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絕不先發”原則意味著路上少一些坎坷,但同時更意味著先機盡失。
丁磊如果拿不出實質性的創新,將很難在擠壓式擴張的互聯網領域站穩腳跟。
11年前,在PC端IM產品一役,網易泡泡輸給了QQ。
11年后,丁磊攜易信卷土重來,準備在移動IM領域實現逆襲。
不可否認,作為互聯網的老兵,網易CEO丁磊有著非常好的產品感覺,網易也具備獨立出臺產品的能力。
這些年來,丁磊雖然不怎么公開露面,但卻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網易新產品的研發。
經過長時間“潛水”體驗微博、微信等當紅移動IM產品,他終于重磅推出了易信。
當年丁磊戰敗馬化騰,實際上還是由于網易缺乏創新基因,網易泡泡和早于它4年出生的QQ太過雷同。
如今,即便丁磊將矛頭直指微信的軟肋——壟斷,但是除了在短信消息和語音留言功能上的亮點外,其他功能易信仍舊像極了微信。
“保守有什么不好嗎?”這是丁磊自己的選擇,無所謂優劣。
時常慢一拍的節奏,令丁磊給外界留下了一種鈍感的印象。
這一次,丁磊把360在搜索市場的戰績作為自己的目標。
網易公關部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表示,如果互聯網領域做第二不容易生存這個結論成立的話,360就不會去做搜索了。
但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當時360做搜索的時候已經掌握了巨大的流量。
如今,移動IM領域,騰訊一家獨大,微信的用戶數已經突破5億,活躍用戶數近2億,其他產品短期內都很難望其項背。
丁磊試圖通過微創新實現第二固然不錯,但是易信存有大量類微信功能,如果微創新積累不到顛覆式創新的程度,那這種集群的活躍用戶很難大規模遷移到易信。
源于網易基因丁磊和馬化騰對決在11年前已經開始。
那時候,即時通訊的定位就是一個工具類軟件。
關系圈的大小、緊密程度決定了它是否能夠存活,溝通的形式和功能差異實際并不大,泡泡的語音引擎甚至和騰訊買的都一樣,都是國外的Global IP Sound。
很顯然,既然做出差異化的產品有難度,那么誰能最快導入最多的好友在這個工具中,誰就能夠更好地活下去。
丁磊決定先發制人,他的秘訣就是通過免費發送短信模式來獲取網易泡泡用戶。
后來由于成本巨大,網易2004年底終止了這項活動。
但丁磊一直相信唯有好友夠多才能夠救網易泡泡,接下來的4年中,網易泡泡先后與飛信、Gtalk、MSN等互通爭取用戶。
即便如此,泡泡最后還是淪為網易內部交流工具。
用短信換用戶,確實給網易泡泡帶來了大量用戶,網易泡泡曾經注冊用戶達到1500萬,最高同時在線50萬人。
這么輝煌的數據為什么最后丁磊還是敗了呢?關鍵在于網易泡泡沒有形成自己的圈子。
雖然用戶在用網易泡泡的注冊數實現增加,但是即便在線也很少溝通,深度活躍度很低,因此沒有形成很好的用戶粘性。
或許從泡泡出生開始就注定走向死亡,因為它在爭奪和騰訊QQ用戶一樣的關系圈。
基于商業伙伴關系的MSN、游戲團隊戰斗關系的YY、做生意關系的阿里旺旺、同學關系的校園通,這幾種關系既可以被包含在QQ的大關系中,但獨立出來也能成為強耦合關系。
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網易泡泡沒有創新。
互聯網專家謝文認為網易泡泡發力過晚,屬于模仿式,而不是創新式。
這和網易基因不無關系。
丁磊比較節約,歷來網易哲學就是不花錢做市場,在即時通訊領域,本來就晚QQ4年,在缺乏創新的基礎上,市場推廣力量也不夠,網易泡泡自然做不起來。
事實上,丁磊早年還闖勁十足,不過2005年以后,網頁游戲讓丁磊沉迷其中,之后他基本上就是坐享游戲暴利。
他還由網易發展路徑形成了一種理論:節約成本,產品絕不先發,絕不領頭。
他給的解釋是代價太高。
這意味著網易在產業內永遠不可能做到第一。
“丁磊曾經是中國首富,網易利潤很高,但是從整體規模,對產業影響來看,網易處于邊緣的地方。
這個是網易特色,很結實,很講技術,但總體將沒有闖勁,沒有創新,不是領導者。
”謝文如是說。
在PC端IM產品一役中,丁磊歸咎于當時缺乏經驗,悶頭做、不開放。
“做一款新的社交網絡非常難,不能互聯互通,且用戶要完成幾個步驟,注冊、密碼,一個一個加好友。
”如此看來,丁磊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頓感。
仍然是克隆裹挾著丁磊滿腔希望的易信卷土重來,在丁磊看來,易信已經吸取了網易泡泡的經驗。
他認為,現在手機上有幾個圈子,一個圈子是通訊錄圈子,這些人有中文名字,有手機號碼,另一個圈子是通過微信號加出來的,即便你知道他的手機號,也可能不知道他的微信號,還有QQ好友導過來的。
而網易這次做的易信默認的就是手機通訊錄的圈子,用這個天然的通訊關系群體和好友群,不存在重建圈子的問題。
也徹底放棄了搖一搖、漂流瓶這些陌生人社交的功能。
只是易信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如何將這些試用者和更多的潛在用戶轉變為真正的活躍用戶,讓他們將更多時間消耗在易信里。
正如謝文所言,即時通訊社交產品不像門戶、游戲一樣,單個人就可以玩,即時通訊必須集體遷移,如果沒有足夠撬動能力,產品是很難被用戶活躍使用的。
由此看來,微信的2億活躍用戶猶如一座大山。
做好差異化功能,才能夠對活躍用戶產生很大的吸引力。
在靳晴看來,易信差異性較弱。
除了在短信消息和語音留言功能上算是亮點外,其他功能與微信相似。
易信本身并未過多涉及社交領域,而更注重通信功能。
雖說未來可能注入電信的翼聊用戶,打通網易的注冊用戶,并在軟件界面推送相關資訊,但跟在微信身后亦步亦趨,難免落入同質化競爭窠臼。
易信還存在取巧,通過和中國電信合作降低推廣成本,從目前無論從產品功能還是商業推廣技巧看,它都沒有理由讓用戶放棄微信用易信。
這正是丁磊和馬化騰的差距。
騰訊反應速度和執行力快得可怕。
對于騰訊在米聊推出的兩個月后推出微信,雷軍曾表示這非常了不起,因為這個時間比他預計的早了4個月。
同時,微信和前一任老大產品微博走了明顯差異化道路。
前者主打廣播、生人關系,微信則是基于熟人關系的互動。
而丁磊風格通常為讓別人先去做,邊觀察邊思考模式和玩法,等格局逐漸清晰、初步市場培育期已過,風險也逐步降低,然后網易再做,這意味著丁磊已經失去了沖勁。
在移動互聯網中生存需要試錯精神,一味沿襲終究走不出自己的路。
即便易信走跟MSN、陌陌一樣的細分市場,把定位集中在中國電信企業級用戶,也很難撬動產業格局。
沒有核心級入口“你們難道希望微信壟斷嗎?”丁磊在易信發布會尾聲如此反問。
丁磊的嗔怒和整個互聯網環境不無關系。
互聯網界有個說法,任何創業企業或者產品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遇到BAT三座大山的壓迫。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李易曾表示,在互聯網行業,大者愈大,強者愈強。
對于中國互聯網創業者而言,這種趨勢猶如烏云壓頂。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曾被寄予是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好機會。
不過這兩年時間里,人們依然沒有看到顛覆的力量。
微信讓騰訊這樣的巨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加難以超越。
同時BAT還頻頻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出手收購,完善自己的布局。
即便是與微信有差異化的新浪微博,也在今年4月宣布被阿里巴巴收購18%股份。
曾有網易內部的人士透露,丁磊很不喜歡騰訊,認為這家公司就是公敵,喜歡抄襲,而抄襲并后發的業務往往還吃掉了先行開拓者的市場。
可以佐證丁磊的言論是,外界送給馬化騰的雅號是“模仿大師”,那句經典的“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的網絡語也只屬于騰訊。
微信憑借QQ龐大的用戶群,在借鑒米聊、陌陌等功能后,成功坐上移動IM社交領域的老大位置。
可以說,騰訊憑借著自己超強的QQ黏性和用戶數量,在短時間內“踏遍”了眾多商業領域。
為了讓自己在移動互聯網的路上有更多的“盟友”,丁磊找到了中國電信——一個運營VOIP的身份。
事實上,這也是當前微信最想要的。
即便如此,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VOIP業務對易信確實是一個很大優勢,但在4G時代,這一優勢將不再那么明顯。
騰訊在給《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的回復中強調了其始終和運營商保持積極的溝通和合作,對于接下來與運營商方面的合作似乎也有所暗示。
當然,要保持移動IM產品形成具有黏性的社交關系圈還必須有吸引他們、讓他們樂于分享的內容。
丁磊也有自己的打算。
他坦言網易并不排除將內容分享到微信,網易的新聞、有道辭典、有道云筆記,都可以分享到微信上去。
目前,易信的好友之間已經能分享網易云音樂的內容。
仔細分析網易系的移動產品可以看出,盡管許多產品體驗都不錯,產品用戶量也不少,比如客戶端、有道辭典用戶都過億,但問題是太散,沒法全面打通,而產品與產品之間的關聯度不夠。
而IM恰恰可以成為最佳的穿針引線角色,把幾款產品都聯系起來。
只有用戶所有的關系鏈在產品里才是最好的護城河。
丁磊反復強調,不能讓騰訊一家獨大,要給用戶更多的選擇。
就像通信業的競爭,在三大運營商的競爭中,我國的通信資費逐年下降。
但事實上,網易的問題是缺少殺手級的產品,且在布局上較為非主流,沒有拿下核心級的入口。
“難道你們就那么希望看到易信失敗嗎?”丁磊如此說的原因還是在于騰訊在微信上投入的資源質量好過網易太多,人們只是發自內心的不認為微信會被易信打敗。
丁磊的這場競爭必定打得不容易。
下一篇:曼德拉一生:從把牢底坐穿囚徒到南非國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馬云如何演繹支付寶悲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