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互聯網+”是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中的“+”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
敢于跨界了,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
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伙伴參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
同時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
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
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
另外關于互聯網+,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態的本身就是開放的。
我們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并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
目前,“互聯網+”已經改造及影響了多個行業,當前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游、在線影視、在線房產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杰作。
“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
“互聯網+”行動計劃可以促進傳統產業變革。
“互聯網+”令現代制造業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制造,更能滿足市場需求。
根據中為咨詢網觀察,同時“互聯網+”行動計劃將幫助傳統產業提升。
互聯網+商務=電商,互聯網與商務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平臺的長尾效應,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創造出了規模經濟效益。
未來“互聯網+”行動計劃應用將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1、延伸服務:“互聯網+”的興起會衍生一大批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第三方服務企業,即“互聯網+”服務商。
他們本身不會從事互聯網+傳統企業的生產、制造及運營工作,但是會幫助線上及線下雙方的協作,從事的是做雙方的對接工作,盈利方式則是雙方對接成功后的服務費用及各種增值服務費用。
這些增值服務包羅萬象,包括培訓、招聘、資源尋找、方案設計、設備引進、車間改造等。
初期的“互聯網+”服務商是單體經營,后期則會發展成為復合體,不排除后期會發展成為純互聯網模式的平臺型企業。
第三方服務涉及的領域有大數據、云系統、電商平臺、O2O服務商、CRM等軟件服務商、智能設備商、機器人、3D打印等。
2、工業領域:“互聯網+工業”即傳統制造業企業采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改造原有產品及研發生產方式,與“工業互聯網”、“工業4.0”的內涵一致。
譬如,“移動互聯網+工業”、“云計算+工業”、“物聯網+工業”、“網絡眾包+工業”等新型結合形式。
具體來說,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傳統制造廠商可以在工業產品上增加網絡軟硬件模塊,實現用戶遠程操控、數據自動采集分析等功能,極大地改善了工業產品的使用體驗。
基于云計算技術,一些互聯網企業打造了統一的智能產品軟件服務平臺,為不同廠商生產的智能硬件設備提供統一的軟件服務和技術支持,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并實現各產品的互聯互通,產生協同價值。
根據中為咨詢網觀察,物聯網技術有助于加快生產制造實時數據信息的感知、傳送和分析,加快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企業通過自建或借助現有的“眾包”平臺,可以發布研發創意需求,廣泛收集客戶和外部人員的想法與智慧,大大擴展了創意來源。
3、金融領域:互聯網+金融從組織形式上看,這種結合至少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互聯網公司做金融;如果這種現象大范圍發生,并且取代原有的金融企業,那就是互聯網金融顛覆論。
第二種是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
第三種是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合作。
從2013年以在線理財、支付、電商小貸、P2P、眾籌等為代表的細分互聯網嫁接金融的模式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了一個新金融行業,并為普通大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理財選擇。
譬如,互聯網供應鏈金融、P2P網絡信貸、眾籌、互聯網銀行等形式。
4、商貿領域:在零售、電子商務等領域,過去這幾年都可以看到和互聯網的結合,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原有的商貿行業起到了很大的升級換代的作用。
面對實體零售渠道變革,“零售業+互聯網”概念的新提出。
2014年,中國網民數量達6.49億,網站400多萬家,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
在全球網絡企業前10強排名中,有4家企業在中國,互聯網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增長點。
根據中為智研數據,2014年B2B電子商務業務收入規模達192.2億元人民幣,增長28.34%;交易規模達9.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5.37%。
截至2014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進出口額已突破30億元。
5、通信領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來自數據流量業務的收入已經大大超過語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聯網的出現并沒有徹底顛覆通信行業,反而是促進了運營商進行相關業務的變革升級。
根據中為咨詢網觀察,“互聯網+交通”已經在交通運輸領域產生了“化學效應”,從國外的Uber、Lyft到國內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移動互聯網催生了一批打車拼車專車軟件,雖然它們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爭議,但它們通過把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改善了人們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車輛的使用率,推動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
6、民生領域:現今你可以在各級政府的公眾賬號享受服務,如某地交警可以60秒內完成罰款收取等,移動電子政務會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工具。
譬如,2014年12月廣州率先實現微信城市入口接入,隨后深圳、佛山、武漢陸續上線,隨著這幾個城市的接入,三個月來,已有700萬人次享受了微信城市服務。
下一篇:李克強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國務院22份相關文件部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初創公司被大廠吃掉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