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萬達商業地產于9月16日公布的招股文件(初稿)沒有披露融資額,但預計會以50億到60億美元創下今年香港IPO募集之最。
雖然電影院線、文化旅游、兒童產業等資產沒有進入上市主體,但物業銷售、租賃及管理、酒店經營三大支柱業務盡在其中。
至此,萬達商業帝國的版圖終于清晰地浮現在世人眼前。
根據融資額推算,萬達商業地產市值在500億美元到600億美元美元之間,進而可以大致估出王健林身家穩超300億美元。
不過,討論“王健林是否能超過馬云重奪首富寶座”,不如研究萬達何以從眾多房地產開發商中脫穎而出更有意義。
眾所周知,王石一向主張萬科做“最后一個住宅開發商”。
直到近年,萬科在郁亮等新生代的堅持下才開始涉足商業地產。
除了強調專注,真正讓王石擔心的是商業地產回報周期極為漫長,不象住宅開發那樣可以讓資金“滾動”起來。
由于中國的金融體系不夠發達,民企一旦資金周轉不靈往往“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語”,連德隆這等高手都不能幸免于難。
因此,王石認為從事商業地產的風險過大。
富力地產的董事長李思廉曾說,“(商業地產)模式不像王石說的那樣只有一種”。
萬達走通了萬科不敢走的“險路”,證明李思廉說得對。
盡管王健林將再次成為首富,但以往的成功模式,不說難以持續,至少想象空間有限(下文將詳細說明)。
于是,兩年前站在電商對立面與馬云對賭的王健林,今年卻要向電商動輒砸50億、還拉上了騰訊和百度,這就叫“識時務者為俊杰”吧。
首富之路:“以售養租”的商業模式 與一般人心目中“以持有物業為主”的印象不盡相同,萬達采取的是“以售養租”模式,即用物業銷售帶來的現金流支撐物業持有。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萬達商業地產營收分別為508億、591億、868億,絕大部分來自房產開發和銷售,而不是物業租賃和管理。
2013年,物業銷售收入占營收的86.4%,物業出租與管理帶來收入占比為9.8%,酒店經營收入占比3.7%。
1、物業銷售:2014年頭6個月該收入同比下降27.2%,出了什么問題?“以售養租”的這個售就是物業銷售。
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物業銷售金額分別為240億、250億、443億和99.3億。
此項業務毛利潤率約為40%,意味著每年一、兩百億的現金凈流入,是萬達商業帝國“源頭活水”。
但2014年前六個月這項支柱性業務的營收同比下降27.2%,是不是出了什么狀況?與所有房地產公司一樣,萬達商業地產也有兩種“銷售額”:一個是“合同銷售額”,可以現解為實際銷售;另一個是“銷售額”,也就是財報中的銷售收入。
因為一個項目可能要賣很長時間,前面取得的銷售額要到整個項目售罄,把所有收入與成本“匹配”后才能確認為收入。
通俗地說就是營收與產生這些營收的成本要一同確認。
這就給房地產商調節營收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假如按規劃某項目銷售額為100億,現在銷了一半,想把已經收到的50億確認為營收,只要說項目分一期、二期,先結一期。
再假如已經銷了99.9%,不想將已經收到的錢確認為營收,只要說還有十套房沒賣完……不論是四大地產公司——保利、招商、萬科、金地,還是恒大、龍湖、綠城都是這樣“調節”的。
于是,營收增長曲線想畫成什么樣就能畫成什么樣!2011年、2012年,萬達商業地產將合同銷售額的一半確認為營收。
2013年,提高到59.3%,而今年上半年只將合同銷售額的28.7%確認為營收。
明白了這一節,對2014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27.2%就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了,萬達有可能是有意在財務上為上市后的增長“留出余地”,但另一方面也確實說明在物業銷售方面存在增長壓力。
2、物業租賃及管理:收入穩步抬升,事關估值“以售養租”,顧名思義就是以出售物業產生的巨大現金流為支撐,盡可能多地持有“只租不售”的物業。
“只租不售”模式的好處之一是便于對租戶進行篩選及監督管理,以確保良好的用戶體驗。
如果將物業分割為或大或小的單位出售給零售商戶,即使對一手買家進行嚴格篩選也難以保證二手買家的“檔次”。
無數事例證明,品牌、實力、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商戶聚集在一起將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雖然物業租賃及管理收入僅占營收的不到10%,卻與萬達商業地產的形象、聲譽,乃至后面要講的估值有莫大的關系(與京東商城自營業務、自建物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萬達商業地產物業租賃及管理業務營收分別為37.3億、58.4億、84.8億和51.1億。
這些收入來自總面積為1470萬平米的商業地產(包括1020萬平米商場、430萬平米停車廠及20萬平米辦公室)的租賃費及物業管理費,毛利潤率約70%。
截止到2014年6月底,已建成的89座萬達廣場(總面積1020萬平米)中,可出租面積為770.6萬平米。
而且單價不算貴,出租率非常高。
2013年出租率達99.2%,1.5萬店鋪平均使用面積514平米、年租金43萬元(折合每平米日租金2.33元)。
全年租金收入64.7億,物業費、停車管理(總面積430萬平米)及寫字樓出租(總面積20萬平米)帶來的營收約為20億元。
2014年上半年,物業租賃及管理收入逾51億,同比增長33.9%。
3、酒店管理 萬達商業地產還利用所持物業開設高端酒店。
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酒店經營收入分別為14.5億、25.6億、32.1億和17.7億,毛利潤率約30%。
截至到2014年6月未,規劃中的102年酒店已完工48家,其中28家由第三方酒店管理集團經營(如萬達索菲特),20家自營(使用“嘉華”、“文華”、“瑞華”三個品牌)。
盡管數量與第三方管理酒店相近,自營酒店的收益卻相對低,不可與前者同日而語。
2013年,酒店業務32億營收中的26.4億來自第三方管理酒店,占比達82%。
2014年上半年,自營酒店營收占比大幅提高,超過30%。
“以售養租”的舊模式為什么難以為繼?房地產公司的命根子無非兩條:地根(土地儲備)和銀根,通俗講就是說囤了多少地、開發資金落實得怎樣。
1、土地儲備都說許家印激進,其實王健林比他一點不差。
截至2014年6月30日,萬達商業地產持有物業總面積達9350萬平米(建筑規劃面積)。
其中:已完工投資物業1470萬平米、酒店210萬平米、260萬平米建成待售、5650萬平米在建工程(2013年底,恒大在建工程面積為3948萬平米);1760萬平米未開發。
論土地儲備面積之大、成本之低,萬達商業地產不及恒大。
截至2013年末,恒大土地分布于147個城市的291個項目土地儲備達1.51億平方米,其中的45.4%位于一、二線城市,平均成本為949元。
但恒大地產市值僅為422億港元不及萬達商業地產預計市值的十分之一。
2、資金缺口土地儲備多,意味著資金需求大。
截止2014年6月30日,96項在建工程已投入711億,建成后預計市值為5556億元,但在2017年7月前還投需投入2389億元!2014年6月30日,萬達商業地產應付款達1449億,還有總額近1800億的銀行貸款及未償還債券(上半年支付利息62.1億)。
所以,不要看到賬上有748億現金,就以為見到了“現金牛”。
萬達商業地產欠著3249億,還有2389億要花,資金需求達5638億。
盡管賬上有748億現金、IPO預計可融370億,理論上還有1319億存貨可陸續變現,但資金缺口仍有3200億之巨?。T瓉恚跛悸敿沂侨袊钊卞X的#3、“以售養租”模式蛻變為“以融養租”“以售養租”模式城立的前提是房地產開發、銷售業務產生巨額現金流。
例如2011年,萬達商業地產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達359億(主要來自物業銷售)。
問題來了:2012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大幅降至115億;2013年進一步降到68億;2014年上半年驚現負89.5億!經營現金流日益萎縮,但同時投資力度不減,一直保持在每年200億之上,巨額缺口只能靠融資活動解決。
2013年,融資活動資金凈流入379億,2014年上半年達351億。
如果IPO融資370億(60億美元),則全年融資超過720億。
時至今日,“以售養租”模式已徹底蛻變為“以融養租”。
下一篇:藍翔校長榮蘭翔到底有多秘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奧巴馬會見王健林:歡迎萬達投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