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大姨嗎創始人柴可在黑馬會演講,主題:回歸到初心,回歸到商業的本質。
柴可從2009年開始做企業,當天用4個故事對6年創業經驗做沉淀和反思,非常精彩。
一、慣性會成為你的惰性第一張圖,我畫的是東非大裂谷。
大家如果看過《人類簡史》,應該會發現里面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故事。
在十幾萬年前,東非大裂谷居住著一群特別快樂的猴子,這些猴子都生活在果樹上。
果樹非常高,果樹周而復始結出新的果子,猴子不用下樹,就可以在樹上生存得很好,餓了就摘果子吃,困了就躺樹上睡一覺。
猛獸是攻擊不到它們,只要躺在樹上,就會有豐滿的果實可以吃。
忽然有一天,全球氣候大變化,發生了一次巨大地震,于是就產生了今天很著名的東非大裂谷。
如果大家去查一下Google map的話,會發現東非大裂谷的長度大概等于赤道長度的五分之一。
大裂谷使得整個非洲大陸的版塊分成了兩塊:一個是西非,一個是東非。
大裂谷西邊得地理環境比較有意思,依舊是雨林環境,有很高的面包樹,也有豐富的果實在上面。
東邊的大陸,很多地方只有比較兇險得灌木林和一些一毛不拔的地方。
猴子當時在非洲大陸上活動時沒想到有地震,于是被強行分成兩撥,第一撥猴子留在了西非大陸上,西非的猴子和以前一樣,只要待在樹上就有果子吃,也沒有猛獸。
它們的語言交流很簡單,只需要說“猛獸來了,我們上樹”就可以了,每天的交流大概就只有“你吃飽沒”、“我吃飽沒”,語言非常簡單。
但是東非的猴子,面臨著更兇殘的生存環境,有猛獸,沒有大樹,只有灌木,它們要學會制造工具,學會去用更復雜的語言交流。
比如它們看見了老虎、豹子,要尋找一些躲避的東西,要設計陷阱,要制造工具抵御猛獸,于是就變得更加聰明了。
最后東非的猴子慢慢就進化成為了今天真正的智人,和猴子終于發生了質變。
西非的猴子呢?今天還是西非的猴子。
故事稍微有點長,雖然這是一本人類學的書,但是我覺得在創業的這些年,發現互聯網也是一樣的。
前一段時間我寫了一篇小分享,也是關于“猴子理論”的。
我想通過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互聯網上獲取流量,就像猴子獲取果實一樣簡單,只要投資人給錢,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流量。
有流量了,就會有用戶,有了用戶,就會繼續有人給錢,周而復始,好像生存的規則非常簡單。
但是東非大裂谷產生了,我覺得就像最近的資本寒冬。
大家在融資的時候會發現,以前給一千萬都不要的,現在一百萬也求著別人給。
發生了什么呢?就像雷軍說的:“風大的時候豬都能飛起來。
”但是風停了,豬怎么辦呢?豬就會掉下來了,而且摔得很慘。
資本環境冷卻,流量慢慢開始產生更多的成本,對企業造成新負擔的時候,企業不得不回歸到商業本質,我們到底該做什么以抵御猛獸呢?到底該怎么發展?這個時候,我們發現資本比較冷卻了。
你要去拿新的錢,就必須要有商業模式,必須在現有團隊結構和產品結構上做出商業化的嘗試。
我們就像“東非的猴子”一樣,要開始制造把用戶變成消費者的工具,需要學會更復雜的溝通模式。
當我們“大姨嗎”真正開始商業化之后,發現其實挑戰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要大、要復雜。
“大姨嗎”在建設了“美月優選”、“美月購”后,會思考我們獨有的價值是什么?一開始,我們只是覺得我們有流量、有接近一個億的活躍用戶,這些用戶只要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購買東西,流水就會很高。
但是當我們真正做的時候,發現“非也”。
這些流量和用戶一開始是沒有在商業上產生信任的。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像猴子的方法,繼續把用戶做大,講用戶的故事,在資本市場上用所謂的用戶估值去融資,但是我們選擇了一條痛苦的,比較笨的方法:真正去探索自己的商業模式,不用慣性和惰性去融資。
我們在商業化過程中發現,“大姨嗎”要商業化,需要建立自己獨有價值、不可替代的電商和電商服務,我們不能夠跟隨唯品會、聚美優品、京東。
“大姨嗎”不可或缺的價值,不是供應鏈、EPR系統、物流,而是我們能夠給用戶提供獨特的服務價值。
我們發現,當我們去追尋背后真實的商業邏輯時,最大的挑戰是來自于:如何拋棄慣性,如何拋棄掉果樹上很好吃的果子,如何頂著資本壓力去和用戶接觸了解,建立自己不可替代的商業模式。
從今年6月份開始,至今已有4個多月時間,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商業閉環。
就像東非的猴子,開始去打磨自己的工具。
你會發現有些工具不好用,有些工具應該這樣造,有些東西還挺復雜的,要學會更高效的溝通,去建立更有效的物流供應鏈。
我們要和我們的上游和商品提供商建立特別的關系,要打通EPR、要做保稅倉。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純粹的互聯網公司生存是很容易的,當你要考慮到變現的時候,必須要有非常成熟的組織架構、工具架構,對用戶有更深的理解。
4個多月之后,我們很開心的一點是:我們終于找到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商業模式,我們通過“美月購”這樣高頻次的復購、自薦,構建復購頻次很高的服務型電商,也給我們帶來了非常不錯的利潤增長,看到未來我們的電商應該怎樣優化和發展。
但是如果我們不走出這一步,繼續去刷用戶數據和報告,跟行業里其他競品一樣,純粹拿流量來說事情,我相信我們的團隊會因此變得更加愚鈍和笨拙。
他們會認為自己很強大,因為流量是可以花錢買的,所謂第三方報告也是可以花錢買的。
但是用了笨的方法之后,反而走出來,感覺非常真實,而且看清楚一條自己的商業化道路,預期也非常清晰,下一步該做什么,腦子里已經蹦出非常明確的結構化思路。
這是我第一個分享的故事:拋掉慣性,有時候慣性是一種惰性。
二、企業發展,要速度還是節奏?我想講的第二個故事,已經在一些場合分享過,但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包括在資本環節我所遇到的投資人和創業者,我認為他們沒有真正理解或者沉淀下來。
我講的第二點是:速度還是節奏的問題。
這幅圖我畫的是:什么魚吃什么魚。
大家都聽說過一個說法叫“大魚吃小魚”,后來互聯網說“快魚吃慢魚”,做得快的互聯網公司就把慢的公司吞掉了。
但是你會發現,“快魚和慢魚”也不一定能夠闡述今天的產業結構。
先出來的產品,跑得快的產品就一定會贏嗎?我們先反思一下,比如OICQ和QQ,到底是哪個先出來?8848、易趣和淘寶哪個先出來?我們會發現快的企業都不是今天最成功的那個企業。
我們也可以看看今天的生活地圖,我記得最早出來的一款叫“老虎地圖”,但是那個時候,安卓機和蘋果機的GPS網絡都不是特別好,我看到大量關于老虎地圖和導航的推廣,但是到現在,基本都沒有人在用這個產品了,基本上不是用百度就是用高德。
為什么跑得快、資本也融得快的企業,最后好像并沒有變成了贏家。
這就是我簽名里的那句話:節奏可能是更重要的。
以前我們說“大魚吃小魚”或“快魚吃慢魚”,但是當我們真正做一個企業很多年后,我發現找準自己的節奏,遠遠比單純的快慢更重要。
我身邊也有一些企業或創業企業,它們喜歡不假思索地去跟隨別人的一些步伐,稱之為“再不做就來不及了”,要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快一點融資、快一點搶市場,好像一切不快就要輸了一樣。
你會發現,當你在快的過程時,沒有時間去沉淀和思考,團隊很快搭建,所謂的商業模式、數據結構都沒有經過推敲和驗證,甚至連一個數據的架構都沒有,更多靠創始人和創始者團隊的嗅覺和直覺去判斷。
我們經??吹礁偁幷咴谇懊媾艿煤芸?,就一味學習它的方式,追在后面,好像我們也很快,但是競爭者為什么會這樣做?我們自己沒有用具體的數據去印證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錯,只是一味地在表象上借鑒它們的方法和方式,這樣的結果是導致你自己做事的方法、團隊架構、招人方法,都會產生巨大的惰性。
如果你的競品砸很多錢在廣告投放上,你也去投錢在同一渠道上搶它的用戶流量,卻沒發現對方到底用了什么策略、什么時候投、什么時候停、什么方法和關鍵詞,最重要的是它是否配合了一些產品類活動或者促銷,讓這些流量能夠沉淀下來。
一味地學習對方投放的手段,最后你會發現你投放出去了,但是效率不一定會高,還不如沉淀下來,靜心觀察和學習。
如果你不去推敲適合自己的方式,一味效仿別人的推廣方式和產品模式,你的團隊會非常慵懶,只會抄襲,只會拿錢去砸。
當有一天去告訴你的團隊:“對不起,我們現在賬上不夠你去這么耗”,你會發現你當年花快錢建立起來的快團隊、做事的快方法,全部變成了你資本寒冬里的束縛和累贅。
因為他們不知道怎么用便宜的方法做事情、在應用市場獲得推廣位、把一個商品推薦到用戶的心目中去。
他們只會用最慵懶的、最快的方法、最多的錢去搶占。
因此,你的團隊會變得非常笨。
當然,招聘也會變得非常笨,他們只會用獵頭公司,只會用撬墻角三倍工資的方法來挖人才。
你會發現,你的企業文化可能也變得非常慵懶,因為你一直只在乎崗位的人快一點到位,產品快一點做起來,大家沒有時間去務虛,沒有時間去思考背后用戶的意義是什么,所以我們會發現:快不一定就贏了。
就像田忌賽馬:什么時候,放什么馬。
你的競爭對手放快馬的時候,你就一定要放快馬嗎?還是根據你的判斷,這個時候忍一忍?當它的快馬跑完了,只有慢馬了,這個時候你可以放你的快馬,一決勝負。
因此,第二個故事我想說的是:速度的重要性有時候并不比節奏高。
下一篇:創業之外還有哪些? 一個中關村IT人的隨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90后創業者告訴你:年輕人創業本來就很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