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們的一些優秀的同行,也無不自稱是“創業者的朋友”、“創業者中的創業者”,基本上大家表達的都是對“創業者”這個群體的支持、尊重。
然而,看新聞的時候,經常發現“某創業者被資本拋棄”、“又一個創始人被資本逐出”等語句。
這里的“資本”被擬人化地作為一個主語來使用,仿佛“資本”是一個人,而且還是一個經常被加上“冷酷無情”、“無利不往”這樣定語的人。
每次讀到這里,都不禁讓我納悶,寫這些語句的人,真的認識“資本”嗎?為什么“資本”就這么“壞”呢? 引發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個契機,是前些天我們很抱歉地對一位創業者說了“不”。
所以,這是又一起“資本無情拋棄創業者”的案例嗎?我們來從投資人的角度,看看事情經過。
為什么最終選擇“拋棄”創業者 這位創業者已經融過天使輪、 A輪,經過了將近兩年時間的發展,在融B輪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大半年下來沒有什么進展,公司賬上只有可供不到兩個月使用的現金了。
當然,我們不是第一次和這個創業者交流。
我們的同事們在十個月前、半年前、兩個月前和他開會的時候,都屢次提醒他要注意現金流。
十個月前,這位創業者剛融完A輪,賬上有充裕的現金,自然沒有覺得“現金流”是一個問題;半年前,他依然認為,“精簡團隊控制支出”會影響士氣,不利于業績增長和下輪融資;兩個月前,他希望我們提供一筆可轉債,可是他依然需要在幾個月內完成B輪融資,因為根據他的預測,他無法在半年內讓現金流為正。
對于一個初創企業而言,“現金流為正”并非一個必要條件,所以才有股權投資這個行業,對初創企業進行資本支持,讓初創企業在虧損甚至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去進行前期的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團隊搭建等——這是為日后實現商業價值打造“引擎”。
而我們一再提醒這位創業者注意現金流的原因,是因為他所從事的并非是一個完全創新的模式,而是一個對于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改良,在A輪的那個時刻點,他的“proof of concept”即“模式驗證”并未完成——他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有效提高了行業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在當時還是未知的,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應該進行大肆擴張的,因為也許“放大”的是一個錯誤的模式。
不久前,這位創業者再次找到我們,希望華創的“VL”(即“Venture Lending”,指華創資本和宜信公司聯合推出的、面向有機構投資人投資的高成長企業所提供的貸款)能給公司借一筆錢,并且他預測,可以在未來三個月內依靠這筆錢達成運營現金流為正。
我們問他,“現金流為正”是如何達成的。
他可能真的有些著急了,因為他的公司賬上只有不到兩個月現金可用了。
除了當面討論,他還寫了一封郵件給我們,從行業趨勢、客戶好評等角度說明,他的公司在提供一個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對某些客戶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是否就具備長期立得住腳的商業價值呢?這個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我們常常發現創業者會陷入這樣的“價值誤區”。
因此我們建議他做一個“單位經濟模型”,好好算一算:提供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成本,是否可被“客戶生命周期價值”所覆蓋? 第二天早晨,我們又收到他連夜寫的第二封長郵件,附上了一些客戶數據,包括客戶增長率、客戶每月留存等。
負責這個項目的同事,看到這個創業者如此煎熬,就幫助搜集了很多國外同行業公司的融資案例作參考。
問題是,國外同行業的情況不一定可以“蘋果對蘋果”地適用于中國的創業公司;類似公司能融到資,也不代表這樣的商業模式一定正確。
我們已經看到這個公司的毛利率低得嚇人,直覺危險,所以需要看到一個科學合理的財務測算來證明,在如此低的毛利之下,這個公司可以在未來數月內達成運營現金流平衡。
這個創業者當時提供的所有數據,除了客戶數、客戶每月留存,其它都是基于收入每月線性增長的預估——不掌握財務和運營的關鍵數據,是對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不敏感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們發現,有這個問題的創業者也并不在少數。
看著他連續每天熬夜寫郵件,和他多次交流過的我們,也不忍簡單地下任何結論。
我們的一位同事,和這個公司的財務負責人一起,花了一天時間,梳理了公司半年來的各項財務、運營數據,做出一個財務模型。
結果這個模型顯示,除非這個公司的人效增加十倍,否則不可能達成現金流為正。
反觀這個公司的商業模式,不是那種純粹靠技術、機器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人效增加兩倍、三倍或可,十倍絕無可能。
這就是一個“被資本拋棄”的真實案例。
如果我們借錢給這個公司,無論是VL還是可轉債,都意味著資本、資源、時間的繼續被浪費。
所以,已經投入的那些資本,只好變為“沉沒資本”了;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把這些經驗和教訓,記錄下來,希望下一次不要有類似錯誤發生;而這位創業者,我們也希望他因為度過這些煎熬的時光,可以發現一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得到成長,而不是一味怨恨、譴責“無情的資本”。
“資本”是社會資源的一種,這種“社會資源”甚至很可能就來自你、我、他,代表每一個人的福利,例如社保基金、退休基金等。
這些“資本”交給基金管理人,通過投資于優秀創業者所創立的有價值的企業,一段時間后通過股權增值而退出,實現資本回報。
所以,作為股權投資行業的從業者、即“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或者被簡稱為“VC”、“PE”的一群人,所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進行資源配置、獲取資本回報。
這個回報的大部分將返回給出資者,從而可以進行資本的循環再分配。
這是通過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簡單模型。
然而,“資本”是稀缺的,“投資”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權利,而是一項很大的責任;如果沒有能力配置好資源、也就是浪費了資本的話,這個基金管理人就是不合格的,也許從此就沒有機會再管錢了。
VC的行業機制,就是通過設置簡單的業績激勵辦法,推動從業者去積極學習、理解創業,尋找優秀的創業者、更好的商業模式或者創新技術,研究初創企業成長的方法論,通過股權投資,有效使用資本,產生最大化的社會價值。
判斷我們對資本的使用是否有效的一個基本標準,就是所投資的企業是否能在未來創造高于資本成本的商業價值、社會價值,是否能產生合理的資本回報;如否,就說明這個創業企業沒有使用好配置給它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還不斷繼續把資本配置給它,就是資本管理者的失職、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了。
我們和拿到股權投資的創業者,都是“資本”的使用者,需要兢兢業業,通過合理使用資本,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順帶實現個人價值,的確是最應彼此了解、坦誠合作的伙伴。
下一篇:創業感悟我做過的智能跳蛋、飛機杯,都失敗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司機誣陷交警 司機誣陷交警搶劫收錢被拘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