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阿里巴巴集團CEO最近接受了一次媒體深度專訪,在這次專訪中,他談到了拼多多的挑戰、與騰訊的對峙、和馬云的關系、與王興的恩怨等關于阿里的幾乎所有熱點話題。
其中,在談到最近火熱的社交電商企業拼多多時,張勇表示,“我一直跟團隊說,我們不可能再走回到三塊九賣一雙日拋型的鞋,還包郵”。
圖片來源于網絡素材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創業邦編輯整理發布核心觀點1.關于挑戰:在商業領域,熱鬧和競爭從來不斷。
好處是什么?你必須時刻醒著,睡覺也得睜著眼睛,必須不斷去學習、創新。
最怕的是獨孤求敗,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可以被超越的。
2.關于合作伙伴和投資:如果你追求穩定,那就別上我這里來,我這里肯定不穩定,也不敢保證你一定能成功,但是我能保證你一定能折騰。
3.關于敵人和朋友:靠扼殺是殺死不了創新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個世界還是多元化的。
4.關于管理和文化:CEO不是一個manager,一定要因為你而讓這個企業有所不同。
以下 enjoy:1、 關于挑戰記者:以拼多多為代表,借助于微信崛起的新一代社交電商,會對淘寶構成威脅嗎?張勇:任何行業總是會有新的進入者,拼多多走到現在這個階段,至少說明它過去切入的路徑是有效的,但是它本質上其實不是社交電商,社交還是里面的一個淺層次的東西。
對阿里來講,還是要看用戶價值,要用發展的眼光看用戶價值。
我一直跟團隊說,我們不可能再走回到三塊九賣一雙日拋型的鞋,還包郵(這條路)。
還是那句話:你是因為看見而相信,還是因為相信而看見?你要相信整個消費在往上走。
便宜當然每個人都喜歡,甚至是最大的用戶價值。
但同時,每個人都想要好東西,他付了便宜的錢,但是也希望能夠有好東西,這里邊可能會發生一些mismatch。
那天有朋友買了一個充電板,3.9元還包郵,我怎么看都不敢用,怕觸電。
什么叫特價——產品質量必須保證在一個水位上,低價和劣質不能劃等號。
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但是你必須要去把握,不能走歷史的回頭路,哪怕在近期看,損失了一些用戶,但我可以說,現在大量用戶都流到淘寶來了。
只要連續三次不滿意,用戶肯定到淘寶來。
你就當成在幫我開拓農村市場,教育用戶好了。
還是要從發展的眼光看未來,你要相信用戶最后要什么。
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消費得非常高大上,不是這樣的,但是在每個消費層級上,你要給他適合的東西。
我們前一段有過討論:到底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分級?消費升級和消費分級是有關系的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不是對立的。
第一,消費肯定要分級;第二,消費升級一定是趨勢。
你要做到的是在不同的消費分級里進行消費升級,這樣這個社會才有進步。
一塊錢包郵、兩塊錢包郵那些東西,不符合規律。
創新有很多細分維度。
問題關鍵是:做一個業務,還是做一個生態?今天淘寶已經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生態,體內會自然孕育出很多東西來。
而新進入者進入市場,一定會選一個獨特的視角,切入一個具體的業務。
阿里一直在做生態,過去十幾年經歷了很多競爭對手,比如今天你談的網易,過去可能談的是拍拍網等,這個行業在不同階段總會有新的進入者。
對于阿里來說,生態意味著高度。
這就像爬山。
今天阿里也許已經站在了一萬米的山峰上。
有些人也想爬這座山,一開始只要(細分領域)切得越準,目標受眾定位清楚,用戶價值選擇清楚,爬的速度會越快。
這就是創造一個新業務的典型做法。
但問題關鍵是,規模的天花板和這群人需求的天花板在哪里?是爬到500米就開始減速了,已經喘氣了,到800米就爬不動了,到1000米就停下,還是能夠爬到3000米或者5000米?對阿里來講,最關鍵的是怎樣利用生態的力量,不斷去學習。
當然自己也要創新,也要學習業界好的東西,和我們的生態融為一體。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身處一個所有人都高度關注的行業,商業離錢最近,大家都想進入這個行業,變現或者重新創業。
在商業領域,熱鬧從來不斷,競爭從來不斷。
好處是什么?你必須時刻醒著,你睡覺也得睜著眼睛,你必須不斷去(學習、創新)。
最怕的是獨孤求敗,就是有一些東西大家都習以為常了,我想干嗎就干嗎,或者說反正我已經這樣了,你們不可能超過我。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可以被超越的。
記者:阿里一直都處在高度的戒備、緊張當中?張勇:也不叫戒備,戒備是沒有靈感的。
我的意思是你要去享受這個過程,你要enjoy這個狀態。
商業的本質是一個為用戶創造價值的高級游戲,你的心態要輕松,你要做創造者,通過創造性的方法贏得競爭,而不是用大家玩命的方式。
記者:菜鳥和四通一達什么時候能在用戶體驗方面追上順豐和京東?張勇:菜鳥有點像一個湖,或者一個海,這個里面有不同的船,你不能拿一個湖跟一條船比。
水上有大大小小的船,有落地配、有干線、有倉儲這些。
核心就是水——上善若水,船能不能跑得更快、更穩、更好,關鍵在于水。
這幾年中國的速遞行業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體驗和效率應該并重,當然需要好的用戶體驗,但是也要好的運營效率。
這幾年四通一達的市場份額是極速上升的,如果四通一達的體驗沒有進步,是做不到這樣持續上升的。
當你近距離去看菜鳥與他們的合作,你會發覺四通一達已經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他們的大型分揀中心里,自動化設備已經不稀奇了。
我很喜歡講一個詞,叫“全局優化”。
如果沒有產業鏈端到端的全局優化,就很難發生一個至上的化學反應。
現在物流行業發生的是局部的化學反應。
為什么整個過程不能精細化?我覺得這是有可能的。
我腦子里的“新物流”是什么?我認為到每天10億個包裹時,包裹的樣子跟今天一定不一樣。
如果還是一樣,那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災難。
綠色環保的根源不是說用多少環保材料,而是說你讓它不用或者少用包材膠帶。
我覺得最終是要追求這個高度的。
2、關于合作伙伴和投資記者:作為你的新零售特別助理,張旭豪表現怎么樣,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張旭豪有可能過一段時間會走。
張勇:今天既然我們達成一致,他能夠把餓了么交給阿里,我相信他已經想清楚。
對他來講,可以通過阿里這個大的平臺和窗口,看到一個紛繁復雜、充滿新機會的商業世界。
他年紀很輕,不可能天天去釣魚打高爾夫,肯定要做點事兒。
你以后也可以問他,他還是有很多新想法的。
我把管理者分為manager和leader。
一個manager可能就是manage business,管理業務,拿到預期結果——這就是KPI。
但一個leader的使命是帶領這個團隊,不僅要拿到結果,同時還要創造未來。
我們要的是leader。
一個業務要不要KPI?肯定要有。
但是一個leader活著是不是為的只是這個KPI?肯定不是的。
阿里需要的是為未來去布局。
今天的成功是因為過去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未來會不會成功,得看你今天能不能布好局。
如果只考慮當前結果,你會失去很多未來的機會,甚至做一些短視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么在中國,外國企業在很多領域干不過中國本土企業的原因。
外企(管理者)是一群manager,我們這邊是一群leader,他不care(短期結果),他做得不好也沒有人能解雇他。
你要有這樣的一種勇氣:這事兒我做不好,這世界上沒人能做得好。
記者:馬云平生最恨職業經理人。
但創始人有產權,到了大公司里產權就沒有了,你怎樣保證他始終有leader的心態?張勇:首先要有激勵措施,要讓風險和收益成正比。
其次要激勵他們注重長期收益。
這幾年有不少新進入阿里的leader,大都在各自的領域有20年以上經驗,我跟他們說,我是來找人的,我不是來招人的。
這話是華為的任正非講的,我非常贊同,太有共鳴了。
找人首先是用心去找,其次大家是平等的,互相討論——這很重要,如果沒有討論的樂趣,其實就是一個工作和任務。
我經常跟他們說,來,我們一起折騰點有意思的事,二三十年以后,你可以說給你的孫子聽。
如果你追求穩定,那就別上我這里來,我這里肯定不穩定,也不敢保證你一定能成功,但是我能保證你一定能折騰。
記者:外界對阿里有一種刻板印象,覺得阿里投資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控股乃至收購。
你怎么看這種觀點?張勇:阿里的投資是多元化的,并非全部都是收購,有大量的投資是參股;但在重要的戰略項目上,我們選擇了收購。
為什么?首先,我們認為這個領域非常重要。
其次,如果想發生化學變化,就必須要打通血脈。
不然只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也許短期內對這個企業表示了尊重,但長期來看,今天打通血脈,是為了企業未來發展的輝煌,這才是最終能讓大家真正開心的事情。
當然,不同的人的視角不同。
如果創始人抱著夜郎自大的想法,你很難跟他產生共鳴。
但是,我們今天能不能通一通?其實就是有一個共同平臺,能夠面向未來,讓我們做的事對用戶更有價值,更有創造性。
這個事第一愿景上要打通,第二打通血脈的過程一定是曲折的。
打通了血脈,真氣亂竄,也不一定能搞好,反而走火入魔也有可能。
這恰恰是我們負責任的表現,我們就要對這個事情負責任。
說白了,收購是一種擔當,如果你不擔當,只投錢就行了。
投五個一樣的,其中有一個行,就賺了。
第二種不負責任的投資策略是我先投一匹馬,那匹馬跑得不好,跑瘸了,那我再投另一匹。
我們不這么干。
大家心意相通,你把你的馬交給我,那它就是我們共同的馬,我得把它跑好。
我不能說這個馬跑得不行,就扔下它,再去搞一匹。
反正就像打麻將“飛蒼蠅”,站在贏的人背后加一點錢,也不上臺,就“飛蒼蠅”,賺外快。
3、關于敵人和朋友記者:現在騰訊在做智慧零售,你覺得騰訊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嗎?張勇:騰訊是一個很好的公司,QQ、微信都是好產品。
但所有的企業,還是要回到初心。
阿里的使命非常大,也非常具體,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始終是走這條路,判斷取舍也是依據這個使命。
隨著數字技術和商業擁抱,用工具產品、用技術一定會越來越多,但是我覺得最終還是要跟商業形成化學反應。
我一直認為,連接一切是很好的,但是連接沒有產生化學反應。
阿里追求的是讓商業和技術真正融合,產生化學反應。
無論叫什么零售,不懂零售的人再怎么也不可能讓它發生化學反應。
記者:因為騰訊的進入,阿里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焦慮的時期。
張勇:那個已經有年頭了,是2014年的事情。
焦慮有什么用呢?沒有用,你必須做好你自己。
今天我非常有自信。
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團隊,我們有非常好的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同事、具備商業基因的同事,消費者運營的同事,我們有非常好的供應鏈、商品、物流的同事,我們是一個團隊,問題關鍵是怎么樣把這些特質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整體。
最終還是回到我們的客戶,回到消費者,能夠讓客戶滿意就好了,而不是讓別人滿意。
商業的發展,某種程度上競是手段,你的目的是創造價值,讓商業進步,對用戶買單。
企業活著不是為了競爭,企業活著是為了發展、為了創造。
一個企業還是要以愿景、使命、價值觀驅動,阿里一直堅持這個。
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愿景、使命、價值觀的方式會不同。
夢想對阿里是最重要的。
你必須要有夢想,埋著頭走路肯定不行。
一個企業要有夢想,leader就得有夢想,leader沒有夢想,很難想象企業會有夢想。
我認為今天全世界數字經濟的發展是不分國界的,競爭也是不分國界的,發展是共通的,商業是共通的。
在這里邊已經出現了幾個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的平臺公司。
核心是我們怎么面向未來,怎么面向世界,而不是在家里關起門稱王稱霸。
今天機會無處不在,現在那么多獨角獸。
隨著商業發展,未來一定不會只有AT,一定會出現新一代的阿里巴巴,新一代的騰訊。
記者:騰訊和今日頭條開戰,阿里面對類似的對手,態度會跟騰訊一樣嗎?張勇:首先還是要看為什么人家能做到,你沒有做到。
要向競爭對手學習。
你可以心態很自信、自負,但是必須要向對手學習。
第二還是要創造性的工作。
靠扼殺是殺死不了創新的,畢竟這個世界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世界還是多元化的。
我覺得這個同樣對阿里適用,我喜歡說一句話——如果我們不殺死自己,就會被敵人殺死。
你要抱有殺死自己的勇氣。
鳳凰涅槃的前提,是要把自己投進去,也許就化為灰燼了,也許就是涅槃重生。
到處都是不確定性,但是你往后走,一定是這樣的。
記者:王興曾經說,“如果阿里更有底線一些,我會更尊敬他們”,你怎么看王興這個說法?張勇:我跟王興交際不多。
如果有機會——也許不是現在,現在還不合適——可能將來大家老了,坐下來喝杯小酒的時候,可以聊一聊。
我自己覺得,王興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有其獨到之處。
我曾經非常希望能夠跟美團合作好,但后來發覺,這就跟談朋友一樣,你錯過了這個點,可能緣分就沒有了。
4、關于管理和文化記者:阿里體量不斷膨脹,現在是5000億市值,以后可能上萬億,但是你的管理半徑是有限度的,未來是不是有可能發生無法有效管理的問題,怎樣解決這個隱患?張勇:大公司要做小,整個機制還是要做小。
我們在選擇leader上面非常用心。
這幾年每年都要做一些崗位調整,有些變化非常重大,就是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靠一個人管肯定不行,靠幾個人也不行,是靠一群人,各司其職,但心靈相通。
你的管理半徑和知識半徑,確實是需要去調整極限的,一個人再怎么能耐也做不到全知全能,肯定有越來越多不懂的東西。
但對一個leader來講,核心問題不是他有多懂,最重要的是,首先心意要相通,第二是用人能力和學習能力。
現在不懂不要緊,半年以后,你不是就比現在懂點兒了。
有一些人,你必須要不斷去捅三刀,今天不同的管理者的層次度不一樣,你必須去觀察他需要什么。
我是給他提供幫助的,不是給他去(制造麻煩的),捅刀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看到問題,也可能是因為他自己解決不了,我捅了以后,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管理就是人性。
我一直說,到哪天我從這個位置退下來,我做了10個大的決策,6個是對的,4個是錯的,我已經很高興了。
比如說今天在整個戰略的方向選擇上,肯定要做一些取舍,比如我們怎么做農村這個市場?我們當時覺得,應該用非常接地氣、渠道能力很強的團隊來做。
實際上最后你會發覺,它不是一個執行力的問題,它是一個頂層構架的問題,農村你要建立一個新型的服務型網絡,你要調動社會資源到這張網絡里,這不是放衛星,也不是一聲令下大家干,不是數字的問題,而是整個機制是不是在為這個市場創造價值,整個體系能不能正循環。
最終你看,人選錯了,團隊搭錯了,必須下狠心進行調整。
記者:馬云在阿里18周年年會上說,他最怕聽到說阿里人在外面驕橫自大,說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員工必須謙卑。
阿里人怎么做,才能做到謙卑?張勇:第一個,我覺得是“有知”吧。
俗話講“無知者無畏”,我說無知者才自大。
無畏是往好里說,往壞里說就是自大狂,因為你不知天高地厚。
阿里巴巴不是任何一個個人造就的,造就阿里巴巴的是一種生態、經濟體的力量。
個人沒有什么可驕傲的,“雙11”做得再牛,都不是因為一個人,最終都是群體的力量造就了這個東西。
你必須認識到生態的力量。
第二,你要敬畏這個生態中的其他人,要去學習他們好的東西。
甚至不跟我們合作的人,我覺得也要去學習。
學的越多,你才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少。
自大狂妄是無知的表現。
當你更“有知”,你會明白學無止境,個人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
記者:在你看來,作為CEO,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張勇:第一,還是要明確自己公司短、中、長期的戰略部署。
我是比較喜歡講頂層設計的,這么大一個經濟體,你在戰略頂層設計上和板塊輪動上重點不清楚,要么就是撒開來多頭并進,要么就是自然發生,這個肯定不行,你肯定要有戰略上的取舍,不斷去勾畫、校正戰略藍圖,這個非常關鍵。
第二還是人,半徑那么大,必須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你必須不斷的調兵遣將,而不是只身沖在前面。
第三是文化。
文化不是單獨建設的,都是就著事和人在做文化,要關心文化,關心這個組織的效率。
記者:世界范圍內的最佳CEO,你會選誰?張勇:這個話題不太好講,最近幾年如果指名道姓選一個的話,我比較欣賞微軟的Satya Nadella。
他跟我一樣,擔任CEO時間不長,他上任以后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對微軟的改革,在云的新的階段的改革,我覺得是非常不錯的,是繼往開來的,是開創性的。
我覺得最終還是要讓一個企業發生本質的變化,CEO不是一個manager,一定要因為你而讓這個企業有所不同。
下一篇:從中學老師到造車狂人,斯威董事長龔大興的汽車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薛蠻子:不用抓住所有機會,逮住一個小機會就足以財富自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