉,眼神銳利,腰板挺直,甫一開口,便能直指問題的要害,干凈利落的行事作風頗有大戶人家的小姐風范。
馬靜芬的父親早年是興文銀行上海分公司的襄理,從云南昆明到上海灘工作的高級金融職員,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低。
上海淪陷那年,馬靜芬的父親帶著一家老小坐專機飛回昆明,家庭顯赫可見一斑。
馬靜芬在家里的女兒里排行老二,按云南人的傳統說法,家里的老二通常性格別樣一點,腦子好用一點,馬靜芬也不例外,家里人都說:二小姐不好惹。
這個“不好惹”的二小姐拒絕了父母包辦的婚姻,1950年在云南解放的時代感召下毅然參軍,退伍后被分配到了昆明附近的呈貢縣中心小學教書。
從此,“馬老師”這個稱呼跟隨了她一輩子,直到現在,家中的小輩、公司的員工還都這么叫她。
彼時的褚時健,在玉溪地委宣傳部工作,時常要帶著工作組去下面檢查工作。
1954年,他在玉溪地區開展小學整頓工作,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呈貢中心小學的馬靜芬。
22歲的姑娘情竇初開,心想‘一個黨員,應該不會錯吧?’于是,農村來的黝黑青年褚時健就這么俘獲了銀行家二小姐的心,一年之后,兩人正式領了證。
青年褚時健和馬靜芬在此后62年的婚姻生活里,馬靜芬陪伴丈夫輾轉元江、新平、玉溪多個地方,大部分時間,她還是在學校教書,從呈貢小學到大莊小學、農場小學、曼蚌小學再到平寨小學。
當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褚時健的政治生命跌宕向前,她給予丈夫最多的,是陪伴。
“我們兩個如果是在中途或者是剛開始那幾年離婚的話,就沒有今天的幸福了。
你看我們家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多少人,重孫四代同堂,這是最熱鬧、最高興的時候了!”“我倆性格其實并不合適。
”老太太喜歡插花,老爺子欣賞不來;老太太研究佛學,老爺子是個徹底的無神論者。
大概兩人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身上那股子韌性,兩個堅韌要強的人,相攜相伴六十載,馬靜芬只總結了四個字——忍讓理解。
20世紀60年代,褚時健一家合影我的“褚橙”歲月2001年5月,身陷囹圄的褚時健保外就醫,回到玉溪的家中與馬靜芬重聚。
2003年再次獲得減刑,2004年獲準假釋,已是后話。
2002年,七十多歲的兩位老人上哀牢山種橙,締造了一個現代農業的品牌傳奇——褚橙。
當這段往事被世人戲劇化地演繹之后奉為勵志典范口口相傳,馬靜芬的回憶顯得平淡而真實。
“為了生活嘛!那個時候我們要吃飯,要養外孫女。
我還有煙廠發的退休工資,他什么都沒有,坐吃山空怎么行?”至于為什么選擇種冰糖橙,“一是原來就吃過這種果子,覺得很好吃。
再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條件不可能允許我們去搞別的,去香港、去澳門開個煙廠行嗎?一個是沒錢,一個是你做那些事情太敏感。
當時想著種橙子的話沒人來管這個事,我們只要種得賣出去夠我們家過日子就行了,別人不要來找麻煩。
”“我們就是種冰糖橙還有人找話說!”彼時的褚家,從財富激增、人人羨艷的煙草行業巔峰隕落,70歲的馬靜芬陪著75歲的褚時健鉆進哀牢山深處的果樹林里,守著春華秋實的歲月更迭,大概才能夠在這大起大落的戲劇人生之外覓得一絲安寧和踏實。
“有的人就覺得褚橙是我跟老頭子兩個人挖鋤頭種出來的,果子熟了我們就挑著擔子到街上叫賣,其實不是的。
”褚橙從一開始,就采用了工業化、科學化的種植模式。
2002年,新平金泰果品公司成立。
老兩口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將近300萬,又找一些老朋友借了500來萬,一股腦全部投了進去。
那時候的云南農業用地幾乎都是靠人工挖地,褚時健出了不少錢,也請搞建筑的朋友幫忙,將挖地機開到了哀牢山上,用機械化的方式對土地進行深挖改造。
“褚老板起點高!”褚橙基地的作業長王學堂回憶到。
除了對山地進行機械化改造,從南恩河、棉花河引入灌溉水源,引進專業的柑橘種植人員,在煙草行業浸淫多年的褚時健熟知煙農靠天吃飯的低效性,所以當他下定決心種橙子的那一刻起,他就意識到科技、專業、人才是實現地利人和的關鍵所在。
和老伴兒的有條不紊比起來,馬靜芬多了一份女性天然的焦慮,“那個時候很苦,吃的講不上,穿的講不上,就知道趕快種,趕快長,著急的是,果樹看著就像沒長一樣。
”2005年11月,老兩口迎來了第一次收獲的季節,在品鑒會大受好評的冰糖橙卻沒能令褚時健滿意,他覺得口感太淡了。
調整肥料配比之后,2006年橙子的口感大大改善,褚時健取名“云冠橙”。
馬靜芬帶著云冠橙到昆明參加展銷會,為了吸引經銷商,她拉出了一條紅底白字的大橫幅,上面寫著“褚時健種的云冠牌冰糖橙”,老爺子擔心受到旁人非議就把橫幅撤了下來,馬靜芬趁丈夫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拉上,這一年,云冠橙一度脫銷。
一時間,“褚時健種的橙子”不脛而走,口感好,酸甜適中,易剝皮,在昆明當地市場越來越供不應求。
2007年,老兩口就還清了當初的借款。
2012年,生鮮網站本來生活網策劃了“褚橙進京”的營銷案例,褚橙名聲大噪,掀開了生鮮電商時代新的一頁。
百戰歸來再出發2013年,新平縣政府提議把褚橙基地作為縣里的新農業示范點,打造一個“褚橙莊園”。
投資2000萬,占地3500平方米,從設計圖紙到建材選擇再到組織人員施工,81歲的馬靜芬全部親力親為。
“最開始是縣里的意圖,主要是考慮發展旅游,安排一些旅游團隊從而實現創收。
我們的意圖是不想做的,因為來的人太多會影響我們的生產。
”慢慢地,馬靜芬的想法發生了改變,她想要透過褚橙莊園,向世人講述褚時健的人生經歷,“他做過酒、做過糖,我想把酒和糖都做出來,本來想做一點紅糖,但比較麻煩,就做了褚蜜,裝在瓶子里面,像蜂蜜一樣。
酒的話因為那個地方(褚橙莊園)太小,所以酒放在了玉溪,褚酒是在玉溪生產。
”褚橙莊園從褚蜜、褚酒再到紅茶、蘋果、鮮花餅,褚橙莊園的產品越來越豐富,在褚橙之外,馬靜芬又推出了“褚柑”,“‘褚橙’到現在只有過一次分紅,我們老兩口的日子一直都是靠發點工資過的,因為我們把錢拿去投了很多地方,包括‘褚柑’。
這是為了擴大金泰公司的地盤,因為市場上假的果品太多了,農產品打假難度又大,所以只有我們自己多種一點,產品多一點。
”“褚橙每年11月份上市,褚柑則是3月份,剛好可以在時間上錯開,不僅如此,3月份前后的水果市場缺少柑橘類產品,褚柑的推出也可以彌補這一市場空缺。
”找準了市場,馬靜芬陪著丈夫嘗遍了市場上所有的柑橘品種,比較口感,了解產量,考察栽種環境,最終選定了這種原產于以色列的沃柑。
2014年,兩位老人注冊新平勵志果業公司,在磨皮村租下4300畝地種起了褚柑。
磨皮村是位于新平縣城西部的彝族村落,也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褚家的磨皮基地建成以后,周邊的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耕地出租給勵志果業公司,農民就地轉產轉業進入到公司參與管理果樹,“誰家的地租給我們,誰家就來管,我們發工資給他們,所以他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已經實現脫貧。
如果全國各地都能像這樣做的話,哪里還有貧困?”如今,磨皮村山頭的褚柑已經掛果,“明年的產量預計可以達到4000噸,但目前已經全部預訂完了!”言談之間,馬靜芬對褚柑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褚柑這塊地,它比褚橙要好做一些。
褚橙在前面把路都走出來了,褚柑就跟著走了。
”馬靜芬相信,這是品牌的力量,是市場對于他們老兩口的信任,她要做的,就是用越來越多的好產品回饋這份信任。
“我寫過一篇稿子叫《我們的夢》,我們的夢是什么?就是要把云南的精品都組織起來,出售到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去。
”85歲的馬靜芬,正在為她的夢想奔走……后 記談到時下討論得火熱的企業家精神,褚時健的理解是:把壞企業變成好企業,把不賺錢的企業變成賺錢的企業。
“如果一家企業不賺錢,不能讓資本增值,就是失敗的。
”有別于丈夫的商業理性,馬靜芬的回答更加令人動容,“反正就是,你不要怕苦,不要怕累,把目標選好了一直干,總會看見光明的。
”
下一篇:馮侖:好企業家應該做好的三件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馬云達沃斯演講全文金句頻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